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一帶,為商代早期都城遺址。遺址東起鳳凰臺,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到二里岡,面積約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遺址、宮殿區(qū)遺址、居住聚落遺址、墓葬區(qū)、手工作坊遺址、窖藏坑等遺跡類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等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長約7千米的(內(nèi)城)城垣遺址和分布范圍巨大的宮殿區(qū)遺址保留最為完整,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鄭州商城遺址…[詳細]
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因其坐落在“殷墟宮殿區(qū)”而得命名。殷墟博物苑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發(fā)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國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屬于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3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委員會通過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殷墟博物苑“茅茨土階”,“四阿重屋…[詳細]
豐鎬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灃河兩岸。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邑”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邑在灃河的西岸,鎬京在灃河的東岸,遺址分布在包括客省莊、馬王村、張家坡、新旺村、馮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門鎮(zhèn)及昆明池故址等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總面積超過了10平方公里。1933年曾由考古工作者進行過勘查,195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一直延續(xù)至今。豐鎬是西周的政治、經(jīng)濟、…[詳細]
齊故城遺址位于臨淄區(qū)辛店鎮(zhèn)北7.5公里處,東依淄河,西臨系水,為周代齊國的都城,西漢時又為齊王國都治,歷時千余年。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東西約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兩城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周長約21公里。故城的城墻多數(shù)已湮沒地下,少數(shù)因挖土及河水沖刷而無…[詳細]
曲阜魯國故城遺址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內(nèi)及其外圍地區(qū)。魯國故城是周代魯國的都城,是周王朝各諸侯國中延續(xù)時間最長的都城。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魯,是為“魯公”。成王時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在這里建立了都城,自此至魯頃公-止,共歷三十四代,建都時間達873年。西漢的三百余年間,這里繼續(xù)是魯國的封地。故城從西周到漢代共經(jīng)過八次大規(guī)模的興建修葺,后為縣治。宋代遷縣治于壽丘,城逐漸毀廢。1940年日本人曾對…[詳細]
侯馬晉國遺址侯馬晉國遺址(第一批國保)時代:東周地址: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遺址南臨紫金山,北臨汾河,面積約35平方公里。南起上馬村南,北至北塢古城,西起臺神村,東至鳳城。在晉國遺址范圍內(nèi)主要發(fā)現(xiàn)有古城遺址、鑄銅遺址、祭祀遺址、盟誓遺址、宗廟建筑遺址和墓地。古城遺址,僅殘存宮殿臺基,有牛村、平望、臺神、馬莊、呈王、北塢等六座古城。位于遺址西北部的牛村、平望、臺神3座古城,規(guī)模較大,相互毗連,呈品字…[詳細]
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都城遺址,也稱“郢”都。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紀南鎮(zhèn)南,面積約1600萬平方米,是當時楚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南方的第一大都會。20世紀50年代開始調查,1965年及以后多次勘察,1975年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城址平面呈不規(guī)則方形,東西長約4.5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城垣夯筑,底寬30~40米,頂寬10~20米,殘高約6米。城垣上有七處城門遺址。城垣外有護城河遺跡。城內(nèi)![詳細]
鄭韓故城位于今新鄭市區(qū)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里,城內(nèi)面積16平方公里,城墻用五花土分層夯筑而成,基寬40—60米,高15—18米。北墻外側有數(shù)處馬面建筑,是全國最早的新型城墻防御設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史稱東周。鄭國隨著周朝東遷,也從陜西棫林遷到洛陽以東,滅虢國、鄶國,在此建都,為了區(qū)別在陜西的舊鄭國,取名新鄭。公元…[詳細]
趙邯鄲故城座落于河北省邯鄲市。趙邯鄲故城是戰(zhàn)國時趙國都城的所在地,邯鄲城是戰(zhàn)國時期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昂悺敝钤缫娪凇洞呵•穀梁傳》,城先屬衛(wèi)國,后屬晉國,三家分晉后屬趙國。自公元前386年趙王敬侯遷都于此,到趙國被秦滅亡,歷經(jīng)八世,共159年,著名的歷史故事“完壁歸趙”、“胡眼服射”、“邯鄲學步”、“將相和”、“圍魏救趙”等就是發(fā)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這個時期。1972年經(jīng)過縝密的勘…[詳細]
燕下都遺址位于易縣東南,為戰(zhàn)國古遺址。1982年7月23日,燕下都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遺址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達4公里,是戰(zhàn)國都城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墻,將城分為東、西二城。東城分為宮殿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居民區(qū)、墓葬區(qū)、古河道區(qū)五個部分,文化遺存相當豐富,保存較好。西城為一防御性的附城,遺存較少。城址內(nèi)除出土有銅…[詳細]
