洑溪徐氏宗祠又稱徐大宗祠,是明代首輔徐溥的家族祠堂,位于宜興宜城街道溪隱路200號。徐溥,字時用,號謙齋,宜興溪隱村人,8歲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試一甲第2名,授翰林院編修,天順、成化、弘治年間,歷任國史總裁、禮部右侍郎、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輔,弘治十一年(1498)進華蓋殿大學士,后以目疾乞歸,卒后贈太師,謚文靖。在徐大宗祠的第三進正廳,存放著徐溥的畫像,…[詳細]
位于江西省上饒鉛山縣篁碧畬族鄉(xiāng)畬族村村西的華氏宗祠,始建于道光丁酉(1837)年,是叔侄三人同賜一朝(華日新(京一郎系),道光二十四年進士,任江蘇道布政使,身居二品;華祝三,道光二十七年進士,西寧知府加布政使銜,三品正堂;華立三,進士出身,任甘肅安化知縣),共同興建的一所寬宏高大的宗祠,以彰顯其家族的榮耀。華氏宗祠建筑面積1247平方米,在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大門上懸“華氏宗祠”四個大字門匾。…[詳細]
九賢祠位于百加鎮(zhèn)九賢小學內,瀕臨贛江,是我縣唐至清三勝地之一。九賢祠自1870年建成以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因文風鼎盛而聞名遐邇。自唐以來,九賢村就有賢居寺、昂溪書堂、九賢祠三名勝。賢居寺原名為涵山寺,于唐時建成,本為奉佛祀神之所。名僧懷渡禪師飲過寺旁龜泉,慨嘆:“泉有翰墨香,后當有大賢居此”,遂改為“賢居寺”。自宋至明,果有宋朝歐陽修、劉辰翁、閔子林,明朝郭簡齋、解縉、羅洪先、劉玉、歐…[詳細]
周氏宗祠——中共東莞縣委機關遺址位于常平鎮(zhèn)橋梓村(橋梓村原名為屋廈),整座宗祠占地300平方米。GPS坐標:北緯22°5845.3,東經113°5810.8,海拔高程8米。1925年秋,在中共黨員、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蔡如平的組織發(fā)動下,屋廈農民協會在周氏宗祠成立。農會的主要負責人是周達墀(周時泰)、周一夔,會員約300人。農民協會組織農會會員和農民自衛(wèi)軍,與土豪劣紳進行斗爭。1927年4月12…[詳細]
祠堂,又稱家廟,是中國傳統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早在西周時期,朝庭制定禮樂,一些豪門貴族開始修筑家祠,之后兩千多年此風延綿興盛。常氏以儒傳家,更加注重對祖先的膜拜。祠堂除了用于祭祀祖宗或先賢外,還是處理家族事務的重要場所。其目的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崇先人、提倡孝道為第一人品的思想,維護和發(fā)展宗族統治。常氏宗祠始建于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萬玘(后稱南常)和另一支常…[詳細]
解家祠堂位于興化市區(qū)東城外大街市場巷內,明代建筑,磚木結構。由東樓、西樓、中樓(正廳)、廂房、大門、二門、后門(闕門)等構成,F存東西3幢兩層樓房和西廂房,共有房屋18間,其東端設有2間兩層樓梯屋,建筑面積368.11平方米。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遷居興化時的最早聚居處。據《鶴立堂解氏宗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攜家從蘇州閶門遷居興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帶建屋定居。不久,解七…[詳細]
董子祠位于揚州明清古城北柳巷小學內,是揚州人為紀念漢代大儒董仲舒而建的祠堂。董子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清光緒七年重修。現存大殿是我市為數不多的明代建筑,為典型明代風格,進深九檁,前有卷棚,楠木柁梁,體量宏大,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董子祠現為市級文保單位。因年久失修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董子祠嚴重損害。為保護這一珍貴文博資源,修繕董子祠被列為文博城建設項目,市區(qū)兩級政府組織領導專家反復論證修繕方案,最終遵…[詳細]
樂山市宋氏祠堂位于樂山市中區(qū)羅漢鎮(zhèn)龍窩村6組,占地面積約貳拾畝,貌對峨眉仙山,背靠樂山大佛,位于樂山至沙灣之間、距樂(山)沙(灣)快速通道1.5公里,屹立于大渡河江畔,屬羅漢鎮(zhèn)轄區(qū),山環(huán)水繞,風景雅秀,是個名勝之地。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四百多年風雨,是全省保存較完整的民間宗祠。宋氏祠堂是明末清初之際的建筑,木質結構,四周磚墻,古典式建修,占地面積約20畝,貌對峨眉仙山,背靠樂山大佛,山環(huán)水繞,…[詳細]
德化樓位于南山公園螺子山山頂。2012年2月開工建設,2013年5月1日正式對游人開放,德化樓規(guī)劃設計為明清時期南派風格仿古閣樓,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建設面積3000余平方米,共6層,總高度為43.6米。與周邊的環(huán)境景觀和諧統一,成為南山公園一道獨特的風景。…[詳細]
廣裕祠擁有七處歷史文字的印記,這就是它的最珍貴之處。廣裕祠是廣東第一次發(fā)現有確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稱為“非常寶貴的建筑標本”。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跡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確的維修記錄刻在脊檁下或者墻體的碑文上。2003年12月1日經修復的廣東省廣州從化市太平鎮(zhèn)錢崗村廣裕祠,獲得了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獎第一名“杰出項目獎”。這是中國首次獲得該獎項的…[詳細]
