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塘墓群位于六安市舒城縣春秋塘茶林場,年代為春秋。2012年,春秋塘墓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古墓葬主體全部。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0米。…[詳細]
梅花壟古墓群位于滁州市全椒縣,年代為漢、南北朝、宋。梅花壟古墓群以廣平園藝場為中心,西南至卜集鄉(xiāng)西石行政村的大汪、韓莊、胡姚等自然村;西至峨嵋行政村的高莊、田谷、大何、小錢、大王、山吳等自然村;北至廣平鄉(xiāng)浦北行政村和洼李自然村;東到程家市汽車站。墓區(qū)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2公里。在此范圍內(nèi),古墓“棋布星列”堪稱“奇觀”。2012年,梅花壟古墓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程家市行政村,西南至卜集西石行政村,西至峨眉行政村,北至廣平行政村、浦北行政村和洼李自然村。建設(shè)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詳細]
雙墩孜墓葬位于六安市霍邱縣,年代為西漢。2012年,雙墩孜墓葬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本體及四周外5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50米![詳細]
園藝晉墓群位于馬鞍山市當涂縣,年代為六朝。南起小壩村,北至姑溪河邊,東臨高岑山河,西至青山腳下,面積約2平方公里。從該處發(fā)掘了數(shù)十處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瓷器、陶器、青銅器等,集中反映了當涂六朝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現(xiàn)尚存大量六朝墓葬。2012年,園藝晉墓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珩瑯塔位于蕪湖市蕪湖縣,年代為南宋。珩瑯古塔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大修于明,萬年間,修建座落在珩瑯山腰,塔子岡(舊名竹院)底面積11.6平方米,高約29米,六面七層,均由特制的大型青磚而砌,每層每面設(shè)有園拱門,外墻嵌客著圖案花紋,人們可緣樓閣至塔頂。塔經(jīng)八百余年載的風雨剝蝕歷代戰(zhàn)火的摧殘,現(xiàn)內(nèi)閣已毀,外墻圖案仍依稀可辨,頂部折向輪朝北傾斜,似倒非倒,別具一格,塔身矗立山巔,雄偉壯觀…[詳細]
胡灣胡氏宗祠,為清代古建,2012年9月經(jīng)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2月經(jīng)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古建位于陶辛鎮(zhèn)胡灣行政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太平天國時期遭嚴重破壞,清咸豐年間重新修復(fù),徽派建筑風格,雕梁畫棟,刻工精湛,保存基本完好,為蕪湖市域農(nóng)村不可多得的古建筑。1909年當?shù)睾找宰陟魹樾I衢_辦蕪湖縣農(nóng)村第一所新式西化小學(xué),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發(fā)展為完中,培養(yǎng)出副高以上職稱者…[詳細]
盧承華宅位于宣城市廣德縣,年代為明。2012年,盧承華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巷口,南至大門外13米,西至湯承廣屋山頭,北后山墻外7米至銀杏樹。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前至大路,后至小路,東至湯承炎宅山頭![詳細]
橋頭村祠山廟戲樓位于宣城市廣德縣,年代為明。太平天國革命前尚有祠山廟宇及看樓,與戲臺組合成群,F(xiàn)存建筑面積86.4平方米,舞臺用木板鋪成,臺面高出地面2.2米,臺口寬2.74米,進深3.43米,面積約20平方米,總體結(jié)構(gòu)為明架抬梁,山墻架穿斗式。現(xiàn)樓面及部分梁架已朽,總體面目猶存。2012年,橋頭村祠山廟戲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院墻外,東2米至毛竹園,南2米至人…[詳細]
海陽四塔位于黃山市休寧縣,年代為明。海陽四塔,是指位于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zhèn)南的巽峰、丁峰、富瑯、萬峰四塔。巽峰塔位于休寧縣海陽鎮(zhèn)下汶溪村旁的玉幾山東。建設(shè)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為樓閣式建筑結(jié)構(gòu)磚塔,塔形六角七層,全高約35米,每層四個拱門,內(nèi)有168級螺旋形梯道直通頂層。塔頂有寶葫蘆狀塔剎。塔內(nèi)有以佛教為題材的壁畫,雖年代久遠,線條仍清晰可辨。丁峰塔,又名停鳳塔。位于休寧縣海陽下汶溪村的玉幾山…[詳細]
潁州古城墻位于阜陽市潁州區(qū),年代為明。為原潁州府城墻。1939年,城墻拆除,現(xiàn)僅存兩段殘跡。潁州之名始于北魏,州治即在今阜陽市潁州區(qū)鼓樓街道北部。歷經(jīng)隋、唐、五代、宋、金、元七百余年。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時任潁州知州趙世相增筑潁州南城五里有余。加上北城,一共有九里四十四步。改四門,東門名宜陽門、西門宜秋門、南門迎薰門、北門承恩門。由文德街另開一門,叫五門樓。在望湖門西,后有人云:開此五門…[詳細]
