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第一批廣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qū)名單。 |
蓮塘村古氏洋樓位于梅縣區(qū)城東鎮(zhèn),這里的竹管塘一帶,曾經是連姓族人居住的家園,屋前一口大池塘支荷搖曳,是蓮花盛開的水域。雖然,隨著時光的變幻,人世滄桑,連姓族人已經遷往他處,這里居住的古姓、葉姓等居民仍然將村莊喚作蓮塘。離樹德樓不遠的西南方,一座具有南洋風格的建筑屹立在山坳小溪旁,與另一棟傳統(tǒng)圍屋比鄰而立,房子的建造者是緬甸古姓華僑兄弟。蓮塘村古氏洋樓建于1919年,坐西向東,為中西合璧合杠走馬樓,…[詳細]
李耀漢大屋規(guī)模之大,是縣內甚至粵西地區(qū)極為罕見的,其建筑占地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圍墻高筑、碉堡護衛(wèi)等花園式宅院,住房、倉庫、廚房、車房、馬房、兵房、炮樓、哨亭等建筑布局分明。此外,李耀漢大屋蘊涵的文化價值在粵西地區(qū)并不多見。其宅院坐西向東,主體由前后三進大屋兩座主體構成,磚木結構,水磨青磚砌墻,極具嶺南傳統(tǒng)民居特色;其宅院仍保留的坤甸木柱等建筑材料,不僅價值不菲,更具歷史研究與教育后代等價值“火煙…[詳細]
玉成圍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合水鎮(zhèn)森洞村九組,由陳氏十四世壽公興建,始建于民國十一年(1921)。坐東南向西北,為三堂二橫一圍龍屋,總面闊53.6米,總進深48.9米,建筑占地面積2630平方米,分布面積約4200平方米。經夯墻和木石構架承重,來瓦硬山頂,整體建筑以廳堂為中軸。廳堂兩側為橫屋,后面建有半月型的圍屋連接橫屋。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位于汕頭市金平區(qū)公園路的桂園,是一座見證了中國革命風云歲月的歷史建筑,多名重要歷史名人曾在此工作、居住。據《汕頭市志》記載:民國14年(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軍入汕后,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曾駐于此樓,右路軍總司令許崇智、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同俄國顧問加倫趕到桂園,與蔣介石商議討伐楊希閔、劉震寰的重大軍事對策,這里也成為見證國民革命軍東征的一處重要歷史遺跡。桂園將成為市民和游客認識了解中國革命歷…[詳細]
學發(fā)公祠位于廣東省陽山縣七拱鎮(zhèn)大禾崗,距四驅車場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愛國華僑朱海均先生為紀念其先父朱學發(fā)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其宏壯之規(guī)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故而稱之“廣東布達拉宮”。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屬中西結合宮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時也具有鮮明客家建筑風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門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聯。十一匾中,國民黨黨政軍要員余漢謀、李漢魂、陳濟棠、鄧澤如…[詳細]
丘哲故居位于梅州市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大黃村,以丘哲的“號”而被稱為“喆廬”!皢磸]”建成于1925年,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為四面坡式中西合璧的二層民居建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記載,丘哲曾在松口與謝逸橋等開辦松口體育學堂,把學堂辦成為宣傳同盟會政治主張、訓練骨干人才的場所。他還利用松口任教的機會,在松口鎮(zhèn)開設“公裕源”米店,作為同盟會秘密聯系的據點。在大黃村的鄉(xiāng)賢館中設有丘哲的紀念堂“思喆堂”![詳細]
張民達故居位于梅縣桃堯鎮(zhèn)石螺崗村。故居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65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平面為“凸”字形;炷量蚣芙Y構,底層及二層均有陽臺式回廊,正面為券廊。大廳正面設置木樓梯,靠后壁處上三分一高后分左右梯登樓。大廳兩側為房間,左右對稱,布局相同。故居依山而建,環(huán)境幽雅。1979年11月維修。張民達(1885━1925年)早年參加同盟會,馬來西亞歸國華僑,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民主主義…[詳細]
