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方縣南部,六沖河中游北岸。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2.89萬,其中苗、彝等民族占25.9%。轄18村委會。1953年置牛場、中壩、果寶鄉(xiāng)。1956年撤銷果寶鄉(xiāng)。1958年改建牛場、中壩公社,旋即并入馬場公社。1962年析建牛場、中壩、果寶公社。1984年改置牛場、果寶鄉(xiāng)和中壩苗族彝族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牛場苗族彝族鄉(xiāng)。鄉(xiāng)境多為山地,六沖河沿岸坡陡谷深,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產(chǎn)辣椒、花生。有小學(xué)29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牛場,在大方南25公里,六沖河北岸長山坡北部。人口600,有漢、苗、彝等民族。海拔1480米。昔以“丑”日趕場,故名。設(shè)農(nóng)貿(mào)集市。有公路接大方—六仲公路。 |
17、小屯鄉(xiāng) 在大方縣中部偏南。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2.14萬,其中彝等民族占14.4%。轄6村委會。1952年置小囤、珠場鄉(xiāng)。1958年改建小囤、龍洞、珠場公社,旋即并入理化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改設(shè)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小屯鄉(xiāng)。有煤礦。產(chǎn)辣椒、生姜。有小學(xué)18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小屯,在大方南9公里,對江河(白布河)東岸梁簸大山西部山腰。人口560,有漢、回等民族。海拔 1 360 米。有簡易公路接321國道。 |
在大方縣南部。面積129平方公里。人口3.72萬,其中苗、彝等民族占32.9%。轄1居委會、10村委會。1949年為理化鄉(xiāng)。1953年析設(shè)理化、金雞、法沙、長春鄉(xiāng)。1958年建理化、法沙、長春3公社,隨即合并為理化公社。1961年后復(fù)為3公社。1984年置理化鎮(zhèn)及法沙、長春2苗族彝族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理化苗族彝族鄉(xiāng)。鄉(xiāng)境多為山地。產(chǎn)生漆、辣椒。有中小學(xué)31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理化,在大方東南13公里,木白河西岸山間壩子中部。人口 2 000,有漢、苗、彝等民族。海拔 1 340 米。原名野壩,系彝語譯音,意為小河或有水的壩子。明、清為川鹽入黔古道中間站。1932年更今名。設(shè)農(nóng)貿(mào)集市。有公路接321國道。 |
無在大方縣中部。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1.46萬,其中彝、蒙古等民族占36.3%。轄10村委會。1953年置鳳元彝族鄉(xiāng)和白雞、渣坪鄉(xiāng)。1958年改建公社,隨即并入六龍公社。1963年析設(shè)鳳山彝族鄉(xiāng)和白鶴、杉樹坪公社。1984年置鳳山、白鶴2彝族鄉(xiāng)和渣坪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鳳山彝族蒙古族鄉(xiāng)。有煤礦。產(chǎn)生漆。地區(qū)馬干山牧場在鄉(xiāng)境。有小學(xué)15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鳳山場,在大方東北15公里,公雞山東麓。人口620,有彝、漢等民族。海拔 1 740 米。村以山得名。326國道經(jīng)此。 |
在大方縣中部。面積65平方公里。人口1.24萬,其中彝、仡佬等民族占65%。轄9村委會。1953年置安樂、新民、白巖鄉(xiāng)。1958年改建公社,隨即并入六龍公社。1962年析建3公社。1984年改置新民、安樂2彝族鄉(xiāng)和白巖彝族仡佬族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安樂彝族仡佬族鄉(xiāng)。有煤礦。產(chǎn)辣椒。有小學(xué)14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尚家寨,在大方北11公里,寒婆嶺南部。人口340,均為彝族。海拔 1 660 米。以姓氏命名。有簡易公路接326國道。 |
在大方縣中部偏西。面積88平方公里。人口2.51萬,其中彝、白等民族占25.4%。轄16村委會。1949年為鍋廠鄉(xiāng)。1953年析設(shè)伐木、木弄、鍋廠、高枧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達溪公社。1963年析建核桃、高枧、鍋廠公社。1984年改置核桃彝族鄉(xiāng)和高枧、鍋廠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核桃彝族白族鄉(xiāng),劃原壩子、白泥2鄉(xiāng)部分地入轄。鄉(xiāng)境多為山地。主要經(jīng)濟作物為煙草、辣椒。有小學(xué)33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核桃坪,在大方北21公里。人口460,有漢、彝等民族。海拔 1 560 米。昔多核桃樹,故名。有簡易公路接大方—納溪公路。 |
