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 1956年10月18日、第二批 1957年8月30日) 1982年3月25日合并調(diào)整為128處 |
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1982年2月太平天國天王府1853年南京市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292號。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一帶在明朝時曾為漢王府,清朝時為兩江總督衙門所在地。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南京,之后就定都于南京,改稱天京,并在兩江總督府衙舊址的基礎上,修建宮室,作為天王洪秀全的王府。1951年,在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一百周年之際,由郭沫若題寫碑文的“太平天國起義一百周年…[詳細]
南京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太平天國壁畫位于漢中門附近堂子街88號一座古宅,太平天國時壁畫比較盛行,每攻下一城一縣,都在墻、門、梁、枋上作畫。這座建筑第三進的墻壁與屏風門和第五進的木板壁與門楣上,保留下來18幅墨跡清晰、色彩艷麗的壁畫,經(jīng)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鑒定,確認為太平天國時期的藝術作品。太平天國壁畫存于績溪縣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共七幅。內(nèi)容為攻城、進軍、神怪故事、俚歌、題字等。其中一幅主畫稱《攻…[詳細]
天堡城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天堡城與地堡城是太平天國時期修筑的兩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天堡城在西峰山上,今紫金山天文臺內(nèi),筑于絕壁之寂,可以俯瞰全城。地堡城在西峰山下、太平門外,炮臺堅固。上下呼應,易守難攻。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后,在海拔267米的天堡峰巒頂和該峰西北麓龍脖子上,用當?shù)貓杂驳幕⑵な,修筑成壁壘森嚴的天堡城,地堡城兩座軍事要塞。作為太平天國的?zhàn)略要地控制著東北方向堯化門,岔路口等以…[詳細]
曾水源墓在南京挹江門內(nèi)戴家巷寡婦山。曾水源,廣西武宣人,太平天國元勛,曾參加金田起義,歷任東殿左丞相、天官右丞相、天官正丞相,后被東王楊秀清誤殺,昭雪后建墓葬于此。墓于1953年lO月發(fā)現(xiàn),黃土堆積,是已發(fā)現(xiàn)太平天國高級將領的唯一墓葬。發(fā)現(xiàn)后政府曾多次進行維修保護,F(xiàn)墓堆用城磚砌成,直徑4.2米,高約1.5米,四周有水泥砌筑的羅城。前立青石墓碑,原碑高0.97米,寬0.49米,厚0.09米,用舊碑…[詳細]
忠王府在江蘇省蘇州市的東北街,與拙政園相鄰,有一座宏大的建筑物,這是清代農(nóng)民起義政權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當年太平天國留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我國歷史上遺存下來最完整的農(nóng)民起義軍王府。 太平天國忠王府 拼音:Taiping Tianguo Zhongwang Fu 英文:Site of King Zhongwang’s Residence of the Taiping Heaven…[詳細]
瞿秋白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延陵西路188號。瞿秋白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常州三杰之首。在他短短36年的生命里,曾寫下500多萬字的著作和譯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瞿秋白紀念館由故居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紀念館是仿明清建筑物,面積2282.19平方米,設展覽大廳、學術廳、影視廳、資料室、貴賓廳等,陳列、收藏反映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圖片、影視、實物、文獻和研究資料等。瞿秋白故居原…[詳細]
趙伯先墓,在鎮(zhèn)江市南郊夾山竹林寺東。趙伯先(趙聲),丹徒縣大港鎮(zhèn)人,出身于書香門第,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是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趙聲與黃興領導了廣州武裝起義(即黃花崗起義),擔任總指揮,失敗后憂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終年31歲,當時暫葬香港茄菲公園附近山巔,題作“天香閣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為了表彰趙聲的功績,追贈為上將軍,同年4月1日…[詳細]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府原址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府原址1912年南京市長江路包括宣誓廳、辦公室、起居室等總統(tǒng)府位于長江路292號。這座建筑規(guī)模宏大,清代時作為兩江總督衙署。太平軍定都南京時,在此修建天王府。湘軍攻克天京,一把火燒掉了天王府,只保留了中心建筑“金龍殿”、西花園內(nèi)的石舫等。1912年,孫中山在這里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在此辦公達90余天…[詳細]
南京廖仲愷何香凝墓位于鐘山南麓天堡城下,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明孝陵以西,面臨前湖,環(huán)境幽美,建筑雄偉。這座墓葬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它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廖仲愷(1877-1925年),字恩煦,廣東惠陽人,同盟會的骨干, 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故友。在中國0提出組織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后,他協(xié)助孫中山改組-。孫中山逝世后,他堅持“ 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為-右派所不容,1…[詳細]
