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園居室位于南昌市小桃花巷21號,是南昌市文物保護單位——“黃秋園故居”(即黃秋園紀念館)中的一部分。居室共兩間,保存完整,現(xiàn)處于三層民居中的底層中部,面積37.78平方米。黃秋園居室是著名已故畫家黃秋園先生生前居住和作畫的地方,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黃秋園先生即租住在此,1953年購得此房,當時只有一層。1988年黃秋園先生之子黃良楷自籌資金20余萬元,在保留居室的基礎上,將此處翻建成三層的仿民國…[詳細]
煙水亭位于九江市長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傳為三國時名將周瑜的點將臺故址。唐代詩人白居易始建亭湖中,取其《琵琶行》詩句“別時茫茫江浸月”,稱“浸月亭”。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九江講學時,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詩句,名“煙水亭”。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亭皆毀。至明末,重建煙水亭于浸月亭舊址。甘棠湖中,樓臺遠距世俗紅塵。走過九曲小橋,進入洞門,即到四周環(huán)水的煙水亭。在粉墻環(huán)抱、樓臺高聳、綠樹濃郁…[詳細]
河南路602號---松門別墅,陳散原1929年至1933年住過的地方,人所共知,齊白石善繪花木蟲鳥,著稱世界,可是,您知道齊白石畫過國畫人物嗎?他畫過,畫的就是陳散原老人。那張畫像,吸取了西洋繪畫的手法,講究明暗調子、肌骨解剖。畫上陳散原白須飄拂,目光炯炯。齊白石可不是泛泛之輩能請他畫像的。陳散原是民國年間著名學者詩人。1922年印度文豪泰戈爾訪華時,也曾經提出要和他晤談。松門別墅建于20年代。占地面積約170平方米,為德國式大坡屋面。1929年,陳散原來廬山居此。松門別墅是他命名的。陳散原,清進士,曾任吏部主事,戊戌變法的參加者。…[詳細]
中四路286號別墅位于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牯嶺東谷中四路286號,于2000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四路286號別墅為“原美國科齊南別墅”,1903年由美國傳教士科齊南建造。1936年,該別墅由國民政府教育部駐廬山辦事處購得。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在此居住。1970年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期間,董必武在此居住。該別墅為一層平房,面積約20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詳細]
南康府譙樓,又名鼓樓,俗稱周瑜點將臺,位于廬山市南康鎮(zhèn),始建于宋代,元代至正年間重建,元末毀于戰(zhàn)亂,明代天順二年重修后,為舊時南康府郡署之望樓。2000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抗日戰(zhàn)爭“萬家?guī)X大捷”遺跡位于德安縣境內。1938年9~10月,中國軍隊薛岳兵團在萬家?guī)X圍擊日軍第106師團,殲敵1萬余人,使曾為侵華日軍主力的敵106師團從此徹底失去作戰(zhàn)能力。“萬家?guī)X大捷”創(chuàng)造了中國抗戰(zhàn)史上的輝煌戰(zhàn)績,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葉挺將軍如此評價:“萬家?guī)X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漢之保障,并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永垂不朽!爆F(xiàn)存有戰(zhàn)壕、工事等遺跡!肮フ嘉錆h作戰(zhàn)”…[詳細]
