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芝罘區(qū) 古為東夷族地。 夏朝,東夷族建過國。 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 戰(zhàn)國屬齊。 秦代屬齊郡。 漢代為東萊郡。 晉為東萊國。 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 隋為萊州。 唐置登州、萊州。 宋、元因之。 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 1913年,廢府置道。 至1925年,先后屬山東膠東道、山東東海道福山縣地。 1934年春,山東省政府建山東煙臺特別行政區(qū),直屬山東省政府管轄,至此,煙臺始脫離福山縣,獨立建置。 1938年2月,日偽改煙臺特別行政區(qū)為煙臺市,隸屬偽魯東道。 1940年7月改屬偽登州道。 1945年8月煙臺解放后,劃屬膠東行政區(qū)。 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qū)和煙臺市。 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qū)合并為萊陽專區(qū)。 1958年萊陽專區(qū)、煙臺市合并為煙臺地區(qū)。 1983年11月,撤銷煙臺地區(qū),組建地級煙臺市,原煙臺市改為芝罘區(qū)。 |
2、福山區(qū) 秦置腄縣,屬膠東郡。 西漢增置牟平、育犁縣,與腄縣同屬東萊郡。 東漢省育犁、腄縣。 唐武德六年(623)析置清陽縣,治古腄城。 貞觀元年(627)省入文登縣,并省牟平縣。 麟德二年(665)析文登縣復置牟平縣,故腄、清陽地屬之。 金天會九年(1131),偽齊劉豫析牟平、蓬萊縣地始置福山縣,屬登州。 元因之。 明、清屬登州府。 1913年屬膠東道,1925年屬東海道。 1928年直屬山東省。 1936年屬山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0年屬北海專區(qū)。 1956年屬萊陽專區(qū)。 1958年萊陽專區(qū)改稱煙臺專區(qū),隸屬關系不變。 1961年復縣,仍屬煙臺專區(qū)。 1967年屬煙臺地區(qū)。 1983年改縣為區(qū),屬煙臺市。 |
3、牟平區(qū) 商、西周屬萊子國。 春秋先后為萊子國、牟子國領地。 戰(zhàn)國屬齊東境。 秦為齊郡腄(音chuí)縣。 西漢于今之牟平設東牟縣,隸屬青州東萊郡。 公元前182年封齊悼王之子劉興居為東牟侯。 新莽改稱弘德縣。 后漢時置為青州東萊郡東牟縣。 曹魏時為青州長廣郡所轄。 晉初撤東牟縣,其地并入治所在今福山區(qū)的牟平縣地。 北魏屬光州東牟郡牟平縣地。 齊周時屬光州東萊郡文登縣地。 隋代屬青州東萊郡文登縣地。 唐麟德二年(665),析文登縣于漢東牟故城(今牟平城)置牟平縣。 從此,牟平地、名相符。 天會九年(1131),于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城,轄牟平、文登二縣,隸屬山東東路。 元因之,初隸于益都路,繼隸于淄萊路,至元九年(1272)直隸于中書省。 明初,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省牟平縣入寧海州,領文登縣。 清因之,不轄縣。 1913年廢州為寧?h;1914年,因避同浙江省的寧海縣重名改復牟平縣,初屬膠東道,1925年改屬東海道,1928年道廢直隸山東省。 此時牟平境域包括現(xiàn)牟平、萊山全境,乳山、芝罘大部,海陽、文登個別地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牟平政區(qū)多次變動。 1941年1月,牟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屬膠東行政區(qū),后改屬東海專區(qū)。 同年5月,將八、九、十區(qū)全部和七區(qū)南部的3個鄉(xiāng)鎮(zhèn)、六區(qū)南部的4個鄉(xiāng)鎮(zhèn)劃歸牟?h,后改為乳山縣。 1942年1月,將上莊口以東133個村劃歸文西縣(1945年改為昆?h)。 1944年11月,將鵲、垛二山以西兩區(qū)部分村劃歸牙前縣。 