廟邊學校舊址位于臺山市端芬鎮(zhèn)。建于1922年的廟邊學校,主體是一座主樓三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物,它裝飾精美,手工精致,代表近代鄉(xiāng)村華僑建筑的較高水平。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虎門醫(yī)院舊址位于虎門鎮(zhèn)人民南路執(zhí)信公園內,由門樓、商頌亭、虎門醫(yī)院主體建筑三部分構成。據史料記載,虎門醫(yī)院是由蔣光鼐等人發(fā)起倡建,于1933年正式落成。現在虎門醫(yī)院舊址已命名為虎門鎮(zhèn)執(zhí)信公園,以紀念朱執(zhí)信先生。園內廣植花草樹木,寧靜怡人,文物本體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利用,成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休閑的重要場所;㈤T醫(yī)院大樓現為老人活動中心。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詳細]
廣東和平十九路軍紀念碑是中國第一座抗日紀念碑。當年淞滬抗戰(zhàn)廣東和平籍將士共有48人戰(zhàn)死沙場;翌年和平縣老百姓自發(fā)捐款,買下東山嶺的一個小山頭,修建烈士紀念碑,成為全國第一座建成的抗日紀念碑。廣州的十九路軍紀念碑全國聞名,但有人可能不知道廣東省還有一座紀念十九路軍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的淞滬抗戰(zhàn)和平籍烈士紀念碑。在這座全國最早建立卻默默無聞的抗日紀念碑前,十九路軍和平籍將士的后人,常常到這里紀念他…[詳細]
陳炯明墓位于廣東省惠州紫薇山上,于文革時被毀,現已修復。陵墓是民國時期的亭式建筑,墓碑高約3米,俯視西湖。碑銘為國學大師章太炎親筆題字。其墓園歷經風雨主體仍未損毀。1990年,被惠州市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對歷史的尊重,惠州市于2012年4月出資2100萬元人民幣修繕陳炯明墓園。墓園占地面積約7754平方米,除對陳炯明的墓冢、墓碑亭進行修復外,還恢復了墓前廣場以及墓園陳列室、管理房、雕塑臺等…[詳細]
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舊址(育英樓)位于惠州市惠陽區(qū)秋長鎮(zhèn)周田村葉挺將軍故居的左后側。1938年10月,日軍在惠陽縣大亞灣登陸后,中共中央致電中共廣東省委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指示要在東江敵占區(qū)后方開辟游擊區(qū)。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中共東南特委書記梁廣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香港多次召開中共香港市委、海員工委和東南特委領導干部會議,決定由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帶隊到惠陽組織人民抗日武…[詳細]
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陵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山馬頭崗,面積100多畝,由公墓、紀功亭、紀念塔3部分組成。 由著名設計師楊元熙設計,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陵園內的紀念塔矗立在一座平臺上,方型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開有一門進入塔內。門的上方鑲嵌著孫立人題寫的“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塔”石碑。新一軍駐防廣州期間,孫立人用3千日本戰(zhàn)俘修建了位于白云山馬頭崗的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該公墓由著名設計師楊元熙設計,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公墓原面積100多畝,由墓門、紀功亭、紀念塔3部分組成 。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四柱紀念塔與豎井墓…[詳細]
黃琪翔故居坐落在梅縣水車鎮(zhèn)先鋒村,是中國農工民主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黃琪翔將軍的故居。這是一棟建于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筑,中西結合,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儀園”。黃琪翔故居的平面布局為縱向中軸對稱。建筑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為南洋建筑風格的樓房,后為客家傳統(tǒng)民居建筑,風格獨特。949年,胡璉兵竄梅時縱火焚燒前樓,燒成殘垣斷壁。但歷經60年風吹雨淋日曬,至今仍然異常堅固,其建筑質…[詳細]
高州市人民會堂位于廣東省高州市中山路東段,于1959年春動工興建,同年12月落成。坐北向南,總面寬36.6米,總進深74米,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前、主、后樓三部份組成。前樓底層和二層架空作一寬敞門廳,主樓為會議廳,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座位800個,后樓為報告臺。整個建筑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建筑藝術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該會堂集大型會議、文藝晚會、電影播放、藝術展覽等功能于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