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陽鎮(zhèn)因轄區(qū)位于施甸壩子南部,取山南為陽之意得名。 |
由旺鎮(zhèn)原有一水塘,牛常來打汪(打汪,方言,洗澡之意),稱其地方為牛汪,后雅化為“由旺”,寓“由來興旺”之意。 |
明初姚姓土司駐此,稱姚官。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鄧子龍奉旨赴滇御緬平亂,屯軍此地老窯寨,筑“五關”防守御敵,改名姚關。 |
明萬歷中期,鄧子龍靖邊衛(wèi)國、御緬戰(zhàn)爭凱旋后,為造福當?shù)匕傩眨诮袷┑楸标P至大石橋段的施甸河上建3座石拱橋,取名天時、地利、人和,此地因處人和橋旁得名人和,后演化為仁和。 |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平定回民起義,于此地建街市,取安定太平之意,故名。 |
民國十三年(1924年),建街市,取興旺發(fā)達意,名旺興,后改名萬興。 |
擺榔彝族布朗族鄉(xiāng)原屬姚關,舊稱土舍(土司屬官,由土司直系親屬擔任,權力與大頭人相當,但地位高于大頭人)為“榔”,姚關設“三姚四擺”(土司名),此為四擺土司屬管轄地,故名。 |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一姚關人在當?shù)亟ň品酷劸贫妹?/div> |
舊城鄉(xiāng)因1950年此地發(fā)現(xiàn)一古城遺址,故名舊城。 |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xiāng)舊時常缺水,當?shù)亓曀酌磕暾鲁醵祭首迦嗣窬奂瘯诖说厝厷⑸漓肽君,祈福龍王賜水,故名木龍園,后演化為今名。 |
老麥鄉(xiāng)因盛產(chǎn)大麥而得名。 |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何元(人名,施甸壩何家村人),因躲避戰(zhàn)亂遷入此地,后人為紀念始祖遂以其名取名。 |
古時此地馬槽龍井到大龍洞間有一泉,出水量大且徑流長,取山高水長之意,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