1947年將牟平劃為牟東和牟平兩縣,1948年7月兩縣又合為牟平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牟平先后屬文登、萊陽專區(qū)。 1950年1月,撤銷于1944年成立的牙前縣,原牟平劃出的村莊大都重新劃回牟平。 1956年3月,將1942年5月成立的文西縣后改為昆?h撤銷,劃出的村劃回牟平成立龍泉區(qū)。 1958年8月將萊山、初家2鄉(xiāng)劃歸煙臺市。 同年11月,牟平縣并入煙臺市。 1959年11月牟平復縣,乳山縣6處公社劃入牟平,萊山、初家2公社仍留煙臺市。 是年,牟平縣隸屬煙臺專區(qū)。 1962年原乳山縣劃出的6處公社劃回乳山,留煙臺的萊山人民公社劃回牟平縣。 1965年初家人民公社從煙臺市劃回牟平縣,1977年再次劃歸煙臺市。 1983年11月牟平縣改屬煙臺市。 1994年7月撤銷牟平縣,設立煙臺市牟平區(qū),將原牟平縣的萊山、解甲莊2鎮(zhèn)劃歸新設煙臺市萊山區(qū)。 |
4、萊山區(qū) 商時期境域為萊夷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齊國地。 秦代為膠東郡腄縣地。 西漢為東萊郡東牟縣地。 東漢為青州東萊郡東牟縣地。 三國曹魏時為青州東萊郡東牟縣地。 西晉時期為青州東萊郡黃縣地。 南北朝劉宋時期為青州東萊郡牟平縣地。 南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時期均為光州東牟郡牟平縣地。 隋代為東萊郡文登縣地。 唐代為河南道登州牟平縣地。 北宋時期為京東東路登州牟平縣地。 金代為山東東路寧海州牟平縣地。 元代為寧海州牟平縣地。 明代為登州府寧海州地。 清代為登州府寧海州地,隸屬寧海州荊山鄉(xiāng)和普濟鄉(xiāng)。 民國時期為山東省牟平(寧海)縣地。 1935年,屬牟平縣第二區(qū)和第三區(qū)。 1942年,牟平縣設12個區(qū),屬第十一、十二區(qū)。 1945年,屬牟平縣祁山區(qū)、桂山區(qū)和檠山區(qū)。 1948年,屬牟平縣第十三、十四、十五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境域先后歸屬牟平縣、芝罘區(qū)、煙臺市。 1958年,牟平縣撤銷,屬煙臺市。 初家、萊山、解甲莊人民公社先后成立。 次年11月恢復牟平縣,解甲莊公社劃回牟平縣。 1962年,萊山公社劃回牟平縣。 1965年,初家公社劃回牟平縣。 1977年,初家公社劃入煙臺市(1983年8月改稱為芝罘區(qū))。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立鎮(zhèn)后,初家鎮(zhèn)隸屬芝罘區(qū),萊山鎮(zhèn)和解甲莊鎮(zhèn)隸屬牟平縣。 1994年7月,設立萊山區(qū)。 |
5、蓬萊區(qū) 唐貞觀八年(634),析黃縣東域置蓬萊鎮(zhèn),其轄區(qū)相當于今蓬萊市轄區(qū)外加東、南一部。 神龍三年(707),撤黃縣及其所屬蓬萊鎮(zhèn),設蓬萊縣,轄區(qū)包括今蓬萊市、龍口市、長島縣、福山區(qū)、棲霞市全境。 先天元年(712),析蓬萊縣西部復置黃縣。 金天會九年(1131),析蓬萊縣域東一部置福山縣(治所兩水),析域南一部置棲霞(治所陽疃)。 元、明、清各代轄區(qū)無變動。 1929年冬,長島析出設縣;1935年3月復并入蓬萊縣;6月再次析出設縣。 1947年設長山列島區(qū),隸屬于蓬萊縣;1948年8月析出。 1958年12月,黃縣、長島2縣并入蓬萊縣。 1961年10月黃縣析出。 1963年6月長島縣析出。 1991年,蓬萊縣改市。 2002年9月,析大季家鎮(zhèn)歸煙臺福山區(qū)。 2020年,蓬萊市改區(qū)。 |
6、龍口市 春秋為萊國地。 戰(zhàn)國屬齊國。 秦置黃縣,屬齊郡,治所在今黃城集,因城臨黃水河得名。 隋開皇初,長廣郡廢,縣屬牟州,大業(yè)二年(606年)州廢,黃縣仍屬東萊郡。 唐初屬萊州,神龍三年(707年)改黃縣為蓬萊縣,登州由牟平移治蓬萊。 先天元年(712年)析蓬萊縣復置黃縣,屬登州。 宋、金、元因之。 明、清屬登州府。 1913年廢府、州,存道,黃縣屬膠東道。 1925年屬東海道。 1928年道廢,直隸于省。 1936年10月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38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自第七行政督察區(qū)劃出棲霞、招遠等4個縣置第九行政督察區(qū),黃縣屬之。 