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勛,桃源崔鎮(zhèn)人(今眾興鎮(zhèn)程道村),為人耿直無私,仗義疏財,組織團練,聚義-,頗得鄉(xiāng)鄰擁護。岳飛得知便寫信鼓勵劉世勛,鼓勵他練武抗金。劉世勛得到岳飛的支持,愛國熱情高漲。他傾其家財,招兵-,日夜操練,并得到岳飛的賞識,劉世勛的團練被編入“岳家軍”。在朱仙鎮(zhèn)決定性戰(zhàn)役中,劉世勛親自上陣,打破金兀術的“拐子馬”。金兀術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取勝,今已矣!”,岳飛元帥-行賞,申報朝廷,劉世勛官封太…[詳細]
裴度墓位于新鄭市龍湖鎮(zhèn)林錦店東南,現(xiàn)存墓冢高8米,周長約200米。墓前舊時立有石羊、石馬、石人諸石刻。1985年在東張寨發(fā)現(xiàn)裴適墓志石一方,可知其子裴適也葬于同一墓域。裴度(765~839年),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考中進士,累升司封員外郎、知制誥(起草皇帝詔令)。元和七年(812年),魏博(治所今河北大名)節(jié)度使田弘正歸順中央,憲宗派裴度前去撫慰,魏人歡服。…[詳細]
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第六批國保)時代:周至漢地址:聞喜縣城南邱家莊與上郭村相連的鳴條崗丘嶺上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東10米處發(fā)現(xiàn)古城址的北墻,墻殘長500米,寬7—8米,高0.5—3.5米,夯層厚為7—15厘米。村南100米處有西墻暴露部分4—5米,殘高3米左右。上郭遺址南北長5000米,東西寬1500米,總面積750萬平方米。為春秋時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為西…[詳細]
唐韶關張九齡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韶關市武江區(qū)墩子頭村翠珠嶺。為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遷葬墓。墓面為半圓土堆構筑,是座磚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長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為券頂,墓道長3.18米、寬1.09米、高1.70米,兩個耳室分別長0.80米、寬0.52~0.54米、高0.33米;棺室為錐形尖頂,長4.82米、寬4.80米、高5.35米,有殘存人物壁畫。墓曾多次被盜,殘存隨葬品有…[詳細]
印應雷墓位于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區(qū)建華村,為一巨大土埠,高約3.5米,周長157米,俗稱“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規(guī)模,設有石獸、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毀。今尚存“靜?h開國伯印公之墓”碑一通,F(xiàn)立亭子一座,名為“印山亭”,居墓冢東側,系本村邑人緬懷其而建。明弘治間桑瑜《常熟縣志》載:“兩淮安撫制置使印應雷墓,在尚湖南濱”。清乾隆間言如泗《常昭合志》載:“印丞相應雷,南宋時敕葬堰涇河處尚湖之南,…[詳細]
陳恭尹夫婦墓 位于廣州市龍洞祥云嶺南麓。墓坐北向南。墓面用灰沙構筑,分墳頭、山手和前臺三部分。由墳頭而下分為四級,墳頭用灰沙版筑呈半圓筒狀,中間嵌一連州青石大碑,中刻“陳獨漉先生暨配湛郭恭人合墓”,楷書,左右兩山手間各嵌一黑石碑,右碑中刻“南敬陳公府君墓”,(獨漉第三子名適)左碑中刻“十三世祖妣吳太孺人之墓”(陳適之妻)。墓前有三方護墓大碑,分別為“重修陳獨漉先生墓碑”,“重修陳獨漉先生之墓記”及…[詳細]
商周墓葬群位于焦作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陽廟鎮(zhèn)聶村北的大沙河河道內,目前已發(fā)掘48座古墓葬、15座灰坑,墓葬為東西向布局,排列整齊,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人骨骼保存完整,頭向東,分為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兩種,深度從1米至20米不等,隨葬器物有銅戈、銅錛、陶鬲、陶罐、貝幣等,為殷墟二期墓葬,即商代晚期墓葬。聶村(遺址)墓地是焦作市首次發(fā)現(xiàn)的商代墓地,也是全國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多的商代墓地之一,其文化內涵與殷墟二期…[詳細]
趙伯先墓,在鎮(zhèn)江市南郊夾山竹林寺東。趙伯先(趙聲),丹徒縣大港鎮(zhèn)人,出身于書香門第,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是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趙聲與黃興領導了廣州武裝起義(即黃花崗起義),擔任總指揮,失敗后憂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終年31歲,當時暫葬香港茄菲公園附近山巔,題作“天香閣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為了表彰趙聲的功績,追贈為上將軍,同年4月1日…[詳細]
朱陛墓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四明山村廟夾岙,明代墓葬。整個建筑由東而西依山層筑,遞次升高,前后高差約9.8米,總長約60米,最寬處約12米,占地面積約720m2。墓坐西朝東。最前為牌坊,四柱三開間,通面闊6.5米,明間柱高5.72米,上雕石獅;次間柱高2.71米。各間枋上有高浮雕,雖略有毀損,但不減當年精美之感。坊后小橋,接著甬道與平臺成為“T”型臺、圓口臺、橫長平臺、墓穴等組成。穴為石室墓,用…[詳細]
鄒容墓位于華涇鎮(zhèn)建華村,墓區(qū)總占地一畝余,墓臺座北朝南,面向大道,四周環(huán)有長青松柏,莊嚴肅穆,兩邊是正方形綠化區(qū),廣植花草。鄒容,生于1885年,比魯迅先生還小4歲,重慶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3年著有《革命軍》一書。同月,章太炎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一文,其中“載湉小丑,不辨菽麥”八字震驚天下!疤K報案”爆發(fā),章太炎被逮入獄,次日鄒容主動投案(此舉可與譚嗣同相當,只是此時的立憲已是昨日…[詳細]