尚賓坊位于黃山市歙縣,年代為明。建于1476年。雙柱單間三樓,白麻石質(zhì)。南面額坊鐫京闈鄉(xiāng)貢進士江衷之門10字,月梁鏤鯉魚紋飾圖案,上枋鏤雙鳳朝陽圖,欄板鐫尚賓二字,北面月梁鏤牡丹紋飾圖案,額枋鐫風云慶會四字,上枋鏤雙鶴翔云圖形。八角柱護斗板八出,欄板上下四出云朵。其轉(zhuǎn)角處用斜拱和楓拱,保存了中國金元時斜拱形制,F(xiàn)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原縣學(xué)宮、今歙縣中學(xué)大門右側(cè),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詳細]
登封橋位于黃山市休寧縣,年代為明。登封橋坐落在休寧縣,為登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齊云山的必經(jīng)之地。橋亦因此成為吉祥之地,俗諺稱登封橋上望一眼,--遠矚福不淺;登封橋上走一走,延年益壽九十九。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橋被洪水沖毀,片石不留,黟縣西遞村人胡學(xué)梓獨資重建。民國年間,由縣民捐輸大米三萬斤整修。該橋八墩九孔,橋墩船形,拱孔間距14米,橋長147米,寬8米,高9.5米,兩端引橋各長16米,…[詳細]
一本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李村村。李村的建筑布局別具匠心,整個村落沿襲陰陽八卦之理,仿佛一幅生動的龍虎圖。以一本堂為中心,如同虎首高昂,宗祠大門象征著虎口,村北石板路如脊椎般延伸,直通白山殿,象征虎尾。兩側(cè)的巷弄猶如斑駁的虎紋,見證了李氏族人的繁衍生息。名字之謎:一本堂的深意“一本”之名,有人解讀為“同一根本”,然而,村中的簡介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理念。李氏先祖倡導(dǎo)“以和為本”,但“一本堂”可能蘊含著更深遠的宗族傳承意義。諸如崇本堂、立本堂和敘倫堂等祠堂,或許是在一本堂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而來,象征著宗族分支的有序延續(xù)。雖然未經(jīng)詳細查閱宗譜,但推測一本堂可能是早期的核心,之后的堂號則代表著分支的擴展。李村…[詳細]
敘倫堂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歷口鎮(zhèn)環(huán)砂自然村中,建于明代年間,原系程傅雙姓祠,現(xiàn)為村中程氏管護。該祠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座東朝西,磚木徽派三進五開間,前后天井,門前青抱鼓石一對,雕飾圖案頗具特色,祠內(nèi)飾有斗拱式斜撐,木結(jié)構(gòu)用材碩大,木雕特色古樸,石雕特色明快。祠前保存有明清時期石碑刻九塊,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民俗研究實物資料。環(huán)砂村為目連戲傳承地,祁門目連戲有“出在環(huán)砂、編在清溪、打在栗木”之說…[詳細]
桃源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閃里鎮(zhèn),建村于宋,為陳氏聚居地,依山傍水,風光秀麗。該村沿來龍山南面山腳而建,桃源溪自東向西沿村而過,與周邊其他山體共同將村莊圍合成為“胃”狀,形成獨特的村落格局。該村現(xiàn)轄5個村民組603人,總面積11.8平方公里,F(xiàn)存古建筑主要為明清時期古建筑,保留著敘五祠、保極堂、持敬堂、大經(jīng)堂、慎徽堂5幢祠堂、1座古廊橋及19幢古民居。桃源村歷史悠久,村風淳樸,數(shù)百年來,陳氏宗族…[詳細]
張老家祠堂位于阜陽市臨泉縣譚棚鎮(zhèn),年代為明清。譚棚張老家原籍山東,始遷祖妣張大公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5年)從山東棗林莊遷徙潁西七十里泉南潤北之地(今張老家)。張大公定居張老家后,長子張興生子張表,張表生子張守文,張守文生四子:長子張珙、次子張琦、三子張玠、四子張珮。此后,四門家族繁衍生息至今。如今,譚棚張老家人分布于臨泉譚棚鎮(zhèn)、高塘鄉(xiāng)、楊橋鎮(zhèn)及潁州區(qū)馬寨鄉(xiāng)等地,近10萬人口都是這四門家族…[詳細]
神山森林公園的主要景點神山寺,距今已存1200多年。人來人往,乃香火勝地。神山寺廟會,是全椒民眾十分喜愛的千年古盛會。據(jù)佛書記載,農(nóng)歷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誕生之日,神山寺落成后,寺中眾僧為求寺廟0常轉(zhuǎn),香火鼎盛,就選擇了觀音菩薩二月十九誕辰日為神山寺落成開光典禮日。于是每年這天,十里八鄉(xiāng)的民眾便會來到神山寺燒香拜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為神山寺廟會日,并成為習(xí)俗流傳至今。經(jīng)過千百年的傳…[詳細]
襄河古橋位于滁州市全椒縣,年代為明清、民國。全椒太平橋原名賀魯橋,因為相傳隋大將軍賀若弼曾在此造櫓。清康熙后改名為太平橋,為舊時滁州至廬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古驛道的必經(jīng)之橋。1931年前后,國民政府全椒縣建設(shè)局曾修整過。太平橋原為石拱型單孔橋,建國后改為木面橋,后在橋上增鋪了砂土。傳說劉平作全椒縣令時,劉平將朝廷撥下的建城款購買糧食救濟災(zāi)民,結(jié)果被罷官獲罪,押解京城問斬,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后,傾城相送至城東太平橋,此時恰為正月十六。此后,每逢此時,百姓必到此橋焚香燃竹,追念劉平。后漸漸衍化成走太平。全椒一直有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縣獨有的傳統(tǒng)民俗,自東漢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