同年5月上旬共產黨建立黃縣抗日民主政府,受中共膠東特委領導;8月北海專區(qū)成立,黃縣屬之。 10月置龍口特別行政區(qū),亦屬北海專區(qū)。 1939年12月隸屬于蓬黃掖行政聯(lián)合辦事處。 1940年4月北海專區(qū)第二次成立(1938年12月撤銷),黃縣屬之。 1945年9月置龍口特區(qū)和黃縣城廂特區(qū),均屬北海專區(qū)。 1946年2月黃縣城廂特區(qū)撤銷,復歸黃縣。 同年4月撤銷龍口特區(qū),置龍口市,仍隸屬北海專區(qū)。 1949年6月再度置黃縣城廂特區(qū),隸屬不變。 1950年5月龍口市和黃縣城廂特區(qū)同時撤銷,并入黃縣;時北海專區(qū)撤銷,黃縣屬新設立的萊陽專區(qū)。 1958年10月萊陽專區(qū)改稱煙臺專區(qū),隸屬關系不變。 同年12月,黃縣與長島縣同時撤銷,并入蓬萊縣。 1961年10月,復置黃縣,以1958年撤銷前的行政區(qū)域為其行政區(qū)域,仍屬煙臺專區(qū)(1967年改稱煙臺地區(qū))。 1983年8月撤銷煙臺地區(qū),置地區(qū)級煙臺市,隸屬關系仍舊。 1986年9月撤銷黃縣,改置龍口市(縣級),由煙臺市代管。 |
7、萊陽市 唐虞夏時為萊夷地,屬青州總部。 商時為萊國地,屬營州總部。 西周時為萊侯國地,屬幽州總部。 東周時為齊國東境即墨地。 秦時為齊郡東境。 漢時為鄒盧、挺、昌陽、長廣及觀陽縣之地,先后歸屬膠東國、東萊郡、瑯琊郡、北海國、東萊郡,并先后屬青州、徐州、青州總部。 東漢時鄒盧并入挺。 晉咸寧三年(277),觀陽、昌陽并入長廣縣。 時挺、長廣縣屬青州總部。 晉元康八年(298)復置昌陽縣(縣城在今萊陽市照旺莊鎮(zhèn)前發(fā)坊村),屬青州總部。 北魏、北齊、北周時,初分屬長廣、東牟郡,后屬長廣郡,屬光州總部。 隋時屬東萊郡,屬青州總部。 唐朝貞觀年間,昌陽屬萊州。 唐永徽元年(650),昌陽城圮于水,遷縣治于今萊陽城。 后同光元年(923)改昌陽為萊陽,屬萊州。 宋、金時萊陽仍屬萊州。 元朝時初屬益都路,后屬般陽路總管府。 明朝初,改屬萊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改屬登州府,清朝襲之。 1913年,廢府置道,萊陽縣屬山東省膠東道。 1925年改屬山東省東海道。 1928年廢道,萊陽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1938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專區(qū)。 1939年劃歸第十三專區(qū)管轄。 1940年5月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2月萊陽縣析出萊東行署。 1945年3月萊東行署析出五龍縣,8月萊東行署改稱萊東縣政府,萊東、五龍兩縣均屬南海專區(qū)。 1950年3月,萊東、五龍兩縣合并稱新的萊東縣,6月萊東縣改稱萊陽縣,萊陽縣易名為萊西縣,屬萊陽專區(qū)。 1958年10月萊西縣合并入萊陽縣,11月萊陽專署撤銷后,屬煙臺行政公署。 1962年1月又分為萊陽、萊西兩縣。 1987年2月,撤銷萊陽縣,設立省轄縣萊陽市,由煙臺市代管。 |
8、萊州市 夏稱萊夷地,有過國。 商為萊侯國。 周屬萊子國。 戰(zhàn)國時,齊置夜邑。 秦屬齊郡東境。 西漢置掖縣,為青州東萊郡治。 晉為東萊國治。 南北朝時,北魏分青州東部置光州,轄東萊、長廣、東牟三郡,掖為州、郡治。 隋廢郡改光州為萊州,領縣九;后又廢州復東萊郡。 唐復改東萊郡為萊州。 宋、元皆沿唐制。 明升萊州為府,轄二州五縣。 清因之。 1912年后廢府留縣,由省直轄。 1938年3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膠東行署北海專區(qū)。 1941年1月,析掖縣南部置掖南行署。 1956年3月,復并入掖縣。 1988年2月24日,撤銷掖縣建立萊州市,為省轄縣級市,由煙臺市代管。 |
