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烈士陵園坐落在臨澤縣東郊大少河南岸,總占地面積600畝。園內(nèi)綠數(shù)成蔭,花香彌漫,主要建筑物有紀念碑,烈士陵墓、將軍亭、博物館、雙擁館、烈士紀念館等。園名由-題寫。其中最主要的建筑烈士紀念碑,正面是-元帥書寫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的題字,碑背面的碑文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總部及所屬五軍、九軍、三十軍萬余人進入臨澤縣境內(nèi)遭-馬步芳部隊圍截,在蓼泉、倪家營、西柳溝、梨園…[詳細]
在玉門市昌馬鄉(xiāng)水峽村西面緊靠村莊的地方,坐落著一座南北走向的約50米的山崖,山體南北長約500米。昌馬石窟,就坐落在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離地面約25米。從石窟向南到昌馬鄉(xiāng)政府約5公里,從石窟向北到玉門鎮(zhèn)及312國道約70公里。一般認為,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玉門昌馬石窟。所以說,昌馬石窟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姊妹窟。昌馬石窟開鑿于五代宋初,后歷元明又有續(xù)鑿和修…[詳細]
海德寺屬藏傳佛教寺院,建于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是三世土司失伽戰(zhàn)功卓著,明成祖下詔建造的。原寺東西向,寺前有垂帶七級踏垛的山門,兩旁塑有哼哈二將。一進五院,有大雄寶殿、南斗、北斗宮、天王、馬祖、山神、財神、護法諸殿,各殿均有精美的塑像。北斗宮原塑六臂北斗圣母,南斗宮內(nèi)塑南斗星君。財神殿懸掛綠底金字匾四塊,上 書忠、義、智、勇四個大字。護法殿門上高懸岳鐘琪所書匾額,題名“邑人岳鐘琪題”![詳細]
又稱白衣庵塔。在蘭州市慶陽路,因塔建在白衣寺中而得名。白衣寺內(nèi)原繪有白衣大士像,尊奉白衣菩薩,寺初建于明崇禎年(公元1631年),后經(jīng)多次戰(zhàn)亂,只有寺塔保存到今天。白衣寺塔為實心磚塔,高約30米。塔基呈錯牙式方形,長、寬各7米,高2.8米,四面鐫刻花卉圖案。塔身下部呈覆缽狀,高約8米,最大處直徑為6米。正南與塔基連接處開一佛龕,原龕內(nèi)供有三佛像。塔身上半部為八角形錐體,高18.5米,共做密檐12層…[詳細]
下河清墓群位于酒泉市下河清鄉(xiāng)西3公里。是一處漢墓與晉墓共存的墓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地表可見平面呈方形夯筑封土堆13座,1956年發(fā)掘磚室墓葬24座,其中兩座為畫像磚墓,出土器物有陶壺、罐、灶和“大泉五十”錢等物。墓葬保存較好,對甘肅漢晉考古和河西漢晉史及美術(shù)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詳細]
東關(guān)外墓群 位于酒泉市東關(guān)外。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墓多為券頂或覆斗頂磚室墓,有單、雙室和多室。1957年發(fā)掘清理56座,出土有灰陶、壺、盉、尊、鈁、鼎燈和綠釉陶壺及銅撮、銅鏡和銅刀等。墓葬保存較好,對甘肅漢-古和河西漢代史研究有重要價值![詳細]
祁家灣墓群位于敦煌市七里鎮(zhèn)新區(qū)西500米。又稱“雙墩子墓群”。是一處漢唐時期遺址和墓葬共存的遺存。面積約1700萬平方米。家族墓葬有塋圈,塋圈口有土坯砌筑雙闕。1985年曾清理墓葬117座,全部為斜坡墓道土洞墓,多為平面長方形單室墓,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壺、罐、案、倉、灶、井、屋等,另有銅器和木器。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河西漢唐史和兩晉墓的特征具有重要價值。 …[詳細]
佛爺廟—新店臺墓群位于敦煌市五墩鄉(xiāng)新店臺村南1000米。是一處漢、晉、唐三代墓葬集聚的大型墓群區(qū)。面積約2400萬平方米。地表可見較多封土,暴露出墓道,少數(shù)家族墓有以砂礫石堆積的圓形塋圈。1979、1981、1987、1995年四次共發(fā)掘墓葬900余座。晉墓以斜坡墓道土洞墓居多,少數(shù)為穹窿頂磚室墓,有畫像磚墓,畫像內(nèi)容主要為神話傳說故事和生活場面。出土物以陶器為主,亦有少數(shù)銅器、玉石飾物等。唐代墓…[詳細]
西沙灘墓群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下雙鄉(xiāng)俞家灣村西500米。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地面有砂礫堆筑封土堆多座,圓形,底徑5--10米。暴露多座磚室墓,出土有灰陶罐、壺、綠釉陶鐘及泥質(zhì)紅陶灶、罐殘片等。墓群保存較好,對漢-古有重要價值。 …[詳細]
王景寨墓群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東河鄉(xiāng)王景寨村東北2.5公里。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表有砂礫堆筑封土堆及墓道,墓道長10--25米,封土堆底徑5--10米。暴露磚室墓多座。1975年清理1座,為八人合葬墓,出土有陶器、金器、漆器及絲織品等隨葬品數(shù)十件。墓群保存較好,對武威漢墓的分期斷代有重要價值![詳細]
