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崗原為長江邊上的一座黃泥巴小山崗。清光緒年間,郎中伍靜山率全家到東湖縣城東南瀕臨長江的黃泥巴崗懸壺濟世,當(dāng)?shù)匕傩湛诙鄠,將此崗稱為“伍家崗”,“伍家崗”地名便由此而來。伍家崗區(qū)名由轄區(qū)之伍家崗地名而來。 |
猇是神獸禺猇,因境內(nèi)建有一造型優(yōu)美的猇亭而得名。猇亭之名源自《三國志》:先主伐吳,“兵于夷道猇亭”。有傳說東漢時,古時工匠于江邊建亭,宜都太守張飛巡視來此,見亭柱上雕刻一物,似虎非虎,環(huán)眼怒睜,背展飛翼。張飛好奇問之何物,工匠答:此為怒虎也,稱猇。于是,猇亭為名。 |
西漢元始二年置秭歸縣,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xiāng),故名秭歸。據(jù)《水經(jīng)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xiāng)人冀其見從,命名曰秭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