9、招遠市 夏、商、周屬青州萊國地。 齊靈公十五年(前567),齊侯滅萊,始屬齊。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設曲成縣(在今城西22千米處的西曲城村附近)和巾弦縣(黃縣西南),屬東萊郡,今招遠大部為該兩縣地域。 北魏皇興四年(470),析曲成為東、西曲成兩縣,仍屬東萊郡。 北齊天保七年(556),東曲成縣、西曲成縣并入掖縣,巾弦縣并入黃縣,仍屬光州東萊郡。 唐武德六年(623),廢曲城,在今城區(qū)置羅峰鎮(zhèn),屬河南道萊州郡掖縣。 北宋時屬河南道京東東路萊州郡掖縣。 金天會九年(1131),升羅峰鎮(zhèn)為縣,屬山東東路萊州,取名招遠。 洪武九年(1376),改屬登州。 清因之。 1913年屬膠東道。 1925年屬東海道。 1928年廢道直隸山東省。 1936年屬山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39年改屬山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qū)。 1940年2月招遠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西海專區(qū)。 1941年1月,招遠縣析為招遠縣(俗稱南招,屬西海區(qū),1945年10月改屬北海區(qū))、招北縣(俗稱北招,屬西海區(qū),1942年8月改屬北海區(qū))。 1950年1月3日,招遠、招北縣合并,稱招遠縣,屬北海區(qū)。 1950年5月,屬山東省萊陽專區(qū)。 1958年10月,屬煙臺專區(qū)。 1967年2月,屬煙臺地區(qū)。 1983年8月,改為煙臺市轄縣。 1991年12月,撤銷招遠縣,設立省轄縣級招遠市,由煙臺市代管。 |
10、棲霞市 春秋以前,屬牟子國地。 戰(zhàn)國為齊國東萊地。 秦屬齊郡東境。 漢屬東萊郡,隸青州。 三國時期,為魏國青州東萊郡黃縣地。 南北朝時屬宋(劉)國,后屬北魏國地。 隋朝時復為黃縣地。 唐為蓬萊縣之陽疃鎮(zhèn),屬登州東牟郡,隸河南道。 五代十國時,同于唐代后期。 宋代改道為路,屬蓬萊縣之陽疃鎮(zhèn),隸京東東路登州。 偽齊劉豫于阜昌二年(1131)析蓬萊之陽疃鎮(zhèn)及萊陽一部分置棲霞縣,屬登州。 元、明、清歷代沿之。 1983年隸屬煙臺市。 1995年11月30日,撤棲霞縣設棲霞市,由煙臺市代管。 |
11、海陽市 西周屬萊國。 東周屬齊國。 秦代屬齊郡腄縣。 西漢屬青州瑯琊郡長廣縣、東萊郡昌陽縣,長廣縣治設于今發(fā)城,昌陽縣治設于今庶村。 東漢屬青州長廣郡長廣縣、東萊郡昌陽縣。 建安五年(200)置長廣郡,郡治設于今發(fā)城。 魏、晉屬青州長廣郡長廣縣、東萊郡昌陽縣。 南北朝時期,東魏屬光州東牟郡觀陽縣、東萊郡昌陽縣,興和年間置觀陽,治所設于今發(fā)城;北齊屬光州長廣郡文登縣、東萊郡昌陽縣。 隋代屬青州牟州觀陽縣、東萊郡文登縣和昌陽縣。 唐代屬河南道東牟郡牟平縣、萊州昌陽縣,唐武德六年(623)于今郭城設廓定縣治,不久即廢。 唐貞觀元年(627),廢觀陽不復設,故名廢城,后演變?yōu)榘l(fā)城。 后唐莊宗年間改昌陽為萊陽。 宋代屬京東東路東牟郡牟平縣、萊州萊陽縣。 金代屬山東東路寧海州牟平縣、萊州萊陽縣。 元代屬山東東西道寧海州牟平縣、益都路總管府萊陽縣。 明代屬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萊陽縣。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于張家莊(今鳳城)設大嵩衛(wèi),并先后于境內設海陽守御所、大山備御千戶所、乳山寨巡檢司、行村寨巡檢司。 清代屬登州府。 清雍正十三年(1735)設海陽縣,隸屬登州府。 1914年屬膠東道。 1925年屬東海道。 1928年直屬省。 1937年前后,隸屬山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1年4月9日,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膠東行政區(qū)東海專區(qū),1945年5月隸屬中海專區(qū),9月裁中海專區(qū),復屬東海專區(qū)。 1950年5月隸屬文登專區(qū),1956年隸屬萊陽專區(qū)。 1958年10月隸屬煙臺專區(qū)(后改稱煙臺地區(qū)),10月17日撤消乳山縣,將夏村、唐家、白沙灘、海陽所、乳山寨5人民公社劃歸海陽。 1962年1月重建乳山縣,將夏村等5公社所屬大隊復歸乳山。 1964年6月15日,將小青島劃歸乳山縣。 1983年,改屬煙臺市。 1996年4月29日撤銷海陽縣,設立省轄縣級海陽市,由煙臺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