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恩爵墓原位于深圳市龍崗區(qū)大鵬鎮(zhèn)大坑山雞爬地,清光緒三年(1877年)遷至王母王岐塘。墓上建筑呈凸字形,以花崗石結(jié)砌。全墓分為墓冢、享堂、祭臺、墓堂和墓道5部分,面積為1432平方米。墓頂浮雕龍戲珠,其下為“峋山遺愛”石匾。墓碑浮雕花紋,中嵌黑色板巖字碑,高0.55米、寬0.39米,碑文為楷書陰刻:光緒三年歲次丁丑孟春月下浣吉旦遷葬;皇清誥授振威將軍提督廣東全省水師軍門、顯考諱恩爵、謚武昭德卿賴…[詳細]
陶澍墓于1840年由左宗棠擇地修建,位于化小淹鎮(zhèn)沙灣村沙灣苗圃院內(nèi),座北朝南,面對資水,背依群山,占地7560平方米。墓園正門為三間四柱牌坊,花崗巖和漢白玉質(zhì)地,高四米,寬五米。坊前兩側(cè)各置花崗巖石雕獅一尊。從正門入內(nèi),依次是:神道直通陶澍墓丘,左右兩側(cè)為五位夫人墓,墓前依次有石羊、石虎、石馬、石武官、石文官各二守墓;神道左側(cè)有御碑亭和享堂,御碑亭前有側(cè)門出入;四周繞以二米高的青磚圍墻。是一座典型…[詳細]
梁氏墓群位于大沙街姬堂社區(qū)新圍村后山。始葬于元代、持續(xù)至明代,坐東北朝西南,墓群深約2米,寬約14米,面積約28平方米。墓群由7個形似長石棺的墳頭由東向西排列組成,依次為“大明滄州漁隱梁公安人何氏麥氏墓”、“大明……墓”、“大明善翁梁公安人何氏二位墓”、“元宜恒梁公安人□氏墓”、“大明□庭梁公安人公安人□氏墓”、“大明林皋梁公安人黃氏墓”、“大明梁□□墓”。每個墳頭用“鴨屎石”整塊鑿成長棺狀,縱向…[詳細]
柳州張翀墓位于市郊柳東鄉(xiāng)油榨村旁坡嶺上,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從底坡至墓位標高35米。自一級墓臺起始至墓座,長90米,寬30米。從下至上共3級墓臺。一級墓臺左、右分立石獅1對,稍上分立石羊1對,再稍上分立石虎1對。往上數(shù)道石級至第二墓臺,左右分立石馬1對,稍上則為相對而立的執(zhí)笏翁仲(石人)。最后至第三墓臺,左右分立石龜1對。右面石龜馱“皇明諭祭碑”,高約2米,近墓兩側(cè)還有石龜1對。三級墓臺…[詳細]
申盟亭古墓群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申盟亭村北約200米處,2009年3月廣饒縣開展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復查。經(jīng)調(diào)查勘探發(fā)現(xiàn),申盟亭古墓群共5座,其中3座存有封土。其中1號墓位于保護標志碑正東約120米處,封土高約2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2號墓位于1號墓西北約20米處,封土高約1米,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3號墓位于2號墓東北約20米處,封土高約1.5米,占地面積約90平方米;4號墓位于保護…[詳細]
劉崇墓位于淮陽縣城北關環(huán)城路南側(cè)。1988年—11月由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淮陽縣博物館聯(lián)合發(fā)掘。為一座帶回廊的多室漢代磚古墓,有斜坡墓道,墓向東西向,東西長28.3米,南北寬18.2米。僅墓室占地面積就達515平方米,該墓由前室、后室、主室、左右耳室及四周回廊上七小室組成,墓室內(nèi)壁有數(shù)種花紋磚堆砌,整個墓室猶如一座“地下迷宮”,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東漢磚石墓之一。墓門和主室用青石堆砌,墓門線刻…[詳細]