李烈鈞墓距九江市武寧縣革命烈士紀念塔西北80米處,有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長方形墓葬,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高大的青石墓碑醒目地豎刻著魏體丹字:“李烈鈞將軍華世琦女士之墓”。李烈鈞墓墓向朝西,墓為長9米、寬7米的水泥平臺,前部有高近1米、形同凹狀的六柱圍欄,墓室后部兩旁各有臺階六級以供行人上下。李烈鈞墓墓室呈長方形,為鋼筋水泥結構,上部出檐平頂,頂下四柱之間除前部鑲水泥擋板、板中嵌制墓碑外,其余三方均圍有鏤花半身欄桿。四圍底部被砌成兩層臺,墓亭高27米、長3米,莊嚴大方![詳細]
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舊址位于中國江西省德興市繞二鎮(zhèn)重溪村,是一幢二進三間二偏房四天井的磚木結構城堡式兩層樓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積525平方米。于1990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舊址為一幢二進三間二偏房四天井的磚木結構城堡式兩層樓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積525平方米。199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4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前輩都曾在…[詳細]
在湖坊街的陳坊河上,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橋六墩五孔,長60多米。寬4米多。麻石橋墩。橋梁結構別致,兩墩之間架設七層橋梁,順橋長方向每層架橋梁8至10根,順河流向每層架橫梁5根,遠看如同“喜鵲窩”。橋面鋪木板,兩邊建有店房,中間供南海觀音。東西橋頭有門,門額分別鐫刻“河清海宴”、“風吹浪靜”字樣,據傳為澄波和尚手跡。澄波橋幾經修葺至今保持原貌,為縣級文化保護單位。…[詳細]
蓮山漢墓群位于鄱陽縣,時代為西漢。蓮山漢墓群亦稱:蓮山古墓群,為江西省最大的漢代墓群,一百多座漢代墓聚集于斯,全國亦少見,它坐落在鄱陽縣蓮山鄉(xiāng)、橋頭鄉(xiāng)、謝家灘鎮(zhèn)交界處。大部分墓分布在蓮山鄉(xiāng)的蓮花塘、百花塘村附鄉(xiāng)蓮花塘、百花塘村附近。它象一條巨龍的圖案,分布在橋頭彭豐一帶的龍頭,蓮山鄉(xiāng)蓮花塘、百花塘村一帶為龍的軀干肢體,謝家鎮(zhèn)的口前村、蓮山鄉(xiāng)的上惱村一帶為龍尾,共計119座,分布面積達4平方公里。1982年,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曾到此考查。1983年文物普查時經江西省考古研究所鑒定一一認為是漢代墓葬群。遺憾的是60-70年代大搞水利建設時被百姓挖掉了不少。已出土文物有鐵劍、鐵鼎、陶倉蓋、陶果盆、陶…[詳細]
東鄉(xiāng)王氏宗祠位于江西省東鄉(xiāng)縣黎圩鎮(zhèn)(原虎形山鄉(xiāng))上池村,系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所建,始建于北宋末期,因兵災戰(zhàn)亂之故,幾建幾毀,明朝后期第四次重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鄉(xiāng)王氏宗祠為磚木石結構,坐北朝南,在上池村西北口。門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宗祠左原為花園,內有水井,名曰“荊公井”,曾栽有王安石稱贊的金沙花,現(xiàn)改為路。東鄉(xiāng)王氏宗祠后是后龍山,兔峰和東嶺為背景。宗祠面寬18.7米,進深40.5米,高8…[詳細]
高虎腦戰(zhàn)役紅軍指揮部舊址位于廣昌縣南部25公里至45公里之間,是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主戰(zhàn)場之一。范圍包括赤水鎮(zhèn)以南驛前鎮(zhèn)以北100多平方公里。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三場大規(guī)模激烈戰(zhàn)斗,即大寨腦戰(zhàn)斗、高虎腦戰(zhàn)斗、萬年亭戰(zhàn)斗。因三次戰(zhàn)斗均在高虎腦境內、合稱“高虎腦戰(zhàn)役”,共殲敵500余人,為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的戰(zhàn)略轉移贏得了時間,是紅軍長征前的最后…[詳細]
