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共133項。 |
鄢家花廳坐落于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安民巷47至48號,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屬建筑。鄢家花廳興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至1795年之間),距今約200年。清光緒年間及民國年間均有修繕,2011年初整修如故。200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鄢家花廳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80號(閩政文[2005]164號),保護范圍為四周由外墻各向外延伸20米。2006年5月中國國務(wù)院公布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詳細]
宮巷劉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清末為劉冠雄居住。坐南朝北,由主座及其東側(cè)的跨院組成,建筑面積1308平方米。門房在民國期間被改造為磚構(gòu)的二層。主座前后三進。第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帶前廊,次間廊柱之間有木制欄桿。第二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第三進建筑為朝北的倒座三間排。東側(cè)的跨院分為前后二院,前院由北面的花廳及南面的園林組成。整座花廳的花格門、窗欞、隔扇均用楠木精雕…[詳細]
鸞峰橋,是壽寧木拱廊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位于壽寧下黨鄉(xiāng)下黨村南,清嘉慶五年造,也稱下黨橋。1964年修繕。北面橋堍建在巖石上,南面橋堍用塊石砌筑。長47.6米,寬4.9米,孔跨37.6米,南北走向,17開間,72柱。橋中心間用如意斗拱疊梁成八角藻井,上覆雙坡頂。鸞峰橋威嚴挺撥,橋中神龕祀臨水夫人,神靈顯赫,四方信眾,虔誠叩拜,傳說有求必應(yīng),預(yù)示吉兇,庇佑黎民,深得百姓敬拜。鸞峰橋又高又險跨度又長,但橋本身卻是細膩的,絕美無比又有一種遺世獨立的風韻。橋下溪流很寬,很多奇怪的巨石。鸞峰橋是全國單拱跨最長的貫?zāi)竟袄葮颍瑔慰卓缍?7.6米,超過了曾被學術(shù)界認為是中國古建筑中凈跨最大的石拱趙州橋0.7米…[詳細]
南陽樓位于華安縣仙都鎮(zhèn)大地村的獅形山下,走近南陽樓,“福建省土樓博物館”幾個大字躍入眼簾。南陽樓系二宜樓創(chuàng)建者蔣士熊之孫蔣經(jīng)邦所建,時在嘉慶丁丑年端月(1817年農(nóng)歷正月)比二宜樓遲建47年。由于有二宜樓作為藍本參照,因而二宜樓建筑設(shè)計方面的優(yōu)點特點為其所吸收,可稱是二宜樓的縮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較之二宜樓更勝一籌。南陽樓坐東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樓高13.25米,直徑51.6米,設(shè)4…[詳細]
九頭山漢墓保護范圍:以九頭山漢墓邊沿線為基線,向四周外延10米范圍內(nèi)。建設(shè)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界線為基線,外延20米范圍內(nèi)![詳細]
田地橋,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鶴塘鎮(zhèn)田地村,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建,1935年重修,東西走向,貫?zāi)竟袄任輼。橋長40.75米,寬5.85米,單孔,拱跨32.8米。兩端直接架在兩岸巖石上。橋屋16間,64柱,橋面呈弧形,鋪以青磚,兩橋頭以石階向下,東端61階,西端111階。橋屋梁上刻有重修日期和建橋木匠的名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為該橋題名:“公心橋”。2005年5月11日被列為第六批福建省文…[詳細]
霞東書院位于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鹽魚市街,1988年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霞東書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原為將領(lǐng)藍理的公館,乾隆年間文華殿大學士蔡新歸隱后在此講學,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建筑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主殿和兩側(cè)廊房組成“口”字形布局。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懸山頂,燕尾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構(gòu)架。供奉主神及配祀神靈有文昌帝君、魁星夫子、觀音菩薩、破肚將軍蘭理、福德正神。廟宇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仿宋建,燕尾式二進三開間的建筑特點。清道光元年,2003年再次重修,為福建省省級文保單位。2005年同臺灣十三腔…[詳細]
武平永安橋位于龍巖市武平縣中山鎮(zhèn)新城村。舊稱通濟橋。始建不詳,清康熙年間(1708~1722)在原址重建木橋,后毀,清道光八年(1828)王穆堂曾孫王啟圖等兄弟將其母祝壽禮金捐出,在此重建石橋。橋全長113米,寬3.7米。石砌舟形墩,七墩八孔,孔跨10.9米。兩側(cè)石欄高0.7米。中間橋拱兩面嵌“永安橋”石匾,其它橋拱兩面嵌“母命繼志”石匾。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聯(lián)奎塔位于永泰縣城南的塔山上,為石結(jié)構(gòu)樓閣式塔,八角、七層,通高21米。石階式臺座,每邊長20.05米,周以欄桿。底層塔門外有石雕塔神(文官服飾)鎮(zhèn)守,塔身層層收分,各層皆有平坐欄桿,外壁均設(shè)有佛龕,各供一尊石雕佛像。塔內(nèi)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頂,上為葫蘆形塔剎。明萬歷《永?h志》記載:“宋開寶二年(西元969年)建寺于越峰,晨鐘暮鼓與縣漏相應(yīng),作橋以續(xù)西山之龍脈,建塔于東南之水口,以應(yīng)龍象,于是人文…[詳細]
