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tǒng)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1840年6月,英國發(fā)動對華鴉片戰(zhàn)爭。次年5月29日,英軍劫掠隊到三元里一帶搶劫,侮辱婦女,三元里附近103鄉(xiāng)人民組成反侵略武裝抵御英軍,打死英軍200多人,大獲全勝。1958年月11月,當年三元里人民抗英…[詳細]
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俗稱金田營盤),位于廣西桂平市北部金田鎮(zhèn)金田村西側的犀牛嶺上,距市區(qū)28公里,有二級公路直達。1851年1月11日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就爆發(fā)在在這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廣西區(qū)黨委、區(qū)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暗刂贰毕螺犿f昌輝故居、新圩三界廟、傅家寨、古林社、風門坳共五處文物點。犀牛嶺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土丘,后…[詳細]
忠王府在江蘇省蘇州市的東北街,與拙政園相鄰,有一座宏大的建筑物,這是清代農民起義政權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當年太平天國留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我國歷史上遺存下來最完整的農民起義軍王府!√教靽彝醺 ∑匆簦篢aiping Tianguo Zhongwang Fu 英文:Site of King Zhongwang’s Residence of the Taiping Heaven…[詳細]
毛澤東故居位于湘潭市韶山市韶山鄉(xiāng)韶山村土地沖上屋場。故居坐南朝北,土木結構,成“凹”字形,占地面積566.39平方米,建筑面積472.92平方米。有房屋18間,東邊13間小青瓦房為毛澤東家,西邊4間茅草房系毛姓公產(chǎn),居中堂屋(瓦屋)共用。上屋場前有一小坪,坪前有兩口并連的水塘,小塘植滿蓮藕,大塘水面較寬。屋后倚青山,松竹茂盛;屋東有菜地、稻田、魚池和曬谷坪;屋西北不遠處是毛澤東少年時代就讀的私塾舊…[詳細]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于江孜縣宗山廣場,包括抗英炮臺、抗英勇士跳崖處、江孜宗政府議事廳。另設有抗英遺址展廳(在縣歷史文化陳列館內),收藏當年江孜抗英軍民使用的藏槍、藏刀、土槍、土炮、弓箭、盾、矛、吾爾多(拋石繩),以及抗英照片、抗英雕塑等。江孜城原為西藏三大城市之一,它處于亞東、拉薩、日喀則和澤當?shù)闹虚g位置,是亞東口岸至幾個城市的交通要道,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從東往西于江孜西南折而向北。公元967年,…[詳細]
位于市區(qū)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zhàn)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后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于紅花崗,后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jié)烈。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于墓坊。烈士…[詳細]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閱馬場廣場北端,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建立的紀念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前身是清末湖北諮議局,始建于1909年,1910年建成。湖北諮議局舊址自成一個規(guī)整的院落,它的主體建筑諮議局議場是一幢磚木結構二層紅色樓房(俗稱紅樓),其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近代西方國家議會大廈,風格典雅莊重。1911年10月11日,取得武昌起義…[詳細]
簡稱“紅樓”,常被以“北大紅樓”、“沙灘紅樓”引用。紅樓是1916年至1952年期間,北京大學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學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整座建筑通體用紅磚砌筑,紅瓦鋪頂,故名。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重要場所。1919年五四運動中,紅樓和它北面的操場是反帝-的策源地。北京大學紅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沙灘北街(今五四大街)29號,…[詳細]
1912年1月日孫中山宣誓舊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由于帝國主義和革命黨內外妥協(xié)勢力的夾攻,被迫辭職。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學系的挾制又被迫去職,遂攜夫人宋慶齡來到上海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這時孫中山在政治上孑然無助,經(jīng)濟上十分拮據(jù),一天,四位從加拿大回國的華僑到孫中山在環(huán)龍路63號(今南昌路59號)的臨時寓所看望孫中山,見住宅已陳舊,認為…[詳細]
霞飛路漁陽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為兩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建筑。該弄于民國4年(1915年)8月下旬始申請建,約次年至民國8年前建成。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用。相關歷史民國9年春,楊明齋陪同共產(chǎn)國際代表魏金斯基到上海,同-商討建立中國0時,租賃該屋為活動地,并開設中俄通訊社,后改稱華俄通訊社,自任社長。4月,于此進行上海首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籌備工作。8月22日,經(jīng)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領導人-倡…[詳細]