陸九淵紀念館座落于金溪縣秀谷鎮(zhèn)王家巷16號(仰山書院內),仰山書院前身為宋代崇正書院,朱熹與陸九淵曾經講學過的地方,明末毀于兵火、戰(zhàn)亂,清乾隆二年(1737),知縣閻廷佶在此倡建義學,改為仰山書院,寓含崇仰大哲陸象山先生之意,并請江西學政王鼎(清道光、咸豐皇帝的老師)贈寫仰山書院石匾門額,道光十三年(1833年)于書院右側建先儒祠,是學子們春秋兩季開學時祭祀先儒陸象山的地方,為供奉祭祀陸象山先生之…[詳細]
清標彤管坊位于樟樹市區(qū)東南16公里處的店下鎮(zhèn)堆上村北側。該石坊是清咸豐四年(1854年)監(jiān)生黃地衡奉皇上圣旨為其母、儒生黃士熟之妻李氏所立。石坊為四柱三間式,高8.3米,寬8米,全是青石構成。由長方形墊石、方柱、夾桿石、上下額坊、平板坊、石刻浮雕人物、斗拱等組成。其南面,下有“族表節(jié)孝儒生黃士熟之妻李氏”;中間兩方柱上聯(lián),右有“雁志守深閨孤詣苦心堪微講德”,左有“龍恩頒下里清風亮節(jié)永著貞珉”;再兩…[詳細]
北伐軍新編第二師駐地舊址位于吉州區(qū)。為江西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臨江窯遺址(含馬蹄窯,釉料淘洗池、蓄泥池,陳腐池,蓄釉池,灰坑,“品”字形淘塘)五代至明末瓷窯。窯址在江西省吉安市天玉鎮(zhèn)臨江村簸箕嶺,與永和窯隔江相望,走水路十五公里,是吉州窯的窯場之一。即為《景德鎮(zhèn)陶錄》記載的“吉州分窯”。1990年9月至1991年4月和1991年10月至1992年1月進行了兩次發(fā)掘,清理馬蹄形窯三座,品字形淘洗池三組十三個,晾坯臺、釉缸、輪軸機座、供水溝等作坊遺址六十余處,出土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時期的珍貴瓷品、窯具共1.6萬余件。五代至北宋燒乳白釉瓷,器形有碗、盞、盤、碟等i北宋除燒乳白釉外增燒黑釉瓷、青白釉瓷?南宋增燒白地彩繪瓷、綠釉瓷。元代乳白釉瓷停燒,又增燒了…[詳細]
舊名“濟川橋”,是元代一座聯(lián)拱長石橋。位于今江西永豐城南,跨恩江。始建于元至元(1264-1294)年間,明正德(1506-1521)年間重建。橋長400米,二十二孔。因石蝕耗嚴重,1956年冬拆卸重砌,并重建混凝土拱五孔,整座橋梁雅致壯觀。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縣令吳期召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橋,謂平政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為患,濟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縣人將平政木橋延伸10余丈,與濟川橋相接。咸豐三年(1853年)雙嶺劉紹書父子獨籌資金,改平政木橋為石橋,歷經八載,咸豐十年(1860年)平政石橋建成,且與濟川石橋相接,恩江大橋始成。建國后,政府撥出?睿19…[詳細]
恩江古城址(含明代古城墻、東城門、明縣丞遺址、尚書府遺址)恩江古城址位于永豐縣恩江鎮(zhèn)老城區(qū),東起天保村社區(qū)徐家村東面,西到葛溪河東岸,南至葛溪河流入恩江河入口處,北靠聶家村南面,呈東北--西南走向的葫蘆形狀,。南北直線距離長1050米,東西直線距離寬940米,總占地面積約55萬平方米。城址現(xiàn)存城墻由聶家村南面起,由西向東至徐家村東門,再沿恩江河岸向西南至葛溪河流入恩江河入口處,然后沿葛溪河由南向北…[詳細]
“萬安暴-動-”行動委員會舊址1927年,革命處于前所未有的低潮時期。蔣介石公開叛變后,殘酷鎮(zhèn)壓共產黨人,萬安縣的眾多共產黨員和革命者遭到殺害。然而,在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員曾天宇、萬安縣委書記張世熙等人的領導下,年底,萬安縣委不顧敵人的兇惡,舉行第四次萬安暴-動-。8日,萬安農軍和革命群眾四萬余人分成四個縱隊,向著縣城開始了猛烈進攻。張世熙親自率軍攻打東門,張芳蕙率良口農軍攻打南門,劉興漢指揮攻打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