魏家村土墩墓群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晶橋鎮(zhèn)魏家村,是我市保存較好的土墩墓群,現(xiàn)存墓葬19座。土墩墓是西周至戰(zhàn)國末期江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墓葬形式,即選擇崗阜坡地或平地挖坑掩埋尸體,然后挑土堆筑成高大的饅頭狀墳墩。一般都是一墩多墓。這種土墩墓在高淳東部的丘陵山區(qū)分布極廣,遍及椏溪、顧隴、東壩、下壩、固城、漆橋、古柏等鄉(xiāng)鎮(zhèn),計有100多座。其中以顧隴鄉(xiāng)最多,有70多座。該鄉(xiāng)上谷村東的一片墓葬群,就有土墩4…[詳細]
是1969年10月在雷臺下發(fā)現(xiàn)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而著名。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據(jù)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臺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詳細]
史量才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1936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西湖區(qū)雙峰村積慶山馬婆嶺上。史量才(1880-1934),名家修,原籍江蘇江寧,生于淞江(今上海市)。清末曾任上!稌r報》主筆。1913年同張騫等購買《申報》產(chǎn)權,任總經(jīng)理!熬拧ひ话恕笔伦兒,抨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主張團結(jié)抗日,“一·二八”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任地方維持會會長,積極支持十九路軍抗日,同時在《申報》上發(fā)表…[詳細]
洪慶古墓 位于洪慶街道慶華北區(qū)院內(nèi)。據(jù)1988年文物普查資料,墓群面積數(shù)十萬平方米。1953~1956年發(fā)掘秦、漢、唐、宋、元墓近200座。其中漢墓119座,多為小型豎穴土坑墓,有少量磚室墓;唐墓多為小型土洞墓。出土銅盆、鏡、燈、印章、五銖錢;鐵劍、刀、釜;陶罐、灶、倉及墓志和少量瓷器等,共千余件。新莽墓所出兩件銅齒輪,較為少見。另于1956~1957年發(fā)掘唐獨孤思敬夫婦墓、李仁墓、楊氏墓、吳韓…[詳細]
李連壽烈士墓位于陽曲縣北小店鄉(xiāng)梁莊村東。李連壽(1916-1943),陽曲縣北小店鄉(xiāng)梁莊村人。12歲跟隨在太原做買賣的舅舅在太原校尉營小學上學,1931年考入太原國民師范,1935年入上海大學學習鋼鐵冶煉,1937年畢業(yè)分配到太原煉鐵廠任技術員。1937年11月,他回到家鄉(xiāng)成立了戰(zhàn)地動員委員會。1940年后,李連壽先后任西陽曲抗日民主政府公安科長、財政科長和建設科長。1943年陰歷七月,李連壽到龍…[詳細]
小白陽墓群位于宣化縣李家堡鄉(xiāng)小白陽村西1000米處的一座小山坡上,墓地南北長160米,東西寬80米,面積3450平方米。內(nèi)涵豐富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主和內(nèi)蒙古長城地帶文化因素的遺存,1984年春曾做過調(diào)查,為進一步摸清墓地內(nèi)涵,曾在1985年4月至5月,對小白陽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此次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11座,墓葬48座,皆長方形土壙豎穴式。隨葬器物中有陶器、兵器和生產(chǎn)工具,其中裝飾品種類繁多,有銅泡,銅…[詳細]
