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陵區(qū) 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在邗城基礎上筑廣陵城,廣陵之名始于此。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廣陵縣。 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 吳王劉濞受封廣陵,建立吳國,借助近山臨海之利,“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鹽鐵兩大“官賣”業(yè)迅速發(fā)展;興修水利,開鹽河,種稻栽桑,進一步奠定了廣陵水路交通運輸的基礎。 1983年,置區(qū)。 2002年,將郊區(qū)灣頭鎮(zhèn)劃歸廣陵區(qū)代管。 2008年,將邗江區(qū)沙頭鎮(zhèn)的大眾村委會、高橋村委會和中興村委會的項一、項二組及霍橋居委會迎春河以北區(qū)域劃歸廣陵區(qū)湯汪鄉(xiāng)管轄。 2011年,將邗江區(qū)下轄的泰安、頭橋、沙頭、李典、杭集5個鎮(zhèn)并入廣陵區(qū)。 |
2、邗江區(qū) 1958年,邗江縣并入揚州市。 1963年,邗江縣又從揚州市獨立出來,仍名邗江縣。 2000年,撤縣建區(qū),改為邗江區(qū)。 2011年,揚州市進行區(qū)劃調整,將邗江區(qū)與維揚區(qū)合并成立新的邗江區(qū),并將原邗江區(qū)下轄的東部5個鄉(xiāng)鎮(zhèn)劃給廣陵區(qū)。 |
3、寶應縣 南朝齊置安宜縣,以縣治臨近安宜溪而名,屬陽平郡。 唐初遷治白田(現址)。 唐肅宗上元三年(762),改元寶應,更縣名安宜為寶應。 南宋時期升寶應為州、軍。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置安宜府。 至元二十年,廢府仍名寶應縣,屬高郵府。 明代屬高郵州。 清代屬揚州府。 1914—1927年,屬淮揚道。 1934—1938年,屬淮陰行政督察區(qū)。 1943年,始屬蘇中一專署。 1948年以后,先后屬蘇北行政公署、泰州、揚州專區(qū)。 1960年,析白馬湖、寶應湖、大汕子以西置金湖縣。 1983年,屬揚州市。 |
4、儀征市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皇帝下詔在建安軍(今儀征前身)設冶爐熔鑄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四座金像。 鑄成的金像儀容逼真,于是敕升建安軍為真州,后又賜名儀真郡。 清代因避雍正皇帝胤禛諱,改儀真為儀征。 1949年,屬蘇北行署區(qū)揚州行政區(qū)。 1950年,改屬蘇北行署區(qū)泰州行政區(qū),。 1953年,屬江蘇省揚州專區(qū)。 1956年春,改屬鎮(zhèn)江專區(qū),同年末復屬揚州專區(qū)。 1966年,屬六合專區(qū)。 1970年,屬六合地區(qū)。 1971年,屬揚州地區(qū)。 1983年,劃屬揚州市。 1986年,撤銷儀征縣,設立儀征市(縣級)。 |
5、高郵市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屬吳國、越國和楚國。 漢高祖六年(前201),置高郵縣。 三國時廢。 晉太康元年(280),復置,屬臨淮郡。 南朝時析置臨澤縣、竹塘、三歸三縣,置廣業(yè)郡,尋改神農郡。 隋開皇初郡廢,并省竹塘、三歸、臨澤三縣入高郵,屬揚州。 唐代屬揚州。 宋開寶四年(971),置高郵軍。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高郵路,二十一年改高郵府,屬揚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為州,屬揚州府。 1912年,改州為縣。 1949年,屬蘇北行署區(qū)泰州專區(qū)。 1952年,屬江蘇省揚州專區(qū)。 1970年,屬揚州地區(qū)。 1983年3月,劃歸揚州市。 1991年2月,撤縣設高郵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