雨花臺烈士陵園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雨花臺丘陵中崗,是新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紀念性陵園,面積113公頃。陵園包括雨花臺主峰等5個山崗,以主峰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南大門、廣場、紀念館、紀念橋、革命烈士紀念碑、北殉難處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門以及西殉難處烈士墓群、東殉難處烈士,紀念亭等。東晉太守梅頤曾屯兵東崗,故東崗又稱梅崗。南朝梁代(502~557)佛教盛行,相傳有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講經(jīng),感動神明,遂…[詳細]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北依青山,南臨平川,依山就勢,氣勢雄偉,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于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于南京鐘山,故死后其靈柩暫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內(nèi),為了尊重他的遺愿,于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于此。中山陵的設計頗具匠心,整個陵園像一…[詳細]
南京鄧演達墓墓園宏偉,總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京市鐘山南麓靈谷寺東。鄧演達(1895~1931)字擇生,廣東惠陽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并參加辛亥革命,曾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北伐戰(zhàn)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八一南昌起義時是革命委員會委員。1931年8月在南京被捕,11月被害于南京麒麟門外,當?shù)厝罕娒爸L險掩埋了遺體,1957年遷葬于中山陵西側(cè)。鄧演達是-左派領袖之一,中…[詳細]
新四軍鹽阜區(q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座落在阜寧縣蘆蒲鄉(xiāng)蘆蒲村。紀念塔建造于硝煙彌漫的抗戰(zhàn)年代。新四軍第三師在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將軍的率領下,擊破了數(shù)萬日偽軍的層層包圍,粉碎了敵人的兩次大“掃蕩”,鹽阜大地上灑滿了烈士的鮮血。為昭彰先烈,激勵后人,鹽阜區(qū)行政公署決定建造紀念塔,以資永久祭祀。隨后組成建塔委員會,在阜寧縣五區(qū)陸莊召開第一次會議,三師副師長張愛萍主持會議,行署主任曹獲秋、八旅政委李雪山和阜寧縣…[詳細]
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城東長江路東端的梅園新村街道兩側(cè),由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周恩來銅像、周恩來圖書館等組成,屬于近現(xiàn)代歷史遺跡及革命紀念建筑物。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在這里同國民黨政府進行了10個月零4天的談判。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是中國革命紀念博物館。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東端的梅園新村。1954年籌建,1960年起內(nèi)部開放。文革-期間,原址封閉。1977年11月,重新對外開放。梅園新村17號、30號、35號是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間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機關駐地…[詳細]
淮海戰(zhàn)役碾莊戰(zhàn)斗革命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座落在市區(qū)西16公里處,碾莊鎮(zhèn)南側(cè),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碾莊是淮海戰(zhàn)役的著名戰(zhàn)場,碾莊戰(zhàn)斗所取得全殲黃百韜一個兵團、五個軍部,十個整師共計十余萬人的勝利,結(jié)束了淮海戰(zhàn)役的第一階段,為整個戰(zhàn)役的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zhàn)英勇犧牲的烈士,1958年6月,邳縣縣委,縣人委決定并奠基興建紀念碑,1960年2月竣工。碑體高18…[詳細]
石頭城遺跡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石頭城遺跡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南京市清涼山1988年作為“南京城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京城西清涼山西麓的石頭城,因巖石陡峭,勢如猛虎,故有“石城虎踞”之稱。公元211年,三國吳大帝孫權把政治中心遷來南京。次年,在石頭山楚國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作為吳國最主要的水軍基地。石頭城周長七里一百步(約合…[詳細]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二批 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 文通塔 唐景龍二年(708) 淮安市楚州區(qū) 原淮安市內(nèi) 文通塔舊稱尊勝塔,又稱文峰塔。在淮安市內(nèi)勺湖公園內(nèi),城西北角的運河之畔。始建于東晉大興二年(319年),多次重修。文通塔是一座具有佛教傳統(tǒng)的古建筑,全部是磚結(jié)構,無梁柱,現(xiàn)為七層八角形,六七兩層無塔門。內(nèi)部空腔。五層以上是穹窿式的磚頂,頂上為八角形藻井。塔高約23米,塔身呈拋…[詳細]
海春軒塔,東臺市西溪泰山護國禪寺之西海溝河畔此塔全部磚瓦結(jié)構,七級八面,高約21米,底層直徑7.2米,每層每面,有神龕供奉神像。中空無梯,無地基,建筑在泥地上,屢遭地震和水災,仍巍然屹立如初。塔的寶頂為銅葫蘆,用“鋒火銅”鑄成,隨著日照光線不同,能變幻成七種色彩。據(jù)清嘉慶年間篆修的《東臺縣志》記載:“海春軒塔,在西溪南,廣福寺東側(cè)。傳為唐尉遲敬德監(jiān)造,塔頂有題名!碑敃r建筑的目的是為了鎮(zhèn)海和導航,…[詳細]
舍利塔位于棲霞寺藏經(jīng)樓南側(cè)。相傳隋文帝曾遇神尼,得舍利數(shù)百顆。登基后有意重興佛法,乃兩次下詔,要天下八十三州各選一有山水之寺或清靜寺院建舍利塔。并派高僧等分道將舍利子送往各地置于塔。特詔令首先送往蔣州(隋時南京為蔣州)棲霞寺,舍利塔由此而建。隋時,原塔系一座木塔(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建成),因歲月剝蝕而毀。至南唐時,佛教又興,南唐杰出文化名人高越和林仁肇主持重修棲霞寺時興工重建,成為今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