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瓦渡社區(qū) 因地形低洼,下有瀾滄江,明清時(shí)曾在此設(shè)渡口得名洼渡,后演變?yōu)橥叨,是保山至永平的古道之一?/div> |
2、荒田村 因民國(guó)初年有三戶人家在廢墟荒田邊建房落業(yè),得名荒田。 |
地處瓦(渡)保(山)公路兩側(cè)的山間平地,故名平場(chǎng)子。 |
4、土官村 相傳百多年前大田壩一土司居此得名,村委會(huì)駐地土官寨,故名。 |
5、三坪村 以駐地有三眼泉水,且地勢(shì)平緩,故名。 |
6、安和社區(qū) 原名阿摸寨,含義失考。后村莊失火被燒,為求平安,當(dāng)?shù)鼐用裾?qǐng)巫師禳星安火,將村名以諧音更改為安和。 |
7、埡口村 因本村地處緩坡,坐落在大山埡口下得名。 |
8、平林子村 因本村地處緩坡,坐落在樹林中的平地上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