登龍橋位于周寧縣七步鎮(zhèn)八蒲村,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水毀后,清康熙于五十六年(1717)八蒲村民黃寵等募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生員黃廷元等募修;道光十六年(1836)武生黃高捷、張仕光重建,1986年村民飾修。橋長38米,寬4.9米,單孔凈跨23.5米,離水高9米,橋臺 石砌,全橋用杉木建造,主拱骨架采用雙層縱向斜平梁與橫 向連系梁組合的多邊形結(jié)構(gòu)。橋面木板上鋪砌青磚以防火。橋上建單檐硬山頂廊屋,15開間,高4.5米,寬與橋同。橋中通道寬3.2米,兩邊設(shè)坐板,橋邊廊壁開設(shè)通光孔,魚鱗板雨披。橋中設(shè)神龕,梁柱題寫詩詞、楹聯(lián),以及修建 者及募款數(shù)額。橋頭分別以石階連接舊路。…[詳細]
黃巷郭氏民居,又稱侍郎第。原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間,福州名士郭階三購此屋重修。郭階三有五子,一個兒子中進士,四個兒子中舉人,故有“五子登科”之稱。面積2100多平方米,為面闊五間三進院落式建筑。主座軸線上前后三進,坐北朝南。第一進臨街門頭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第二進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山面),柱子特別粗大,梁架抬梁與穿斗兼并,脊檁、前后挑檐檁用五開間整根通長檁子,建筑用材與建筑結(jié)構(gòu)實屬罕見。…[詳細]
光祿坊劉氏民居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28、30、32號。建于清代。自東而西并列四座毗鄰,其范圍東至道南祠,西至早題巷,南臨光祿坊街,北至大光里,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為福州市區(qū)最大的單姓住宅。東側(cè)兩座原是清初著名畫家許友故居——米友堂;西側(cè)兩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進士、內(nèi)閣中書林佶故居,后數(shù)易其主。清道光年間為“一胎同榜兩進士”劉齊衢、劉齊銜兄弟改建。四座大院一字排開,皆坐北朝南,四面風火…[詳細]
通淮關(guān)岳廟位于鯉城區(qū)涂門街,是泉州古城祭祀文(孔子)武(關(guān)羽)圣著名古跡之一,主殿奉祀關(guān)漢亭侯、岳忠武王,配祀歷代著名忠武將士24位,左為三義廟,奉祀劉、關(guān)、張、配祀孔明、趙云,右為崇光先殿,奉祀關(guān)羽三代祖先。廟存宋朱熹《正氣》、明張瑞圖《充塞天地》古匾等重要文物。交通:可乘坐公交3路、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6路、18路、19路、26路;開放時間08:00-17:30景點位置福建省…[詳細]
西山故居位于浦城縣仙陽鎮(zhèn),時代為清代。該單位位于浦城縣仙陽鎮(zhèn)本街,為南宋理學家、參知政事(副宰相)真德秀(號西山)的故宅。宅坐北朝南,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始建于宋嘉定十四(1221)年。清咸豐八(1858)年毀于火,光緒十四(1888)年重建。南北長66米,東西寬21米?偯娣e1221.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632.53平方米,庭院面積588.87平方米。四面圍墻,東、西、南三面墻外有流水溝繞護。中軸線…[詳細]
詔安文昌宮位于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zhèn)古城內(nèi)縣前街東端、奪錦坊北側(cè),今為詔安縣博物館。此地原為明代漳潮巡檢司署,清同治四年(1865)毀于戰(zhàn)亂,同治十年(1871)知縣羅運端即舊址改建文昌宮注 1,并移祀原在文廟內(nèi)文昌祠中的文昌帝君于此,現(xiàn)狀為1991年維修。建筑占地1190平方米,前有廟埕,中軸線上依次為門樓、拜亭、正殿和后樓,兩側(cè)以廊廡圍合成天井。其中門樓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單檐懸山頂,正殿面闊三間…[詳細]
大寶橋,福建省壽寧縣廊橋名,俗稱小東橋,位于福建省壽寧縣坑底鄉(xiāng)小東村東南1公里,始建于明。楊梅州風景名勝區(qū)木拱橋群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44.3米,寬4.6米,孔跨33.1米。東南與西北走向,19開間,80柱,橋面弧度較大。上覆懸山頂加兩坡,鵲尾脊。兩端橋頭檐下至梁上部分施粉墻,有彩繪。橋中視神龕,祀臨水夫人。橋中有兩處用木板鋪民床狀,供行人躺臥歇息。橋中梁上墨書豐富的人文資料保存尚好。由于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東村頭交匯后水流變大,始建于明朝的大寶橋曾被洪水沖垮,光緒年間重建時,建設(shè)者在將拱橋整體提升的同時,在較寬闊的一側(cè)橋墩巧妙設(shè)計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橋墩,并在該橋…[詳細]
虬溪試院中央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虬溪試院)坐落于沙縣實驗小學校園內(nèi),始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原名“中興寺”,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賜額后改稱“興國寺”。清光緒十四年改為虬溪試院。1934年彭德懷、滕代遠率東方軍三軍團解放沙縣,司令部設(shè)于虬溪試院內(nèi)。地址:沙縣實驗小學內(nèi)…[詳細]
惠安文廟,即惠安孔廟(惠安縣學),坐落于惠安縣城中山北路西側(cè),廟祀孔子,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莅参膹R是惠安宋至清代祭祀孔子及歷代名宦先賢的地方。文廟建筑布局規(guī)整,氣勢宏大,建筑技藝精湛,石木磚雕工藝精美,集中體現(xiàn)了來自中國建筑之鄉(xiāng)、雕藝之鄉(xiāng)的惠安匠工們精湛的建筑、雕刻技藝,是研究宋元時期孔廟建筑規(guī)制和古代建筑雕刻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惠安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福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