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雙塔是兩江四湖環(huán)城水系中最著名的旅游景點,因為與桂海碑林中的宋代雕刻日月神菩薩隔河相對,又因為雙塔高聳入云,直指日月,故名日塔、月塔。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雙塔則是新桂林的標識。日塔、月塔與象山上的普賢塔、塔山上的壽佛塔,相互呼應,相互映襯,有“四塔同美”之說。地處桂林市中心區(qū),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軸線上,與“象山水月”相鄰。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雙塔則是新桂林的標識。日塔、月塔與象山上的普賢塔、塔山…[詳細]
凈域寺位于臨西縣倉上新村東約800米處,俗名月洼寺。她是臨清古縣的一處重要建筑,是著名的佛家圣地,是具有很多傳奇故事的神秘殿堂,是被人們所尊崇的明、清臨清河西八大寺之首。凈域寺,現(xiàn)遺址高出地平面近2米。遺址長、寬各127米,遺址面積1.6萬平方米,F(xiàn)由五臺山高僧率一行僧眾到此駐足、投資,月洼古寺![詳細]
梅妃故里位于木蘭溪下游寧海橋畔的莆田縣黃石鎮(zhèn)江東村。梅妃原名江采蘋,唐玄宗時,作為秀女被選入宮,后封妃。因酷愛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樹,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稱為“梅妃”。每當梅花盛開,她便成天賞梅作賦。玄宗就戲稱她為“梅精”。真是“梅精千載有香魂”。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nèi)匀簧钌畹貞涯钪,稱之為“祖姑皇妃”。在江東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間,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筑,這就是供奉梅妃的…[詳細]
羅漢寺,始建于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龍三年),此時正是玄奘圓寂后,佛都法相宗大行,邑人馬道一(即馬祖,什邡兩路口人)在這里出家修行。該寺毀于元末(1368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邑人曹楷植柏三千株;舉人徐應聘捐修大悲閣,鑄馬祖銅像建馬祖殿,明末(1644年),復毀于兵火。到清朝,經(jīng)禪師暖、月容、禮汀等主持再建,幾經(jīng)修繕、完備如今。寺前照壁有“西川佛都”四個大字。寺門高大莊嚴,金碧輝煌。…[詳細]
位于舊上海法租界蒲石路中段,今長樂路680號,是一幢美輪美奐、體量較大的花園住宅。解放后,主人把長樂路住宅捐獻給了國家,一直為上海郵電職工醫(yī)院一部分,現(xiàn)已改為中日合資上海厚誠口腔醫(yī)院。這是一幢仿古典式花園洋房,或者說是新古典主義建筑。新古典主義建筑是世人懷著對古希臘羅馬建筑風范的鐘愛,擺脫了一味擬古的教條主義束縛,崇尚功能、自然與真實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建筑。潘明訓住宅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屋高3層,…[詳細]
臺中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原建有孔子廟,格局與彰化孔子廟相近,但在日治初年被充作軍營,不久即被折毀。據(jù)史料所載,當時臺中孔子廟工程共費白銀三萬兩,若與同期臺中城內(nèi)之考棚二萬八千兩,衙署二萬兩,城隍廟八千兩之花費相較,可知當時孔子廟花費之昂貴。今所見臺中市孔子廟乃由臺中市議會所倡建,市政府籌畫,于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九月組設興建委員會,委由臺灣省公共工程司規(guī)劃設計,于民國六十三年(197…[詳細]
隋恭帝楊侑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五月,禪位于李淵,隋亡。李淵即帝位后,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年號武德。建國之初,李淵、李世民父子,吸取隋朝--的教訓,改除隋朝弊政,網(wǎng)羅人材,吸收普通地主中的人物參政,完善封建國家體制,實行輕徭薄賦政策,頒布新的均田令等等,使國家重新統(tǒng)一,社會漸趨穩(wěn)定,典章制度初具規(guī)模。后經(jīng)高宗、武則天、玄宗的繼續(xù)治理,國勢日強,疆域遼闊,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燦爛,將中國封建…[詳細]