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地。會址位于上海市興業(yè)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廳舉行。中共一大會址在1952年后成為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詳細]
廣州農講所舊址講習所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是毛澤東等人于1926在廣州舉辦的廣州農動所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原是番禺學宮,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農民運動講習所由中國共產(chǎn)黨人彭湃等倡議,經(jīng)中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通過開辦。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6屆。1、2屆所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3、4、5屆在廣州東皋大道1號,第6屆所址遷此。1…[詳細]
位于中山路256號,占地面積4480平方米。原是江西大旅社。建于1923年,旅社大樓外觀呈銀灰色,坐南朝北,主體建筑共4層,原含96間房,平臺屋頂?shù)闹醒胗袃蓪有呛鸵桓鞐U。可憑欄鳥瞰南昌全城墻;這座雄偉壯觀的中西合璧建筑物是當時南昌首屈一指的建筑。1927年,這里曾是八一起義的總指揮部,由-、賀龍、葉挺、-、-,成功地領導了著名的南昌八一起義,打響了武裝--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創(chuàng)了中國0獨立領導革…[詳細]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位于長沙市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人民路34號。1927年,當北伐戰(zhàn)爭順利向前發(fā)展的時候,各地的國民黨反動派紛紛叛變孫中山的“-”,并向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瘋狂地舉起屠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而此時陳獨秀所推行的右傾機會主義更是為共產(chǎn)黨人自己的革命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挽救革命成果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開展土地革命,中共中央緊急時候召開了“八七”會議,決定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湖…[詳細]
海豐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紅宮、紅場是海豐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位于縣城中心,總面積24000多平方米。她是大革命時期,以彭湃為首的共產(chǎn)黨人領導海陸豐人民建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活動場所,并以紅宮、紅場為中心形成了海陸豐革命根據(jù)地,成了中國十三塊革命根據(jù)地之一。紅宮、紅場于1961年國務院批準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宮、紅場的革命史跡與彭湃的革命功績日月同輝。彭湃1896年10月生于海豐縣城…[詳細]
廣州公社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起義路廣州市起義大院內,亦即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舊址現(xiàn)存大門,還有南、中、北三座辦公樓和拘留所。南樓為辦公室、警衛(wèi)連連部和發(fā)放武器、宣傳品、袖章的地方;中樓為蘇維埃政府會議室、辦-公室和工人赤衛(wèi)隊總部;北樓為軍事指揮部。舊址內設有廣州起義史料陳列室。1927年12月11日,0人張?zhí)、蘇兆征、葉挺、-、-等領導發(fā)起了廣州起義,這次起義以工人赤衛(wèi)隊和教導團為主力,起義軍攻…[詳細]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MuseumofRevolutioninJinggangMountains)是中國遺址性革命史類博物館。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而建立。位于江西省井岡山上的茨坪。1959年建成開放。該館館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復制品2000多件。珍貴文物有當年毛澤東撰寫《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時用過的油燈、硯臺和朱德在井岡山挑糧用…[詳細]
古田會議舊址古田會議會址地處閩、贛、粵三省交界處,位于福建上杭縣古田鎮(zhèn)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民國初,為推行新學,該祠改為和聲小學。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開展土地革命,和聲小學改名為“曙光小學”。祠堂由前后廳和左右?guī)拷M成,建筑面積826平方米。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詳細]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北依青山,南臨平川,依山就勢,氣勢雄偉,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于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于南京鐘山,故死后其靈柩暫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愿,于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于此。中山陵的設計頗具匠心,整個陵園像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