趙充國墓位于清水縣城北李崖村西500米。墓朝南,封土平面呈圓形,高3.8米,底徑10米。墓前有碑亭兩座,內(nèi)立有清嘉慶十三年(1808)“大漢后將軍營平侯趙壯公諱充國之墓”碑和道光己酉年(1849)“漢故營平侯趙公之墓”碑。碑均為圓首方趺,砂礫巖質(zhì),拱首條碑,通高1.5、寬0.65、厚分別為0.20、0.18米。碑文陰刻楷書,記載趙充國功績及生平。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西漢史有重要價值。趙充國(前13…[詳細]
亂墩子墓群 位于永昌縣水源鄉(xiāng)杜家寨村西3公里。是一處漢、唐兩代墓葬集聚的大型墓地。面積約22.5萬平方米。1956年發(fā)現(xiàn),可辨封土千余座,最高者達6米。大部分為單室和多室磚室墓。采集有漢代釉陶尊、罐、灶、井、倉、甑、盤和漆器、五銖錢等,另有唐代三彩甑等。墓葬保存較好,對我省漢唐考古有重要價值![詳細]
吳玠墓景區(qū)徽縣城關(guān)東北隅橫翠一山,古曰鐘樓山,今呼吳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環(huán)境幽靜,自成人們游覽之地。宋故將軍吳階之墓及“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碑”就座落存這里。吳山原有墓葬封土壕兩座。一座已沒有了墓葬痕跡:另一座在碑之正東約九米處,狀呈園形,高1.4米。底徑9.3米,底部用石塊筑起約40厘米!八喂书_府吳忠烈墓志碑”座東朝西,高2.96米,寬I.53米,厚0.3l米碑額下面纂刻“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詳細]
吳挺墓及吳挺碑位于成縣城關(guān)鎮(zhèn)石碑村南100米。全名為“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也稱吳王碑。由整塊青石雕刻成首、身、座三部分,碑通高4.41米,寬2米,厚0.46米。雙螭碑座,長3.1米,寬2.2米,高1.85米。陰、陽兩面均有碑文。碑陽額刻二龍圖,篆“皇帝宸翰”,字徑0.22米,碑身刻宋寧宗書“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楷書豎行2行,行間刊有篆書“敕令寶璽”和楷書“修政殿書”八小字,四周環(huán)刻八龍騰云圖。…[詳細]
東二十鋪漢墓群位于龍門鎮(zhèn)東廿鋪村,南毗山嶺,北臨東峪溝,東西長300米,地形平坦,是漢代征西大將李仲翔的家族墓群,也是隴西李氏最早的祖墳,于195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朱家莊墓群位于定西縣巉口鎮(zhèn)朱家莊村西100米。是一處漢代墓。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地表有封土10座,呈覆斗狀,大小相似。底邊周長約45米,殘高3.5--5米。地面散布有泥質(zhì)繩紋灰陶片及瓦片。墓葬保存較好,對我省漢-古有重要價值。…[詳細]
巉口村墓群(包括遺址)位于定西縣巉口鎮(zhèn)巉口村內(nèi)及附近。是一處既有建筑遺址又有墓葬的文化遺存。面積約4.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米,斷崖面暴露有灰坑。曾出土新莽鐵權(quán)、銅駑機、銅車飾和五銖錢等。又距村東2公里,面積約30萬平方米內(nèi)分布有封土墓葬9座。1979年曾清理2座,墓道向西,均為券頂磚室墓,出土有綠釉陶壺、灰陶罐及陶狗、陶雞等。遺址和墓葬均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中部地區(qū)漢代墓葬有重要價…[詳細]
廟嘴坪遺址位于寧縣新寧鎮(zhèn)廟嘴村東北1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灰坑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泥質(zhì)紅陶和夾砂紅陶片,紋飾以細繩紋為主,彩陶紋樣多見魚紋、帶紋,器形有魚紋盆、弦紋罐和杯口尖底瓶。采集的齊家文化泥質(zhì)紅陶和夾砂紅黃陶片飾籃紋、繩紋,器形有高領(lǐng)罐、侈口罐。采集的周代陶片多為夾砂灰褐陶,紋飾主要是繩紋器形有鬲、罐。采集漢代陶片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器形有盆、罐等,…[詳細]
上坪遺址位于渭源縣路園鎮(zhèn)雙輪磨村西南800米。內(nèi)涵分屬馬家窯和齊家兩種文化。面積約28.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zhì)橙紅陶和夾砂橙紅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豎條紋、同心圓紋,可辨器形有彩陶罐、盆、尖底瓶等;另有齊家文化泥質(zhì)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高領(lǐng)罐、深腹罐、單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關(guān)系有重要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