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評選始于2014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評選的世界遺產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著眼于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fā)展史及其對文明的影響。 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 |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qū)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史載漢武帝時修筑,因在隧洞施工中首創(chuàng)“井渠法”,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渠,其后引洛灌溉代有傳承,民國時期在龍首渠基礎上修建洛惠渠,發(fā)展至今,灌溉農田74.3萬畝。龍首渠是陜西省洛惠渠的前身,修筑于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因穿渠得龍骨,故名龍首渠。文物保護的范圍,僅指隧洞工程而言,也就是現在的“五號隧洞”部分。距本縣縣城西北13.5公里,地里坐標為…[詳細]
白沙堰是指位于金華市白沙溪上的白沙溪三十六堰,三十六堰古水利工程自東漢建武年(公元27年)開建,覆蓋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受益農田27.8萬畝,至今仍有19座堰在發(fā)揮作用。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現存最古老的堰壩引水灌溉工程。東漢時期首筑白沙堰,百余年間陸續(xù)建成橫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目前,仍有21座古堰繼續(xù)發(fā)揮著引水灌溉作用,灌溉農田27.8萬畝。東漢初輔國大將軍盧文臺,棄官掛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