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七戰(zhàn)七捷紀念碑位于海安縣海安鎮(zhèn)。1946年夏,在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以3萬兵力迎擊國民黨12萬正規(guī)軍的大舉進犯,在一個半月時間內(nèi),連打七戰(zhàn),每仗皆捷,殲敵53000余人,繳獲--支14000余支,取得了馳名中外的“蘇中七戰(zhàn)七捷”。1988年,南京軍區(qū)、中共江蘇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海安建立了蘇中七戰(zhàn)七捷紀念碑,主體為一座高27米古銅式“刺刀”!疤K中七戰(zhàn)七捷紀念碑”九個大字由姬鵬飛題寫,其造型別…[詳細]
炎陵縣在歷次革命斗爭中,為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根據(jù)地艱苦奮戰(zhàn),三千多名干部戰(zhàn)士和紅軍家屬英勇獻身,死難的群眾達三萬多人。為緬懷和紀念在革命戰(zhàn)爭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和家屬,教育人民,1979年,縣委在城西湘山修建“酃縣革命烈士紀念碑”,1980年11月1日對外開放。酃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為湘山公園的重要景點之一,與湘山古塔相距200米,碑塔相映,互為生輝。是炎陵縣城群眾日常休閑的重要場所,對發(fā)展紅色旅游,開展愛…[詳細]
觀臺六河溝煤礦烈士紀念碑位于磁縣觀臺鎮(zhèn)觀臺中學(xué)前。觀臺六河溝煤礦烈士紀念碑是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斗門區(qū)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珠海市斗門區(qū)井岸鎮(zhèn)龍西村霞山北麓,建于1980年,是斗門縣(區(qū))人民政府為紀念斗門地區(qū)在各戰(zhàn)爭時期和保衛(wèi)祖國、建設(shè)祖國、保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斗爭中犧牲的烈士而立。紀念碑坐西向東,由花崗石建成,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包括碑體、碑坪、欄桿、步級、坪道等部分。碑體分碑身和碑座兩部分,通高11.50米;碑身呈四棱柱狀,正面陰刻楷書泥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研究斗門地區(qū)革命先烈…[詳細]
建于1958年,位于海城東郊的龍山上(現(xiàn)龍津南橋旁),保護范圍以紀念碑為中心,四面各距100米。碑座長3米,寬2.7米、高1.1米,通高12米。碑身正面直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字徑35×45厘米,是[陶鑄]同志所寫。碑座正面橫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書寫碑文,其文曰(略)海豐縣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革命英勇犧牲崇高精神的象征。…[詳細]
臺上鎮(zhèn)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集安市臺上鎮(zhèn)興安村東側(cè)4華里,興安村與光明村交界處的山坡上。紀念碑是1989年春,在臺上鎮(zhèn)劉家村農(nóng)民崔東健的倡導(dǎo)下,臺上鎮(zhèn)黨委、臺上鎮(zhèn)人民政府以及臺上鎮(zhèn)人民武裝部積極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捐資修建的。當(dāng)時參加捐款的人共計1291人,累計捐資3419元,同年5月20日修建完成。這座烈士塔高7.5米,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塔尖立有五角星一枚。塔身正面銘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詳細]
遂川縣西莊紅軍紀念碑位于縣城西南2公里西莊村,遂(川)井(岡山)公路邊,1974年興建烈士墓。1991年春再建“遂川縣西莊紅軍烈士紀念碑”。碑座占地面積30平方米,碑高21米,碑身六面,正面是肖克將軍題寫的碑名,北面銘刻悼念烈士的碑文![詳細]
基輔城市奠基者紀念碑建立于1982年,是在紀念基輔建城1500周年時而建成的。紀念碑位于第聶伯河右岸河邊,小廣場上一組雕塑與“祖國-母親”像交相輝映。相傳在5世紀初,基、謝克、哈里夫三兄弟和他們漂亮的妹妹列別齊在第聶伯河右岸建立了城市,城市以大哥基的名字命名,故稱之為基輔,即為烏克蘭的首都。這座紀念碑是為了基輔的奠基者建立的,以表示人們對他們的感謝和崇敬之意。紀念碑上共有四個人物,四人位于一艘船上…[詳細]
赤道紀念碑在基多市北方95公里。凡是到厄瓜多爾旅行的人,無不要去觀賞名聞遐邇的赤道紀念碑,這里被看做是“地球的中心”。赤道紀念碑分為新舊兩座,舊碑位于圣安東尼奧鎮(zhèn),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城以北24公里處,它三面被崇山峻嶺環(huán)抱,海拔2483米,碑高10米左右,通體用赭紅色花崗巖建成,造型呈方柱形,四周刻有E.S.O.N.四個表示東、西、南、北的西班牙字母,以紀念對測量赤道、修建碑身作過貢獻的法國和厄瓜多…[詳細]
江灣崇山“不忘國恥”紀念碑座落于義烏市稠江街道崇山村,是義烏市人民為紀念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受害死難者而建,于1996年被義烏市委命名為義烏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背景知識:1942年5月15日,日軍為消除美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威脅,發(fā)動了浙贛戰(zhàn)役,同年5月21日,日軍侵占義烏縣,1942年9月3日,一架日軍飛機低空飛過崇山村,沒有扔炸彈,卻見飛機尾部噴出一條長長煙霧狀東西,十多天后,崇山村四處不斷可見毛…[詳細]
景點介紹 位于阿什哈巴德市中立廣場上, 緊鄰中立門和總統(tǒng)府。1998年10月6日建成。紀念碑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一只十五米長的青銅公牛,公牛的頸上頂著一個皸裂的球體——象征著地球,裂開的地殼上有一位女子雙手擎著小孩。設(shè)計思想取材于突厥民族的傳說:他們認為地球是由一頭巨牛馱著。 女子與小孩則象征著永恒和人類的延續(xù)。下部是基座,基座的內(nèi)部是地震博物館,主要展出一些有關(guān)阿什哈巴德48年地震以前、地震后…[詳細]
布拉柴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意大利籍法-官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Pierre Savorgnan De Brazza)而建立。紀念碑高25米,于1944年1月30日落成揭幕。碑后的剛果河畔有同樣以布拉柴命名的廣場,可作小型露天劇場,站在廣場中心的五彩石上說話可產(chǎn)生回音效果。駐足河畔,可遠眺金沙薩,亦可飽覽剛果河及沿岸風(fēng)光,F(xiàn)剛果正在建設(shè)布拉柴紀念堂,準備將布拉…[詳細]
馬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無錫馬山古竹之南的塔山上。建于1976中1月,4月22日正式落成。碑高9.9米,磚石混凝土結(jié)構(gòu),碑基呈六角形,上鐫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舒同體金色大字,蔚為壯觀。馬山一稱馬跡政山,抗日戰(zhàn)爭中,日寇曾兩次大規(guī)模侵犯馬跡山,1938年,日寇血洗馬山,殘殺1500余人,其中馬山人民999人;1943年日寇再次偷襲馬山,我新四軍和馬山人民奮起反抗,同數(shù)倍于我的敵人殊死戰(zhàn)斗,同仇敵愾,終于取得了反掃蕩戰(zhàn)斗的勝利,但我30余名指戰(zhàn)員光榮犧牲。為紀念革命先烈光輝業(yè)績,抗戰(zhàn)勝利后,我馬山區(qū)政府建造了太湖陣亡將士紀念塔。1945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解放戰(zhàn)爭中,又有一批革命志士在此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