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希尹古墓座落在林深葉茂、風光秀麗的舒蘭小城鎮(zhèn)東村。距榆江公路2公里,距鎮(zhèn)政府2.5公里,距舒蘭市32公里,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qū)面積2200公頃。古墓分布五個區(qū)和完顏希尹宅第區(qū)。完顏希尹是我國歷史上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女真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他曾任金國的左丞相,官居一品,女真朝的經(jīng)略使、都統(tǒng)元帥、左右監(jiān)軍,最后官至尚書、左丞相兼侍中。由于金兀術串通皇后斐滿氏承進饞言,希尹于金天眷三年被…[詳細]
崔芬墓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zhèn)紅新村海浮山南坡。1986年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清理。封土已毀,已探知1石室墓三座,當為一家族墓地。墓葬清理前已遭破壞,隨葬的大批陶俑已毀,殘存有瓷器、陶器、泥錢、銅鏡等和墓志1盒。墓清理后就地保存。據(jù)墓志,此墓建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墓主崔芬(503~550),字伯茂,清河東武城(今淄博市淄川區(qū))人,仕東魏,累官威烈將軍、南討大行臺都軍長史。墓室呈“甲”…[詳細]
寇準墓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下邽,讀音:xiáguī,今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太平興國時進士。他歷四朝,為官近40年,清正廉潔,剛直不阿,頗具民族氣節(jié)?軠蕪男【头浅B斆鳎邭q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詩句。19歲時赴汴梁(開封)會試就被錄取。開始任大理評事,由于政績顯著,升任大名府成安軍,遷殿中丞,后又被提為尚書虞部郎中…[詳細]
梁祝之墓 千古愛情傳奇—梁祝故事 西晉時,汝南郡南30公里梁莊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紅羅山書院求 學,路過一個叫曹橋的地方,就在路邊的亭子里休息。離梁莊東十八里有個祝莊,莊上朱員外家有一女兒叫祝英臺,十分聰明,一心求學,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化名祝九弟,也前往紅羅山書院求學。二人相遇在曹橋亭,互問了家鄉(xiāng)、年庚,結拜 為弟兄,同赴紅羅山書院求學! 〖t羅山學校四面環(huán)水,景色宜人,一次,…[詳細]
鄧愈墓在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臺西鄧府山,現(xiàn)雨花西路旁。鄧愈,明初開國功臣,原名友德,朱元璋賜名愈,今安徽泗縣人。少年時隨父兄參加元末農(nóng)民軍,后率部投奔朱元璋,屢建戰(zhàn)功。官至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北征,洪武十年(1377)受命西征吐番,班師途中病死于壽春。追封寧河王,謚“武順”,葬鄧府山。墓前神道碑一座,立于神道正前方右側,碑高5.05米,碑額高0.98米,寬1.35米,厚0.4…[詳細]
朱瑟柳斯陵墓位于芬蘭薩卡昆達區(qū)波里,處在卡帕拉公墓(Käppärä)中央,是當?shù)刈钪挠^光點之一。這棟陵墓由當?shù)馗辉5钠髽I(yè)家福瑞斯•奧瑟•朱瑟柳斯(Fritz Arthur Jusélius)為他的女兒——希格瑞德(Sigrid)建造,作為他最疼愛的女兒最后的安息地;同樣,朱瑟柳斯先生自己過世后也埋葬在這棟宏偉的陵墓內(nèi)。朱瑟柳斯的女兒去世時年…[詳細]
楊根思烈士祠墓1922年11月6日,楊根思烈士出生于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qū)羊郎店。長大參軍后,先后榮獲“戰(zhàn)斗模范”、“爆破大王”、“三級人民英雄”、“一級戰(zhàn)斗英雄”等稱號。1950年11月29日,在保家衛(wèi)國的朝鮮戰(zhàn)場上,他率領一個排扼守1071高地,與美國“王牌軍”進行殊死戰(zhàn)斗。在連續(xù)打退敵人八次反撲,陣地僅剩他一人時,他只身抱起0包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中國人民志愿軍最高領導機關追認他為“特等…[詳細]
岑彭墓封土呈高臺狀,方形,邊長25米,高4米,面積600余平方米,四周為耕地,此墓原來形制很大,后由于取土雨淋遺留至今狀。岑彭為東漢光武帝云臺二十八宿之一,字君然,南陽棘陽 (今鄧州市小楊營鄉(xiāng)磚橋村)人。岑彭與前隊式(王莽時新朝官稱,即副太守)嚴說共守南陽,守數(shù)月,城中 糧盡人相食時,乃投降。更始諸將要殺,為稍有政治眼光的劉演(劉秀兄、字佰升)所保留,并歸劉寅所部。更始敗,引河內(nèi)太守韓歆同歸光武![詳細]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市七里橋鄉(xiāng)下兌村。創(chuàng)建時間:建于1917年紀念價值:為杜文秀女婿張志勛所建。1856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推動下,滇西爆發(fā)了回、漢、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義,回族杜文秀被推選為“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起義軍攻下了滇西、滇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處,“殺官安民”,軍紀嚴明,大展生產(chǎn),減輕稅賦,重視民族團結,深受群眾的擁護。但在太平天國失敗后,清廷集中兵力進攻,大理政權日見危急。杜文秀為了力…[詳細]
