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地位于地安門東大街,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二四年底孫中山先生北上來京直至逝世的住地。逝世前在這里留下了著名的《總理遺囑》。原有四合院和花園保存基本完整![詳細]
原國立北平大學(xué)女子師范學(xué)院位于新文化街,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先生曾多次在此講學(xué),院內(nèi)有“三•一八”烈士劉和珍、楊德群紀念碑。…[詳細]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xué)舊址位于長辛店鎮(zhèn),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京漢鐵路僑工局贊助下的高等法文專修館長辛店分館工業(yè)科舊址。一九一八年在此舉辦過留法勤工儉學(xué)學(xué)習班![詳細]
三一八慘案及一些相關(guān)遺址和烈士的名字都已家喻戶曉,但這座“三一八烈士公墓”有多少人憑吊過,則很難說了。公墓位于西郊圓明園遺址內(nèi)。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fā)生后,少數(shù)烈士的遺體由家屬領(lǐng)回自行安葬或運回原籍料理后事,多數(shù)烈士的遺體均暫厝在北京的一些廟宇之中。三年后,集中下葬于圓明園內(nèi)九州清晏殿遺址處。“三一八烈士公墓”為一圓形墓基,由白石砌成,高1米多,占地約80余平方米,墓基中央聳立著一座5米多高的六角…[詳細]
灤洲起義紀念塔位于海淀區(qū)溫泉,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灤洲起義烈士的衣冠冢,有紀念塔、碑刻等,一九三七年四月落成,同年五月在此舉行國葬典禮。…[詳細]
目的地介紹“八寶山”,實際是京西郊魯谷村的一片土丘。它的西部在很早以前就是墳場地葬人;還有個老山骨灰堂。1950年,任弼時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東部坡頂上——被稱為八寶山革命第一墓。后來,開國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張瀾老人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紀念翟秋白烈士犧牲20周年時,黨又把秋白同志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遷葬墓左,這就形成了第一墓區(qū)。接著,又擴展了第二墓區(qū)三墓區(qū)。墓蓋都是水泥制成的,墓碑都是…[詳細]
李大釗烈士陵園是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而建立的。陵園位于北京西郊,風景秀美的香山腳下、萬安公墓中部,坐西朝東,為一傳統(tǒng)庭院式建筑。占地2200平方米。陵園西面正廳是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走進陳列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塊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時,中共北方地下黨為烈士雕刻的一塊石碑。這塊石碑在-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靈…[詳細]
報國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報國寺前街1號,處于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位于市中心地域,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墻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原有殿7進,后有毗盧閣,高36級。閣下有瓷觀音像高尺余,寶冠綠帔,手捧一梵字輪,系神宗時景德鎮(zhèn)瓷窯所貢獻,為舊京八寶之一,謂之窯變觀音,梁間曾懸《勝果妙因圖》1軸。寺內(nèi)還有嘉慶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詳細]
目的地介紹柏林寺在東城區(qū)雍和宮之東,為京師八大寺廟之一。元至正七年(1347)始建,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重建。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繕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為慶祝康熙60壽辰,由胤禎主持重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一次撥巨款進行重修。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全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圓俱行覺殿、大雄寶殿和維摩閣共五進院落。中軸的東西兩側(cè)為配殿,整座寺院布局整齊嚴謹,…[詳細]
全寺占地面積20余畝,13858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共分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廟建筑布局嚴謹,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什剎海由前海(又名什剎海)、后海和西海(積水潭)三個相連的湖泊組成,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普經(jīng)寺廟林立,素有“九庵一廟”之說,這也是其得名“什剎!钡挠蓙怼T,什剎海曾是南北大運河北段的起點,水域?qū)掗,景色?yōu)美。廣化寺就坐落于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后海的北…[詳細]
