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和國家5A旅游區(qū)。景區(qū)周廣17.88平方公里,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獨具特色。山下江河爭流、波光云影、沙鷗翔集、帆影點點;山上繁花似錦、茂林修竹、朱樓畫檐、丹崖峭壁。有世界第一——樂山大佛、自然和人文奇觀——“巨型睡佛”、西部普陀——烏尤寺、東-浩崖墓、佛教藝術薈萃——東方佛都…[詳細]
堯山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溫泉優(yōu)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于一體,分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龍?zhí)、半仙居、石人、雞冠石、白牛城、秘洞、溫泉十大部分。專家評價具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游觀光、避暑、療養(yǎng)、科研、探險的好地方。大山壁立,異峰如塑,怪石紛呈,是堯山自然風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頂上,千巖萬壑,飛龍走鳳,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幅美…[詳細]
中原大佛1997年開始奉建,2008年9月初一開光,歷經12年,投資12億元。大佛高208米,用黃金108公斤,合金銅3300公斤,特殊鋼材15000噸。大佛法相莊嚴,巍峨聳立在堯山腳下佛泉寺,周圍九層山峰環(huán)圍,左似青龍盤繞,右如白虎伏臥,前有朱雀展翅,后有玄武鎮(zhèn)守,加上佛前四季長流的沙河圣水,佛泉湯地,景觀資源豐富,環(huán)境秀美,是難求的風水寶地。中原大佛造像慈祥莊嚴,神圣而靈驗,注目大佛,與人無窮…[詳細]
張掖大佛寺景區(qū)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涅槃臥佛像而得名。寺院始建于公元1098年,曾為佛教勝地。室內臥佛涅槃像長34.5米,金裝彩繪,形態(tài)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部分以金銀粉書寫,保存完好,為佛門稀世珍寶。西夏國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詳細]
比樂山大佛早162年的大佛------蒙山位于開化溝內,主峰海拔1325米,是晉陽佛教圣地和避暑勝地,古開化寺、甘泉寺、北漢皇帝劉知遠避暑宮等曾有輝煌的歷史。東魏孝靜帝曾敕佛教凈土宗始祖曇鸞住大巖寺(開化舊名)。公元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鑿寺后大巖為大佛,歷五帝24年始成。蒙山大佛依山鐫刻,結跏跌足而坐,雙手施禪定印,佛體厚胛肥肩,佛超山巒,高遏云天,氣勢非凡。據史稱,佛高二百尺(約66米)略低…[詳細]
山丹大佛寺舊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1500多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為該寺題寫匾額“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正統(tǒng)五年,高僧智瑩住持該寺,開展佛事活動,因寺宇樸陋,請求山丹衛(wèi)守備都指揮楊斌,倡導募集,儲材陶瓷,予以重修。依山塑高一十三丈坐佛一尊,建成殿宇、山門、法堂,廓宇、廚亭等附屬建筑多處。景泰六年,山丹守備都督指揮張熊捐資維修寺院,彩繪塑像,寺院面貌煥然一新。山東濱州訓導陳敏謫戍河西…[詳細]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按照國家AAAA級景區(qū)標準打造。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的原址上恢復重建的,“景飄佛寺”是傣族歷史上一位名叫撥龍的傣王為紀念病故的王妃南紗維扁而修建。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節(jié)日傣王就親臨寺院,舉行大型法會,以紀念愛妃同時弘揚佛法。據史料記載:“景飄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傳佛教象征十二版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納佛教活…[詳細]
位于咸陽市彬縣城西11公里處,從城西,沿著蜿蜒而寬敞的西(安)蘭(州)公路約行五六公里,經過“水簾洞”(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居住的地方),再西行6公里,遙望公路南側,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樓閣,倚山崖而聳立,周圍摩崖小洞如蜂窩,崖下樹木郁茂,風光綺麗,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大佛寺,原名慶壽寺,其建筑始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慶賀其母親六十大壽,派尉遲敬德監(jiān)修的,故取名“慶…[詳細]
峨眉山腳下的大佛禪院,作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門戶,是前往峨眉祈福、朝拜的第一站,也是必去之地。大佛禪院原名大佛寺,位于峨眉山市區(qū)東郊,交通方便,氣勢恢弘,建筑結構縝密,擁有多重大殿和諸多禪房。峨眉山的寺廟極少商業(yè)氣息,沒人四處游說你捐錢、買香火、買紀念品。游人和香客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布施、上香、叩拜,絲毫不會受到干擾,讓人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回歸。峨眉山大佛禪院位于峨眉山東郊,整個寺廟富麗堂皇、雄姿宏偉…[詳細]
大佛寺景區(qū)是位于潼南城西郊的定明山北麓,涪江南岸。景區(qū)內保存有隋、唐、宋、明清、民國時期佛、道教摩崖造像126龕928尊,遺存有碑文以及歷代文人學士書刻的題詠87通,造像記、題記31則;字體各異楹聯21幅。有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筑七檐佛閣,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聲,全國最大的頂天佛字,罕見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以及翠屏秋月、黃羅帳、合掌石峰、百仙巖、鑒亭、千佛巖、仙…[詳細]