在大方縣西部。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2.7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6.3%。轄22村委會。1949年為八堡鄉(xiāng)。1953年析設(shè)八堡、中箐、桃園、新開、上壩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瓢井公社。1963年后析建八堡、中箐、新開公社。1984年改置八堡鄉(xiāng)及新開、中箐2民族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八堡彝族苗族鄉(xiāng)。有煤礦和硫磺礦。產(chǎn)生漆。有中小學(xué)32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八堡,在大方北30公里,青龍山西麓黃家河畔。人口820。海拔 1 540 米。設(shè)農(nóng)貿(mào)集市。村西花場坪,是附近苗族“跳花”場所。海子街—瓢井公路經(jīng)此。 |
23、興隆鄉(xiāng) 在大方縣北部。面積99平方公里。人口2.01萬,其中苗、彝等民族占27.8%。轄14村委會。1953年置興隆、石板井、菱角塘、上壩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分別并入瓢井、長石2公社。1963年析建置興隆、石板井、上壩公社及菱角苗族鄉(xiāng)。1984年改設(shè)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興隆苗族鄉(xiāng)。主要經(jīng)濟作物為煙草、油菜。產(chǎn)生漆、核桃。有小學(xué)38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興隆,亦名馬過河,在大方北35公里,滑石大山北麓,馬過河畔。人口260。海拔 1 560 米。海子街—瓢井公路經(jīng)此。 |
24、果瓦鄉(xiāng) 在大方縣北部。面積93平方公里。人口1.30萬,其中苗、彝等民族占20.7%。轄11村委會。1949年屬大山鄉(xiāng)。1953年析設(shè)果瓦、茶園、隆里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長石公社。1961年后析建果瓦、茶園、隆里公社。1984年改設(shè)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果瓦鄉(xiāng),劃原大山苗族彝族鄉(xiāng)部分地入轄。有煤、硫磺礦。產(chǎn)生漆、油桐籽、茶葉。有中小學(xué)29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果瓦,在大方東北52公里,果瓦河邊。人口700,有漢、彝、苗等民族。海拔940米!肮摺毕狄驼Z譯音,為彝族家支名。含上、中、下3寨。有公路接百納—長石公路。 |
在大方縣北部。面積83平方公里。人口1.32萬,其中苗、彝等民族占30.3%。轄12村委會。1953年置大山、柿樹、松鶴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長石大公社。1961年后析建3公社。1984年改置大山苗族彝族鄉(xiāng)、松鶴彝族苗族鄉(xiāng)和柿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大山苗族彝族鄉(xiāng),并劃原隆里鄉(xiāng)部分地入轄。有煤礦。產(chǎn)生漆。有中小學(xué)31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高峰,在大方東北43公里。人口260,有苗、漢等民族。海拔 1 800 米。位于大山山腰,故名。設(shè)農(nóng)貿(mào)集市。有簡易公路南接326國道。 |
26、雨沖鄉(xiāng) 無在大方縣東部。面積123平方公里。人口1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7.3%。轄12村委會。1953年置雨沖、雨革、和平鄉(xiāng)。1958年改建公社,后并入沙廠公社。1961年后析建3公社。1984年改設(shè)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雨沖鄉(xiāng),并劃原草坪鄉(xiāng)、竹嘎鄉(xiāng)部分地入轄。鄉(xiāng)境多為山地。產(chǎn)生漆。有小學(xué)24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雨沖,在大方東北47公里,雨沖河邊。人口280,有漢、彝等民族。海拔 1 360 米。“雨沖”系彝語譯音,意為有水的山谷。有公路接326國道。 |
在大方縣中部。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1.49萬,其中彝、苗、白等民族占51.6%。轄13村委會。1953年置三元、民樂鄉(xiāng)。1958年改建三元、民樂、撮壩公社,后并入百納、長石公社。1963年析建三元、撮壩公社和民樂苗族彝族鄉(xiāng)。1984年改置三元苗族彝族鄉(xiāng),民樂、撮壩2彝族鄉(xiāng)。1991年合置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xiāng),劃原柿樹鄉(xiāng)部分地入轄。產(chǎn)生漆。有小學(xué)31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雙龍,又名老蛇窩,在大方東北27公里,猴子山麓。人口450,有彝、漢、布依等民族。海拔 1 480 米。兩條山脊綿延,故名。有公路東接326國道。 |
28、星宿鄉(xiāng) 在大方縣中部。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1.49萬,其中彝、苗、白等民族占51.6%。轄13村委會。1953年置三元、民樂鄉(xiāng)。1958年改建三元、民樂、撮壩公社,后并入百納、長石公社。1963年析建三元、撮壩公社和民樂苗族彝族鄉(xiāng)。1984年改置三元苗族彝族鄉(xiāng),民樂、撮壩2彝族鄉(xiāng)。1991年合置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xiāng),劃原柿樹鄉(xiāng)部分地入轄。產(chǎn)生漆。有小學(xué)31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雙龍,又名老蛇窩,在大方東北27公里,猴子山麓。人口450,有彝、漢、布依等民族。海拔 1 480 米。兩條山脊綿延,故名。有公路東接326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