護國寺金剛殿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護國寺東巷,是原護國寺僅存的部分建筑之一,另有無量殿、功德殿、菩薩殿、僧房、廊廡等。護國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對應(yīng),曾是京都名剎,F(xiàn)存的金剛殿保存較好,為明清官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長11.3米,寬24.7米,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F(xiàn)在還能看到殿內(nèi)的正吻、垂獸、戧獸、仙人走獸等裝飾構(gòu)件。到北京護國寺品嘗小吃,順道來看…[詳細]
都城隍廟后殿(寢祠)位于成方街,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元至元七年(一二七○年)創(chuàng)建。明重修。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廟毀,又修復(fù)后殿及儀門,F(xiàn)僅存后殿,是研究元代大都城地理方位的重要遺跡![詳細]
北京廣濟寺位于市內(nèi)西四阜成門內(nèi)大街,為現(xiàn)今中國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廣濟寺創(chuàng)建的歷史,可追溯至金代。經(jīng)金、元戰(zhàn)火,寺成廢墟。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龜、石柱頂?shù)任,知此處為古剎遺址。至天順(1457—1464年)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圓洪等,發(fā)愿復(fù)興,并得尚衣監(jiān)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費時二年,寶剎得以重現(xiàn)。至清代,因廣濟寺…[詳細]
東四清真寺又稱法明寺。在東城區(qū)東四南大街,寺坐西朝東,有供禮拜的大殿、南北講堂、水房、圖書館等,面積1萬余平方米,大殿內(nèi)金碧輝煌,雕梁畫棟,三座拱門上刻庫法體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刻工精美,殿后的窯殿為穹窿頂結(jié)構(gòu),院內(nèi)樹木蔥蘢,寧靜肅穆。寺內(nèi)文物圖書薈萃,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宣禮樓(清光緒末年毀記)上的銅頂;萬歷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號”碑,碑陽刻漢文,記敘穆罕默德事跡,碑…[詳細]
目的地介紹火德真君廟在西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77號。傳為元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重修,殿宇改作琉璃瓦頂,并建重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俗稱火神廟;鸬抡婢龔R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為象征天地精靈的龜蛇抱像。傳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開始營造大都城的時候,有龜蛇出現(xiàn)在今西直門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釋說,這是真武神光臨,其德惟水,水能勝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現(xiàn)龜…[詳細]
目的地介紹 隆安寺位于崇文區(qū)東北部白橋南里1號。是北京外城著名佛寺。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隆安寺明景泰五年(1454)始建。萬歷三十七(1609),四川高僧翠林重修佛殿后堂3楹。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形制,雖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的,但仍然可以看到明朝寺廟的建筑風格。 清道光、咸豐年間,香火中斷,廟宇淪為制造佛香的作坊和供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存放靈柩之地。寺的周圍也變成…[詳細]
從頤和園往西,沿京密引水渠邊的溫頤公路前行,過了冷泉村,就進入了溫泉鎮(zhèn)的地界。順著寬闊的公路,迎面便見一座綠樹蔥蘢的小山,名為畫眉山,山頂一座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廟宇赫然映入眼簾。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黑龍?zhí)洱埻鯊R。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黑龍?zhí)对诮鹕娇诒,依崗有龍王廟,碧殿丹垣,廊前為潭,土人云有黑龍潛其中,故名黑龍?zhí)丁!碑數(shù)厝讼鄠骱邶埵菛|海龍王的兒子,有一年它外出歸來,發(fā)現(xiàn)自己棲身的龍?zhí)侗灰粭l白龍霸…[詳細]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壇內(nèi)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tǒng)和象征傳說構(gòu)思設(shè)計的。地壇現(xiàn)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地壇公園位于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cè),依鄰北…[詳細]
目的地介紹日壇又稱朝日壇。在朝陽區(qū)朝陽門外東南。圍以紅墻,西向,嘉靖九年建。臺制一成,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即太陽)!短旄畯V記》載:“祭用太牢、玉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甲、丙、戊、壬年,皇帝親祭”。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處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壇為方形。在公園東南角建有勝春園,占地1萬平方米,中有曲池,池中有一對石雕的天鵝,一只石-向上噴水。園東南小山上有清暉亭,南側(cè)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