秦阿房宮遺址位于未央?yún)^(qū)三橋鎮(zhèn)南的阿房村一帶。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即有離宮建筑;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此建新朝宮——阿房宮;秦二世繼位后繼續(xù)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北朝時這里建有佛寺;唐宋以后淪為農(nóng)田。1975年西安市文管會為配合農(nóng)田基本建設進行過局部發(fā)掘;1980年、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組織勘查。秦阿房宮遺址的范圍,東至溏河西岸,西至長安縣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一線,北至三橋…[詳細]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于西安城西北約5千米處。在西漢200多年中,這個城市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在西安建都的13個王朝中,10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漢長安城遺址也是迄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遺址。遺址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歷經(jīng)三個時期,90多年建成。漢高祖五年,劉邦將秦興樂宮重修,改名為長樂宮,由櫟陽遷都于此處理朝政。漢高…[詳細]
漢魏故城,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五公里,位于洛龍區(qū)、孟津縣、偃師市交界處,南臨洛水,北靠邙山,地處伊洛平原中心。洛陽自東向西依次密集排列著5座古都城:商都、夏都、漢魏故城、隋唐城、周王城。而其中的漢魏故城面積達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古城,相繼有6個朝代40多位帝王以漢魏故城為王都,時長累計近600年,所以它又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詳細]
介 紹 高昌故城呈長方形,周長5.4公里,分外城、內(nèi)城、宮城三部份。外墻基寬12米,墻高11.5米,夯士筑成。全城有九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高昌城在13世紀末的戰(zhàn)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筑物消失無存,目前保留較好的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內(nèi)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規(guī)則的方形小城堡,當?shù)厝朔Q“可汗堡”。1961年,高昌故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 通 在市區(qū)東面40公里處,可乘旅游車前…[詳細]
雅爾湖故城是中國高昌國時期高昌郡治所遺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西約10公里亞爾鄉(xiāng)亞爾乃孜溝村。因位于兩條河床交叉環(huán)抱的地帶,古代又名交河故城。20世紀初,德國人A.von勒庫克、日本人桔瑞超與吉川小一郎、英國人A.斯坦因等都先后到此城進行調查盜掘。1928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對城址進行了調查。1956年新疆文物干部訓練班又對城址進行考古調查、測繪。故城對研究新疆古代的城市建設和布局具有重要價…[詳細]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位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中軸景觀中心地下,采用半地下結構設計。這是一座以展示唐代大明宮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分序廳、千宮之宮、如日之升、萬國來朝、守望輝煌幾個展廳展出了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相關資料以及大唐皇家使用的用具、器皿等。走進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大廳中央陳列的大明宮遺址公園建成前后的模型沙盤。館內(nèi)展出了獸面紋方磚、團花紋方磚、菱格草紋方磚、鴟尾、石螭首、三彩馬、石刻飛獸…[詳細]
南詔太和城遺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橋鄉(xiāng)太和村西的鶴頂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頂峰,以南延伸至洱濱村,長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邊,長3225米,全城面積約3平方公里。太和城原為河蠻(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為都城建立南詔政權,直到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詳細]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渤海是中國唐代在東北地區(qū)以靺鞨族的粟末部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政權,前后設有“五京”,上京龍泉府為其首府。古城四面環(huán)山,三面瀕臨牡丹江。唐玄宗天寶末年,文王大欽茂自舊國遷都到此,但貞元初又遷往東京龍原府。貞元十年(794年),成王大華玙遷還上京,此后一直作為首都,直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顯元年(926年)滅渤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后屬中國社會科學院)于19…[詳細]
遼上京臨潢府故址是遼朝的開國皇都,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郊,地處烏爾吉木倫河與沙力河匯合處。建于遼神冊三年(公元918年)。上京城幅遼闊,氣勢雄偉,周長13.5公里。分南北兩城,北為皇城,南為漢城,兩城相連作“日”字形;食,宮殿和衙署所在,周長6344米。城墻夯打土筑,殘高6—10米,寬12—16米,夯土層厚15—18厘米,斷面呈梯形。城墻外側筑有馬面43個。四墻皆有城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詳細]
遼中京遺址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寧城縣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中京是遼代的五京之一,從遼統(tǒng)和二十一年(1003年)開始,到統(tǒng)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并設立了大定府,遼代帝王常駐在這里,接待宋朝的使臣。遼亡后,金代改稱其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稱“大寧路”,明代初年在此設大寧衛(wèi),永樂元年(1403年)撤銷衛(wèi)所,從此淪為廢墟。1959年~1960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考古發(f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