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行宮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82年3月龍王廟行宮清康熙、乾隆宿豫縣皂河鎮(zhèn)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王廟行宮坐落于江蘇省宿遷市西北20公里處的古鎮(zhèn)皂河。龍王廟行宮,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該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順治年間,改建于康熙23年。后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xiàn)在占地36畝、四院三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于此,并…[詳細]
龍王廟水庫龍王廟水庫位于木壘縣城以南2km處。屬攔河水庫,其工程由四部分組成,攔河大壩的主壩為砂殼粘土心墻壩,壩高42m,長1100m,頂寬5m,總庫容1400萬立方米。該水庫位于木壘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jié)合防洪兼顧養(yǎng)魚及旅游的中型調(diào)節(jié)水庫。1958年始建,1998年第四次續(xù)建和改建而達到現(xiàn)在的規(guī)模,該水庫對新戶鄉(xiāng)、照壁山鄉(xiāng)、良種繁育場及木壘鎮(zhèn)的工農(nóng)牧業(yè)用水發(fā)揮巨大的作用。龍王廟水庫距縣城…[詳細]
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市龍山街道。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天井山龍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即墨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城區(qū)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留村鎮(zhèn)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頂,天井山因山頂有一深井,據(jù)傳井中棲龍,故名龍山。海拔81米,系嶗山余脈。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環(huán)宇記》記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回二里,頂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學者周如錦就曾感嘆過:“…[詳細]
院夼龍王廟位于山東榮成的鐵槎山上,鐵槎山是道教全真派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王重陽祖師曾在此修道。院夼龍王廟東臨嵯峨峻險、峰天連體的董家頂,西傍堪稱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老頭石,北倚仰眺“奇峰九頂,黛色參天”的鐵槎諸峰,南瞰近觀銀濤雪浪、舳艫云集的黃海之濱院夼村“元寶形”漁,景色優(yōu)美。院夼龍王廟歷史悠久,有資料表明,從公元1625年院夼建村時它就已經(jīng)存在,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風雨見證著院夼村的歷史發(fā)展,歷代村民皆有對龍王…[詳細]
嵩明縣龍王廟紅軍標語位于昆明市嵩明縣嵩陽鎮(zhèn)東村村委會西村北約2千米處的龍王廟山墻上。1935年4月29日,紅軍攻克嵩明縣城并占領楊林兵站后,紅一軍團奉命佯攻昆明,以迷惑敵人,順利搶渡金沙江。4月30日,紅一軍團兵分三路向西推進。左路從楊林出發(fā),經(jīng)白邑的得食、龍?zhí)稜I等村到達阿子營羊街、大西村。中路從縣城出發(fā),經(jīng)大村子進抵果東、冷水溝一帶。右路從縣城出發(fā),經(jīng)西村、竹箐口入尋甸七甲,與中央軍委縱隊會合(…[詳細]
青龍鎮(zhèn)龍王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南北長84.78米,東西寬17.08米,占地面積1448.04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戲臺、山門、過殿、大殿,一進院東側(cè)有碑廊一座,二進院建有東西配殿,除大殿及戲臺為原建筑外,其余均為2007年在原址復建。戲臺:磚砌臺基,高0.5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卷棚頂,臺中設木屏隔斷,走馬板上陰刻有“鏡花、水月、神德和平”字樣,明間西側(cè)大梁上題記“大清同治八年(18…[詳細]
大連李官龍王廟旅游度假區(qū)位于大連市的北大門李官鎮(zhèn),南到大連130公里,北距沈陽225公里。202國道、沈大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東距高速公路李官出入口9公里、長大鐵路許屯站16公里。龍王廟海濱旅游度假區(qū)是一處集洗浴、觀光、度假于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區(qū),規(guī)劃面積16.8平方公里,分南區(qū)和北區(qū)兩大區(qū)域,現(xiàn)年接待游客量30萬人次,日接待能力2萬人次。度假區(qū)以龍王廟海濱浴場為主體,有白沙石、葡萄生產(chǎn)基地、梨園、狐…[詳細]
龍王廟地址在扶余縣城南關外,據(jù)《吉林外記》記載,是乾隆四十九年修建的。這個浦平常不開廟門,也沒人給他辦會,如遇每年天旱,久不下雨,大家在廟前跪香上供、打表,懇求天上下雨,龍王行雨等等。舊社會迷信說雨是龍王行的,龍在大海里、大江里能騰云駕霧,天要老不下雨,就得向他哀求,雨就能下。如在芒種前后雨沒有下來,地不能種,苗不能出,這時人們都到龍王廟里跪香上供,懇求下雨,以救眾生。還有各家大門小戶撤龍牌,龍牌…[詳細]
圣井崗龍王廟位于邯鄲市西北5公里戶村鎮(zhèn)肖河村東北,南臨邯武公路,西依紫山,北靠古石龍景區(qū)。圣井崗龍王廟占地1.5萬平方米,是一組具有元代風格的古建筑群,總建筑面積90000平方米。其主體建筑有戲樓,山門,前殿,后殿,鐘樓,東道房,東配殿,送子奶奶廟、西道房,配殿,眼光奶奶廟等,整體布局對稱統(tǒng)一!笆ゾ痹谇暗钋暗脑鹤永,深丈余,井水常年清澈如鏡,且無論旱澇水量均等,故名圣井。該廟同別處的龍王廟不同…[詳細]