吳氏宗祠在鄱陽縣謝家灘鎮(zhèn)雞峰橋頭村,保存完好,據載是被司馬遷譽為“世家第一”的吳太伯后人所建。雞峰吳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間。雞峰橋頭村,距鄱陽縣城70多公里。橋頭村吳氏宗祠,不僅是鄱陽吳氏族人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鄱陽人民的寶貴文化財富。雞峰橋頭村離縣城70多公里,離安徽省東至縣和九江市都昌縣相隔不遠。這是一個典型的鄱北山村,四周森林茂密,黃土丘陵起伏,田野阡陌縱橫,滿目一片青綠。吳氏宗祠坐南朝北,四…[詳細]
陳氏宗祠(南祠堂)——東莞新四區(qū)聯鄉(xiāng)辦事處成立遺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邊社區(qū)阜東路旁,GPS坐標:北緯22°59′35.3″,東經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邊陳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間,重建于清光緒年間,2004年重修。三間三進合院式布局,面寬15.3米,進深35.5米。磚木結構,抬梁與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頂,轆筒灰瓦屋面,灰塑龍舟脊。頭門置塾臺。陳氏宗祠占地面積100…[詳細]
荔山村黃氏宗祠建筑群(含黃氏大宗祠、月軒黃公祠、黃氏名賢祠)位于珠海市斗門區(qū)乾務鎮(zhèn)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東至西依次為:月軒黃公祠、黃氏大宗祠、黃氏名賢祠,均屬清代大式建筑,總面積1667平方米,分別由該村黃氏族裔、同治進士黃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議,于同治至光緒丙子年間(約于1862-1876)陸續(xù)建成。建筑格局均為三進連廡廊夾天井布局,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石礎青磚墻,硬山式頂,抬梁木架構;綠…[詳細]
孫家境祠堂位于慈溪市橫河鎮(zhèn)孫家境村。民諺“橫河孫家境,紗帽八百頂”,形象地道出了在孫家境顯現的地域文化奇跡。據說昔日橫河孫氏高官府第比比皆是,于是皇帝頒旨賜孫家一個“境”字,規(guī)定官員凡踏入孫家村境內,都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因此橫河孫家境的“境”字成了一項殊榮。歷代以來,孫氏家族成員居官顯赫,政績卓著。南宋淳熙進士、燭湖先生孫應時,弟子史彌遠任太師左丞相兼樞密使,別人爭相附勢,他卻超然自避,高風…[詳細]
螺江陳氏宗祠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為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倡建。該祠坐北朝南,依中軸線漸次排列有照璧、牌樓、天井、大殿、花園及大戲臺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兩側有廂房。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螺江陳氏最早是陳廣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新寧(今長樂玉溪)遷來,“吾螺之分支于陳店而上溯玉溪”(陳寶深語)。至于其…[詳細]
歐陽氏宗祠時間為清代。位于湖南省桂陽縣泗洲鄉(xiāng)下陽村,宗祠的建筑及石、木雕刻具有很高文化藝術價值。清順治十年(1653)興建,于康熙五年(1676)竣工。之后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曾多次維修。宗祠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長方形,面闊14.8米,總進深32.7米,建筑面積483.96平方米。地面鋪設長形條石。一進為圍以磚墻的庭院,南北有條石砌筑的拱門。庭院正面三道大門,中門為坐獅柱礎,門首原有“進士…[詳細]
陳氏宗祠位于翁源縣周陂鎮(zhèn)光明村雁鷹石,系明朝抗倭名將陳璘將軍的故鄉(xiāng)——周陂龍?zhí)锍顷愋杖耸蠟檎蔑@其功績和爵位而建造。此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因年久失修于清代年間倒塌。民國21年(1932),本縣縣長陳定策和接任民選縣長兼縣聯團團總陳步謙等人,為光宗耀祖,發(fā)動毗鄰七縣宗親捐集資金,重建了這座面積約2000平方米,結構為三進五開間的中西合璧式宗祠。1938年10月,翁源縣立中學從三華搬遷至此,廣東省青年…[詳細]
劉光第(1859─1898),四川省富順縣(今屬自貢市)趙化鎮(zhèn)人,祖籍來自福建武平,五世祖劉用琳于清初由武平遷四川富順縣,號裴村。家貧,少年喪父。聰敏好學,19歲應童子試,獲全縣第一名,21歲中秀才,23歲四川鄉(xiāng)試中舉,24歲(1883年)登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任京官期間,雖生活清貧,但廉潔自律,一塵不染。敬業(yè)勤慎,政績甚佳。公余閉門讀書,不事權貴。盡管自己官聲頗好,升遷無礙,但見國難當頭,常自…[詳細]
南京李鴻章祠堂 李鴻章(1823-1901),清道光進士。咸豐三年(1853)組織團練,扼殺太平天國革命。同治四年(1865)署兩江總督,同治九年又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外交、軍事、經濟大權,開始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建立北洋海軍。他一貫主張妥協投降,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被任命為全權大臣,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李鴻章祠堂建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