外星人遺址在距德令哈西南邊100公里處,在當?shù)胤浅S忻_z址位于托素湖東邊的白公山上,一個巖洞的周圍。巖洞外散落著一些鐵管、鐵片似的東西,巖洞里有直徑大小不一的鐵管穿入山體,與巖石緊密吻合,就像將管子直接插入巖石一樣,管子呈鐵銹的褐紅色。在巖洞外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石頭都站立著,有些甚至立在旁邊的湖中。當?shù)赜嘘P機構把一些管片送到有色金屬集團做測試,化驗結(jié)果顯示氧化鐵的成份占30%以上,而且二氧…[詳細]
古遺址大營子遺址:位于義隆永鄉(xiāng)大營子村西1.5公里的西梁。分布面積3000平方米,地表采集的石器有石鋤、石斧、夾砂褐陶殘片,紋飾以壓印“之”字紋為主,屬興隆洼文化類型。柳樹底遺址:位于義隆永鄉(xiāng)大柳樹底村南偏東40°處,遺址為西北東南走向,西從大柳樹底村東到謝家營子村東南。地表遺留了大量三足器和口沿、腹壁、石斧等,屬于紅山文化類型。滿得圖遺址:遺址位于治安鎮(zhèn)滿得圖村已經(jīng)干涸的池沼邊緣,沙丘地帶的底部…[詳細]
瓦子街戰(zhàn)役烈士陵園,始建于1949年4月4日,當時占地17畝。園內(nèi)安葬著我軍在宜瓦戰(zhàn)役中犧牲的包括714團團長任世鴻、參謀長武治安在內(nèi)的5287名烈士的遺骨。一直是黃龍縣重要的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受到地方黨委政府的精心重點保護,經(jīng)過多次大的整修,現(xiàn)在的面貌與建園初期相比,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981年4月,0黃龍縣委、黃龍縣人民政府為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緬懷革命烈士豐功偉績,首次對陵園進行…[詳細]
梁園一景三陵臺,它座落在商丘古城西北九公里處。因西周宋國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三公王陵三峰并峙,故名“三陵臺”。最東面的宋戴公陵就是戴笠的祖先。西漢初,梁孝王劉武曾在臺上建離宮,至今尚有離宮瓦片遺存。明朝萬歷年間吏部尚書宋死后四年,蒙皇恩遷葬于三陵臺前。三陵臺占地770余畝,神道兩側(cè)白楊、古柏參天,碑樓林立,莊嚴而肅穆;陵前有宋氏宗祠,諭祭諭葬碑、牌坊等,還有石人、石馬、石羊等栩栩如生的石像生,簡…[詳細]
蔡文姬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藍田縣蔡王村,是依蔡文姬的墓冢而建立的。一九五七年八月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nèi)有《蔡文姬生平展》詳細介紹了蔡文姬的生平事跡和東漢末年社會的風土人情。還有《藍田文物精品展》及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書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藍田蔡文姬墓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zhèn)鄉(xiāng)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zhàn)亂沒…[詳細]
龍華寺是上海地區(qū)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寺名來源于佛經(jīng)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典故,F(xiàn)今龍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筑,并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制的格式,依次為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經(jīng)樓。天王殿側(cè)鐘樓高3層,懸有清光緒20年鑄造的青龍銅鐘,高約2米,直徑達1.3米,重5噸余,“龍華晚鐘”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jīng)樓上收藏著各種版本的…[詳細]
《恤忠祠記》碑及恤忠祠和鄧子龍軍事遺址1、《恤忠祠記》碑:撰刻于明萬歷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記述了鄧子龍在滇西抗緬平叛,駐戍經(jīng)營老姚關的史實以及平定右甸(今昌寧)地方民族械斗之概況。該碑為鄧子龍之隨軍參事、奉議大夫、云南按察司分巡金倉僉事李士達所撰;金騰兵備云南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書;云南按察司分巡金倉副使余姚云屏胡維新篆額。內(nèi)容翔實可信。該《記》對于研究我國明代西南土宇疆界及中緬關系…[詳細]