路堡龍王廟(第五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長治市黎城縣程家山鄉(xiāng)路堡村據(jù)廟內(nèi)碑記載創(chuàng)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明、清歷代重修。路堡龍王廟據(jù)碑記載原叫圣源王廟,坐北朝南,面積1028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山門、龍王殿、三寶殿,兩側(cè)為妝樓、廂房、關爺廟、土地廟。現(xiàn)存建筑龍王殿、三寶殿為元代遺構,其梁架、檐柱、斗栱等均保留了原有構件,其余均為明、清時所建。三寶殿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建筑…[詳細]
龍王廟建筑群分布在高出龍池水面約80米高的臺地上,面對碧波萬頃的龍池,背靠聳入云霄的高山。在浩大的空間容量中,精巧地構建了由廟門、祈雨臺、正殿和配殿組成的龍王廟建筑群。廟門設置在臺地的兩端,形成一個石欄環(huán)護的莊嚴祭壇。正中為漢白玉石砌成的八卦形圖案的祈雨臺,中央嵌著太極圖碩大“陰陽魚”,表現(xiàn)著“萬物負陰而搶陽”和“天一生水”的東方神秘文化的奧旨。莊嚴古樸的正殿巍然屹立在三層臺階上,黃色琉璃瓦的屋頂…[詳細]
龍王廟位于武功鎮(zhèn)東約500米漆水東岸邊。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縣陳爾弗在武功鎮(zhèn)東郭漆水東岸創(chuàng)建漆水“龍神祠”,有正殿三間,門房三間,南北廊房各一間。光緒十四年(1888),知縣、秦州進士張世英合邑中故有魁星、忠孝、節(jié)義、蘇武、張載、康海與龍神為一祠而祭之。其后,劉理江(遼寧梨樹縣人)棄官云游,皈依玄門,先在氵韋水牛家河段扶人過河,后移武功鎮(zhèn)東龍王廟旁漆水邊助人,時稱“人舟”,與后來之楊理靈、…[詳細]
辛寨村龍王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大同市云岡區(qū)口泉鄉(xiāng)辛寨村辛寨村龍王廟整體坐北朝南,南北長50.5米,東西寬28米,占地面積為513平方米,原平面布局為二進院落,原一進院已毀,僅存二進院,現(xiàn)存建筑有5座,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倒座戲臺、正殿,正殿兩側(cè)有東、西耳殿,現(xiàn)東耳殿已毀,倒座戲臺東、西兩側(cè)分別設有掖門1座。龍王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1989年對正殿、戲臺進行過維修,現(xiàn)存建筑均為清代遺構。正殿…[詳細]
趙彥莊龍王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大同市新榮區(qū)花園屯鄉(xiāng)趙彥莊村南部趙彥莊龍王廟坐北朝南,現(xiàn)僅存戲臺、正殿均為清代建筑,廟院東西長16.4米,南北寬34.2米,占地面積約560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梁架為單步梁對五架梁通檐前后用三柱,前一間為敞廊,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殿內(nèi)兩山墻及后檐墻均存清代壁畫,面積約32平方米,現(xiàn)明次間裝修不存。戲臺面闊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前出抱…[詳細]
龍王廟,又名常樂寺,位于涉縣城西北25公里常樂村南邊,坐西向東。龍王廟正殿面闊三間10.10米,進深兩間12.15米,高6.55米,占地面積97.49平方米。單檐懸山布瓦頂,琉璃瓦剪邊,梁架大木徹上露明造,六椽栿用四柱,施隔架科斗栱,前后檐普柏枋上施五鋪作單昂斗栱,補間斗栱耍頭后尾挑于金槫下,檐下施木柱,下施素面覆盆式青石柱礎。明間后金柱上施彩繪蟠龍,中開板門,兩次間為直欞窗。在廟的廊墻和山墻上各…[詳細]
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都龍王廟位于化莊村東龍山,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為引水濟槽,解決當時大都(北京)的漕運,上奏元世祖引昌平龍山白浮泉,做大運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該段運河(白浮堰)建成,世祖賜名為“通惠河”。明永樂年間曾兩度修復通惠河,并于此源頭處修建了九龍池。池壁以花崗巖石砌成,龍首均為漢白玉石雕成后嵌入石壁。都龍王廟建于龍山頂,明清時,因“祈…[詳細]
龍王廟位于伙梁城村南約200米的廟梁上,相對村土路高度約32米。廟梁平面呈東、西長梁,山勢北高南低,坡度較大。關帝廟坐落在山體頂部,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20平方米;锪撼驱埻鯊R單體獨院布局,坐北向南,中軸線上建正殿、山門。正殿為一孔石砌拱形窯洞建筑,窯面寬5.02米、深5.90米。硬山式尖山頂,瓷瓦覆頂,檐下石雕飛椽,石砌窯面,中劈拱形門洞,殿內(nèi)新繪壁畫,供白龍大王。山門、圍墻新建。該廟始建年…[詳細]
上瓦窯頭龍王廟,又稱關帝廟,位于代縣上館鎮(zhèn)上瓦窯頭村東北。據(jù)現(xiàn)存碑載,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咸豐年間(1851—1861)、民國十二年(1923)、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現(xiàn)存為清代遺存。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540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僅存戲臺,兩側(cè)為山門、僧舍和西廂房,余皆為新建。戲臺磚砌臺基,基寬9.9米、深6.7米、高1.3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坡歇山后坡硬山…[詳細]
上木角龍王廟,位于代縣峨口鎮(zhèn)上木角村東。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廟內(nèi)碑載,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現(xiàn)存為清代遺構。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685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戲臺、龍王殿、地藏殿,兩側(cè)為側(cè)門、鐘樓、鼓樓、老爺?shù)。龍王殿石砌臺基,基寬9.15米、深9.25米、高0.15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施有裝飾性斗栱,裝修已改。廟內(nèi)現(xiàn)存清重修碑1通、重修碣1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