時代:西周至春秋浦城土墩墓群位于中國福建省浦城縣仙陽鎮(zhèn)管九村,忠信鎮(zhèn)上同村、排柵村,夏至春秋時期土墩墓群。沿柘溪兩岸分布。2005、2006年發(fā)掘34座土墩墓,計41座墓葬。出土遺物300件,其中原始瓷器68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甕、簋、盂、盤等;印紋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銅器72件,以短劍、矛為主,還有戈、錛、-、刮刀、鏃,以及尊、盤、盅形器等。此外,還有玉管飾和石器各…[詳細]
岳飛墓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棲霞嶺南麓的岳飛廟內。岳飛墓園在忠烈祠西側,墓呈圓形,石砌墓槨,青草封頂。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云墓。墓前建有墓闕,闕前照壁上鐫“盡忠報國”四字,為岳飛一生的座右銘。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墓道階下有陷害岳飛的四個0臣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跪像,反翦雙手,長跪于地。墓闕門框上鐫有石刻楹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岳飛被害以…[詳細]
隋李密墓隋李密墓在洛南縣秦嶺南麓的永豐鎮(zhèn)西北約5公里處。李密(582—618),字玄邃,京兆長安(今西安)人,父寬,為隋上柱國。隋煬帝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楊玄感起兵黎陽,邀他參加,但其建議多不為玄感采納。玄感失敗,他被捕,押送至邯鄲,穿墻逃亡。十二年入瓦崗軍,獻計翟讓,擊殺隋將張須陀。次年襲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縣境),發(fā)粟賑濟窮乏.士眾大增,于是翟讓推他為主,稱魏公。繼又襲取回洛,黎陽等倉,移…[詳細]
南京孫權墓南京孫權墓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區(qū)最早的六朝陵墓。孫權墓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在南京市鐘山南麓,古稱孫陵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間還流傳說,明太祖建造孝陵時,下令遷移這一帶墓冢,寺廟時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門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時孫權墓沒有被破壞,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繞過孫陵崗,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為什么不是筆直的原因。現(xiàn)僅存一小型墓冢,不見碑表。如…[詳細]
洪合項氏墓位于嘉興市秀洲區(qū)洪合鎮(zhèn)良三村6組,是明代著名鑒藏家項元汴的家族墓地,墓呈矩形,南北長約60米,東西長約40米,面積3064平方米,墓高出地面約2米。項元汴(1524~1590),字子京,號墨林,浙江嘉興人。明國子生,精鑒賞,家資富饒,廣收法書名畫,儲藏之豐,甲于江南,“極一時之盛”。據(jù)清光緒《嘉興府志》記載,“項元汴之墓,在陡門橋南寒字圩”。1975年,嘉興博物館對此墓進行過搶救性發(fā)掘,…[詳細]
魯肅墓位于3517工廠內南側,北距岳陽樓約200米,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封土高8米,直徑32米。墓周環(huán)行道邊砌花崗石護欄,南、北兩面有石級可登墓頂,墓頂建紅柱黃瓦六方小亭,高6米,占地20平方米。墓前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巴陵知縣周至德刊立的“吳大夫魯公肅墓”碑。兩側為墓廬,今已開辟成展室向游客介紹魯肅的生平事跡。距墓碑八米處建有高3.5米,寬4米的四柱三開間石構牌坊。坊柱刻聯(lián):扶帝燭曹0…[詳細]
介 紹 華人公墓于1850年由華人區(qū)長Lim Ong和Tan Quien Sien創(chuàng)建,埋葬著不能回歸故里的華人。公墓面積為54公頃,圍墻高10米,其中許多墓地是由大理石砌造而成,非常豪華。外形象一處高級住宅區(qū),實為一座華人墓園。依照當?shù)厝A人的習慣,墓地的占地面積很寬,每個家族都以鋼筋水泥建造象住宅一樣的墓園。有些墓地甚至還裝了空調和冰箱等日常用品,非常不可思議,可以想見當?shù)厝A人的財力。 注意…[詳細]
哈密回王墓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棗井,是清代新疆哈密歷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園,俗稱“回王墳”、“王爺墳”。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積約1.3公頃,四周有圍墻。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大拱拜(即回王墳),埋葬著七世回王伯錫爾及其大小福晉,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該墓為新疆著名的伊斯蘭建筑,下方上圓,通高17.8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雄偉壯觀素雅莊重。第二部分是南邊的五座亭式…[詳細]
介紹: 位于朔州市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qū)附近。已發(fā)掘的漢墓有800多座。墓葬分布密集。有墓穴、洞室、磚室、木槨等多種,墓道和墓室有多種形制。墓中所葬,大多屬王、泰兩姓家族,而且多是一棺一槨。墓中有陶器、銅器、玉器、漆器等生活用具和珍貴的殉葬品。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直徑18厘米的百乳鏡。乳鏡聚于鏡面,如繁星閃爍,是漢代銅鏡中的佳品。此外,銅質四種熏爐、龜鶴博山爐,完好的棋盤等,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