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史記正義》,按古代謚法,“辟地為襄”,“辟地有德,襄”。西漢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之北。把和林格爾一帶命名為定襄,這個新建制的地區(qū)安定了。后漢末由內(nèi)蒙古遷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縣。 |
代縣之“代”,源于代國、代郡之地名。古代國,戰(zhàn)國屬趙,趙武靈王置代郡,為秦朝36郡之一,治所在今天的代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把云中、雁門、代郡中的53縣合并為代國。漢代以后,代國和代地之名還被經(jīng)常使用,但區(qū)域范圍不斷變化,F(xiàn)在的代縣,是一個古老地名的重要見證。 |
春秋屬晉,為霍人邑。戰(zhàn)國歸趙,秦滅六國,始置繁畤縣,因其環(huán)列皆山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為縣,改繁畤為繁峙。 |
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寧武屯,以“咸寧偃武”故名。明成化四年(1468年)置寧武關。雍正三年(1725年)設寧武縣,縣以關名而成。 |
西漢初年置汾陽縣。隋大業(yè)四年(608年)改為靜樂縣,取“靜和頤樂”之意。唐武德六年(623年),汾陽、六度二縣并入靜樂縣。宋咸平五年(1002年)將憲州治從婁煩移來靜樂,廢靜樂縣,始筑城;熙寧三年(1070年)復置憲州,領靜樂縣。金代設靜樂郡,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管州。元承金制,仍為管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改為靜樂縣。 |
神池由來,緣于北距黃花嶺,皆重巒疊嶂,迂嶺而下,約三十里,地少平,有水一泓,來無源,去無跡,旱不涸,澇不溢,名曰神池。又一說,相傳古時有一女子,無婚而生雙龍,龍子騰空而去,龍母亦不見,但見其羊水漸漲,遂成西海子,亦即神池由來。 |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城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堡寨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五寨縣。 |
北魏為秀容郡地,因境內(nèi)有岢嵐山而得名嵐州。隋大業(yè)三年(607年)置岢嵐鎮(zhèn)。唐永淳二年(683年)改為岢嵐州;長安三年(703年)置嵐谷縣,屬嵐州;五代因襲前制,仍名嵐谷縣。宋于嵐谷縣置岢嵐軍。金廢軍,升嵐谷縣為岢嵐州。元廢。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岢嵐縣后復岢嵐州。民國元年復稱岢嵐縣。 |
因地處黃河曲折之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戰(zhàn)國屬趙。漢為西河郡宣武縣地。西晉屬羌胡。唐為宜芳縣地。五代北漢置雄勇鎮(zhèn),屬嵐州。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火山軍,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縣,屬代州。金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置河曲縣,隸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保德州。 |
宋淳化四年置定羌軍。景德元年改為保德軍,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義。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置保德縣。 |
五代北漢天會元年于韓光嶺始筑寨,其地東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 |
五臺山原來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睹街尽份d:“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彼逦牡蹠r期,隋文帝聽說了之前關于當?shù)匚氖馄兴_的一個傳說,于是便下詔在這里的五座山峰的臺頂上各建造一座,專門用來供奉文殊菩薩的寺院,也就是在東臺頂上建了一座專門用來供奉聰明文殊的寺院,而西臺頂建造的則是獅子吼文殊,南臺頂建造的是智慧文殊,北臺頂?shù)氖菬o垢文殊,中臺頂?shù)氖侨嫱氖?這就是五臺山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