新昌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縣城西南,在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谷之中。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巖、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始建于東晉永和年間(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大佛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寺內高大雄偉,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這座巨大的石像,雕鑿于懸崖絕壁之中,歷時約30年才全部雕成,為江南早期石…[詳細]
榮縣大佛寺景區(qū)位于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城區(qū)大佛街大佛寺一號,距自貢34公里,以其雋美而享譽神州,素有“樂山大佛雄,榮縣大佛美”之民間贊譽。大佛寺座落在榮縣城郊大佛山(亦稱真如巖)山麓,山門書題“大佛禪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氣勢雄偉、衣紋流暢、慈眉善目、神韻飄然,是古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上乘之作,是中國石刻遺存之藝術瑰寶,1956年大佛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海觀音大佛坐落在普陀山上,立像臺座三層,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臺2米,臺基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頂現彌陀,左手托0,右手施無畏印,妙狀、慈祥,體現了觀音菩薩“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用時參考20分鐘交通普陀山交通情況旅游巴士有二條專線公交,將普陀山大數景點貫通起來1路:普濟寺東(百步沙)-百步閣-紫竹林(南海觀音露天大佛)-入三摩地(南天門)-輪船碼頭-海防新村(…[詳細]
石門大佛寺位于石門鎮(zhèn)平等場西南長江邊上,成渝鐵路平等車站東側500米,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臨滾滾東去的長江,背靠著危崖絕壁,藏于茂林修竹之中。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鑲嵌在萬里長江邊的一顆明珠,寺佛一體,天人合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佛,這是長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跡。據《江津縣志》中所記載“大佛寺,距城百里,近石門場大江邊,古鑿大佛手巖上,高十丈許,左有石如凈瓶,右如鸚鵡,寺依巖石建筑,高…[詳細]
大佛寺位于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上,又名“清涼院”,“佛閣寺”,因寺內有一依崖雕塑的巨佛,故俗稱“大佛寺”。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晉政發(fā)(1996)7號]文件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同治《稷山縣志》及寺內所存在碑碣記載,該寺始建于金代皇統(tǒng)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000佘平方米。原寺規(guī)模較大,拾級而上…[詳細]
靈巖大佛山景區(qū)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靈巖村,景區(qū)始建于2007年,規(guī)劃地面為5平方公里(約合7500畝)。主要突出生態(tài)、觀光、休閑、佛教文化體驗等功能,以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為基底,以大佛山和臥佛寺為核心吸引物,建設的集旅游觀光、文化體驗、戶外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景區(qū),并按照“一核、一環(huán)、四區(qū)”規(guī)劃布局建設。景區(qū)種植并建設了櫻桃園、生態(tài)農莊等基地,供游客采摘體驗。提升了整個萬德鎮(zhèn)的鄉(xiāng)村旅游,為周邊靈巖寺旅…[詳細]
大佛寺石窟位于陜西省彬縣城西約10公里的涇河南岸。大佛寺舊稱“慶壽寺”,始建于唐貞觀三年(629年)。這一帶山川交錯,風光綺麗,巖洞深壑,古剎因山就勢而建,望之巍然。大佛寺石窟主要由大佛窟、羅漢洞、千佛洞等組成。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窟內平面呈半圓形,半徑約21米,高達30米。正中有三尊石雕佛像,大佛高24米,依巖趺坐,佛肩寬厚,披衣袒胸,腰系佩帶,造型自然豐滿,面容端莊典雅。頭部的周圍有19個飛天…[詳細]
靈山大佛座落于無錫馬跡山秦履峰南側的小靈山地區(qū),該處原為歷史名剎祥符寺之舊址,如今為保存古跡,弘揚文化,落實宗教政策,由修復祥符寺,建造大佛立像籌委會籌劃,在恢復祥符寺的同時,興建八十余米高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這尊堪稱全球之最的佛像于一九九六年底建成。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這尊宏偉莊嚴的大佛是中國佛教界近百年來最大的一件盛事。寓意世界和平,增加人文景觀,促進佛教文化的…[詳細]
仁壽牛角寨大佛位于縣城北35公里的高家鎮(zhèn)鷹頭村牛角寨山上,龍泉山脈中段東側邊緣,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連接,重巒疊嶂;東面平疇,俯視千里。近觀鷹頭水庫,遠眺簡陽市三岔湖。寨上古柏蒼郁,怪石嶙峋;寨東側崖壁依山鐫造彌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高15.85米,寬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樂山大佛是海通帶領工匠始鑿于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好是仁壽大佛建成6年之后。也許是他將仁壽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