甘珠爾廟甘珠爾廟又稱壽寧寺,是呼倫貝爾最大的喇嘛廟,在全區(qū)數(shù)千座寺廟中排列第十六位,曾以收藏甘珠爾經(jīng)享譽國內(nèi)外。目前甘珠爾廟開發(fā)區(qū)軟硬件已初具規(guī)模,旅游人數(shù)逐步增多,預計每年可接待10萬人次以上。甘珠爾廟位于阿木古郎鎮(zhèn)西北20公里處,距海拉爾186公里,距阿爾山市210公里,距滿洲里市200公里,交通便利,客源市場廣闊。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帝頒“準予”旨的批文并命由清室拔銀建廟。乾隆三十八…[詳細]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始建于唐武德六年(623年),有“淮東首剎,江北名藍”之稱,為當時三十六名剎之一。1938年毀于戰(zhàn)亂,1993年恢復建設。永寧禪寺歷史上高僧輩出,雪松法師、茗山法師和鹽城佛教奠基人乘愿法師都曾任該寺院住持,現(xiàn)任住持為仁風法師。景區(qū)現(xiàn)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念佛堂、藏經(jīng)閣等設施。2011年成功創(chuàng)建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景點位置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永寧路11號̴…[詳細]
松潘古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部,自古以來即為川、甘、青三省商貿(mào)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鎮(zhèn)”、“邊陲重鎮(zhèn)”、“戰(zhàn)略要沖”之稱。目前又是連接九寨溝、黃龍、大草原等重要景區(qū)的樞紐。古城素有“高原古城”之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松潘縣示意圖大唐松州古城即為松潘縣城,是一座興盛于唐朝的古城,因當年長滿了參天的松柏而得名松州,F(xiàn)在縣城的風貌依舊可見當年歷史的痕跡:青色的城墻圍繞著古城;城內(nèi)…[詳細]
定慧寺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齊河縣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構筑最為壯麗的寺廟,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香火興旺,時稱黃河以北第一名剎,與濟南的靈巖寺稱之為姊妹寺。據(jù)《齊河文史資料》志記載,明初,祖籍北平的呂智壽在齊河龍光寺出家為僧,明惠帝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起“靖難”兵南下,從北平攻至濟南,圍攻三個月不下,時任軍事姚廣孝(道衍禪師)駐在齊河龍光寺僧舍,發(fā)現(xiàn)該寺…[詳細]
夷陵古戰(zhàn)場位于今宜昌市猇亭區(qū)318國道旁。這里地勢險要,江流湍急,臨近長江西陵峽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報孫吳襲荊州、殺關羽之仇,親率大軍東征伐吳。第二年前鋒進至夷陵,部隊沿江分布達數(shù)百里,大本營屯駐長江北岸猇亭。孫吳大將陸遜在盛夏時節(jié)用火攻蜀軍,“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大敗,劉備帶殘兵狼狽逃至白帝城,不久后病死在那里。從此,夷陵之戰(zhàn)作為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而載入…[詳細]
東山禪寺景區(qū)是經(jīng)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依法登記注冊的佛教活動場所,占地面積25畝,總投資5600萬元。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山門、坐西朝東的歇山重檐式仿古建筑大雄寶殿、呈南北對稱的廂房、講堂、齋堂、接待室等服務設施。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佛祖釋迦摩尼端坐佛像,高6.4米,佛像神態(tài)端重、肅立。東山禪寺景區(qū)榮獲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到山東不可不去的100個地方等殊榮,為鄄城增添了一處世人修身養(yǎng)性優(yōu)美景點,是鄄城與海外聯(lián)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