在河北省曲周縣城西里處,有一個古老的墳墓,最大的一個是王景隆的,最小的一個墓是玉堂春的,玉堂春的墓埋在墳地的東北角,很不顯眼的地方,并沒有和王景隆合葬,玉堂春就是蘇三,玉堂是她的藝名,在曲周縣關于玉堂春的傳說很多.明朝正德年間,曲周縣出一個禮部尚書叫王瓊.王尚書有三個兒子按排行大小,大猁子叫大官,二兒子叫二官,三兒子叫三官.那大官生性愚魯,二官天資一般,只有那三官聰明過人,有眼觀六路之能,一表人才…[詳細]
楊洪墓位于赤城縣樣田鄉(xiāng)楊家墳村西,為明代昌平候楊洪之家族墓地,南北長250米,東西寬80米,面積20000平方米。該墓地明堂寬大,聚氣藏靈,是一塊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地自東向西依次排列5座墳冢。1號墓是楊洪墓,寶頂為圓形,直徑6米,磚石結構,墓基用石條砌成,墓頂檐下雕有斗拱,底部向南劈有卷門;向西為2號墓,是楊洪之母施氏墓。整個墓地建神道兩…[詳細]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日,曾國藩去世,終壽62歲。其弟曾國潢,子曾紀澤、曾紀鴻等從金陵(南京)扶柩回原籍湖南,五月下旬抵達長沙,六月中旬出殯,葬于南門外金盆嶺南。兩年后,曾妻歐陽夫人去世,曾紀澤遂將父親改葬,與母親合塋于善化縣湘西伏龍山之陽,即今望城縣坪塘鎮(zhèn)桐溪村伏龍山南。曾國藩系糯米混澆鑄墓堆,墓碑三道,主碑題曰: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墓圍直徑5米,花崗石圍:墓…[詳細]
青史留名的青文勝墓位于南禪寺大雄寶殿左側民房外。新增添了市保碑和后裔重修的光榮碑。墓塋占地2000平方米,經(jīng)過了后人的修復。墓碑看上去是老的,刻有“青惠烈公之墓”、“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御葬”、“清康熙十八年閣邑人士刊立”碑文,此墓碑旁邊還立有題款為“前國務總理兼財政部總長清翰林院編修熊希齡敬撰”的頌德碑,碑文用工整秀麗的行書刻就。在大墓的花崗巖護欄外面,還有兩塊與此有關的石碑,一塊是青文勝后人所…[詳細]
彭而述家族墓群是包含有彭而述,彭始摶墓在內(nèi)的彭氏家族墓,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后,墓葬封土被平,神道及附屬物被毀,古樹被伐。1994年4月彭橋鎮(zhèn)在修筑商城路時,于路北側發(fā)現(xiàn)了彭而述墓,出土了墓志銘等文物,從墓志銘內(nèi)容可知,該處即是彭而述家族墓群,現(xiàn)存碑刻10通,御硯一塊、御匾“公明盡職”一塊,御筵課讀圖(即跪師圖)等文物。彭而述,彭始摶(彭而述五子),分別是明初、清初,出生于鄧州彭橋較有名望…[詳細]
濟北王墓位于山東省長清縣城西南15公里處,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諸侯王墓,由雙乳山漢墓、福祿山漢墓及東辛漢墓組成。規(guī)模最大的漢王陵雙乳山漢墓坐落在濟南市長清區(qū)歸德鎮(zhèn)雙乳山村,從1995年底開始進行搶救性發(fā)掘,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根據(jù)史料記載和實地探勘探,專家認為,它的主人是西漢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濟北國的最后一代王劉寬,因此它又被稱為“濟北王墓”。這座墓始建于西漢天漢…[詳細]
一九七八年冬,泌陽地方鐵路施工中,在縣城東北一點五公里處的關莊北崗,發(fā)掘清理了四座墓葬,出土了很多文物。據(jù)省博物館和地縣文化部門分析鑒定,認為是秦代墓葬。這四座墓葬一座保存較好,三座均遭破壞。保存較好的一座,尸骨皆無殘留,根據(jù)出土的漆園盒和圈足內(nèi)烙印文字“‖(二)小妃”三字判斷,可能是座夫妻合葬墓。這座葬墓共出土隨葬器物四十二件。其中銅器二十件,包括壁盤二件,壺二件,蒜頭壺三件,園奩一件,勺二件,…[詳細]
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qū)的諸侯,經(jīng)過長期征戰(zhàn),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1955年5月,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nèi)北側取土加固城墻時,發(fā)現(xiàn)甬鐘兩件。經(jīng)發(fā)掘發(fā)現(xiàn)墓葬,位置向西至城墻腳約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約280米,墓型為接近正方形的豎井土坑,無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長2.4米、寬0…[詳細]
介 紹 位于都蘭縣熱水鄉(xiāng)熱水溝西岸,距都蘭縣城約10多公里。屬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長約7千米的熱水、扎瑪日、沙爾塘、斜歪4個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發(fā)掘與清理,大部分已被盜掘,1986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圓形兩種;以夯土或堆以礫石后再復蓋夯土,夯層間鋪有沙柳枝條,夯土下方均筑平面為等腰梯形的石墻…[詳細]
雙潮西坑烈士墓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雙潮鄉(xiāng)西坑村。烈士墓坐東南朝西北,依山而建。自上而下依次為紀念碑、紀念廣場、烈士墓地、壯懷亭、百米長廊和題字巖。紀念碑高約15米,平面呈“回”字形,立面為暗紅色大理石覆蓋。西北側立面陰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東南側立面陰刻碑記;鶠樗姆叫,高出地面約0.95米。表面由青石鋪成斜方格式樣,四方均設有臺階。紀念廣場地面水泥覆蓋,四周有青石欄桿圍成。紀念廣場西北側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