龍頭山古墓群位于吉林省和龍縣的龍頭山上。墓群所在地的范圍,東西長500多米,南北長400米,地面有12個封土堆。較大的一座墓前立有兩塊大石柱,南面的平地上有建筑基址。已發(fā)掘的一座是渤海國第三代王大欽茂的第四個女兒貞孝公主的墓葬。建于八世紀的末葉,原來的地面上有磚塔,現(xiàn)已塌毀不存,只留下墓室。最珍貴的資料是墓中繪有12個壁畫人物,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渤海壁畫。在墓室通道的東西壁各繪有一個武士,在長方形的墓…[詳細]
張孝祥墓在南京市江浦縣黃山嶺。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歷陽烏江(今江浦縣和縣交界處)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狀元,歷任承事郎、校書郎、尚書禮部員外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建康留守、集英殿修纂,曾歷知平江、靜江、荊南等府。他積極主張抵抗金人侵略,是著名的愛國詞人,著有《于湖居士集》,乾道五年(1169)病故于蕪湖。關于張孝祥的葬地,史志記載有兩種說法:宋《景定建康志>載,張孝祥“墓在上元(今…[詳細]
九倒拐崖墓群位于勝利鄉(xiāng)白塔村的西麓,隔河與黃水鎮(zhèn)相望。山下一馬平川,與楊柳河古渡口陶家渡、白云渡緊臨,古代為交通要沖,漢蜀守任安曾于此筑宜城。此一帶崖墓交集中,有76處,遠望如蜂房。形制大小不一,有正方形、長方形、單雙門楣、弧形,年修殿三重,壁上不少彩畫,而‘三絕已無!绷甏,應天寺壁畫同全寺佛像一起被砸毀,無一幸存。其它寺廟壁畫的命運也大多如此。太平鎮(zhèn)鎖龍村村民裴家貴住宅有三幅壁畫(兩側(cè)配對…[詳細]
朱漢墓群位于萊州市驛道鎮(zhèn)朱漢村東北約1.5公里丘陵高地上,面積約有30萬平方米。地面可見大墓冢6個,周圍散見花紋磚、瓦、陶片等遺物。發(fā)現(xiàn)墓葬數(shù)百個,共清理漢代墓葬280余座,俑坑9座;墓地東南發(fā)現(xiàn)商周遺址1處。出土文物近千件(套)。墓多中小型,多土坑豎穴墓和土坑磚槨墓兩種。另有甕棺。隨葬品陶器有:鼎、盒、壺、罐、盤、鈁、樽、匜、勺、耳杯、薰爐、燈倉、馬、俑等。銅器有:鏡、帶鉤、鈴、錢幣等。另有少量…[詳細]
王德榜墓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凼底鄉(xiāng)油山嶺村。為清代名人王德榜之墓冢。 墓占地四畝,坐東朝西,墓冢圓形,高4米,底徑20米,墓碑、挽聯(lián)、門樓、石雕呈圓形排列。墓碑陰刻“當朝一品誥授光祿大夫王公德榜之墓”。翁同龢所書篆體碑“偉績妣湘陰葛柶祠堂宜配食,清名聞日下竹王卿里有公言”,與兩廣總督劉坤一的挽聯(lián)合為一塊居右,湖廣總督張之洞及左宗棠兩子的挽聯(lián)合為一塊居左。四根龍鳳石柱及其他花鳥蟲魚…[詳細]
長沙王后“漁陽”墓時代為西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西郊望城坡,此為國內(nèi)目前保存最完整地漢代諸侯王室墓。 1993年長沙市考古人員配合建設工程進行清理。墓占地約1萬多平方米。主墓居中,3座從葬坑成品字形自東而西分別排列。主墓為斜坡式墓道上坑豎穴,墓口長15.98米,寬13.10米,墓口下2米尚保留一層臺階,寬1.3-1.4米。主墓由梓宮、便房、外藏槨、黃腸題湊等組成。從葬坑,1號為庖廚坑,2號為馬坑,…[詳細]
陳瑸夫婦墓 位于雷州市附城鄉(xiāng)南田村。墓占地2025平方米。土堆墓2座并列,陳瑸墓在東,其夫人吳氏墓在西,坐北向南,墓碑高1.8米、寬0.6米,上款“時歲次康熙辛丑孟夏吉旦”,碑文“皇清賜進士出身敕授禮部尚書原任湖南福建巡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謚清端陳瑸公之墓”,下款“男丁酉科舉人居隆辛卯科舉人居誠”。墓旁有康熙誥封碑1通,高4米、寬1.5米,碑文為漢、滿兩種文字。陳瑸(1656~1718年),?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