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荊崗屯西村 原有崗,荊氏依崗建村而得名荊崗屯。后因分村,位于西,得名荊崗屯西。1958年建崔莊生產大隊,屬張寨人民公社。 1978年建荊崗屯生產大隊。 1983年改為荊崗屯村民委員會,屬張寨鄉(xiāng)。 1997年改為荊崗屯西村民委員會,屬張寨鄉(xiāng)。 2003年屬蒲西街道至今。 荊崗屯西村在街道東部,是辦事處駐地。村委會駐地。占地1平方千米。居民200戶630人,漢族。初以荊氏依崗建村,故名荊崗屯,后易為荊崗屯西。有耕地850畝,機井100眼、紅山廟溝1條。主產小麥、玉米等。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廟宇2處,診所1所。村道通長馬路、文明路。 |
17、荊崗屯東村 原有崗,荊氏依崗建村而得名荊崗屯。后因分村,位于東,得名荊崗屯東。1958年建崔莊生產大隊,屬張寨人民公社。 1978年建荊崗屯生產大隊。 1983年改為荊崗屯村民委員會,屬張寨鄉(xiāng)。 1997年改為荊崗屯東村民委員會,屬張寨鄉(xiāng)。 2004年屬蒲西街道至今。 荊崗屯東村在街道西,距辦事處駐地1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0.3平方千米。居民120戶550人,漢族。初以荊氏依崗建村,故名荊崗屯,后易為荊崗屯東。臨耿村、崔莊、荊崗屯西、南堆。機井50眼,耕地畝。主產小麥、玉米等。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診所。村道通德鄰大道。 |
18、西關街村 西關街在街道東部,距辦事處駐地5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1平方千米。居民480戶1310人,有張、杜、王、李、趙等。漢族。因在縣城西門外、護城河以西,俗稱西關街。臨護城河、龍山西路、桂陵大道、長城大道。耕地100畝。主產小麥、玉米等。養(yǎng)殖家畜家禽。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機井2眼;有西關小學、診所。古會四月初八、七月初八、十月初九。街道通長城大道。 |
19、小大張村 在街道西南,距辦事處駐地1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0.7平方千米。居民160戶620人,有魏、王、李、吳、朱等,漢族。因鄰大張村且村小、建村晚,故名小大張。臨億隆大道、山海大道、留暉大道、衛(wèi)華大道。耕地120畝,機井4眼。主產小麥、玉米等。養(yǎng)殖家畜家禽。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衛(wèi)生室。 |
20、玉皇廟村 玉皇廟村在街道西北,距辦事處駐地6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2平方千米。居民640戶1700人,有聶、毛、李等姓,漢族。宋朝建廟后易李家村為玉皇廟村。臨太子屯、長馬路、常村、新菏鐵路。機井44眼,耕地240畝。主產小麥、玉米等。有奶牛場。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診所。有玉皇廟,古會農歷正月初五。村道通長馬路。 |
21、太子屯村 太子屯村距辦事處駐地4千米。占地平方千米。居民233戶920人,有張、王、付、邢、李等11姓,皆漢族。初以此地東有七座廟、西有大崗集兩村,后因皇后在此生太子,封兩村為太子屯。臨大廣高速、朱屯、玉皇廟、段屯。耕地1850畝,機井30眼,文明渠、甄太溝各1條。主產小麥、玉米。養(yǎng)殖家畜家禽。收入以農業(yè)、務工為主。聚落塊狀,民居多為磚混結構、一層。有衛(wèi)生室。有大崗寺,集市農歷初六、十六、二十六。街道1條,長900米。2017年為新鄉(xiāng)市文明村。 |
22、宋莊村 宋莊村距辦事處駐地7千米。占地0.3平方千米。居民386戶2000人,有孟、李、時、孫、張等姓,皆漢族。初由宋氏建村,故名宋莊。臨大廣高速、省道308線、高青路、楊寨。機井41眼,宋莊北斗渠,耕地2300畝。主產小麥、玉米,特產花生、棉花。養(yǎng)殖家畜家禽。收入以經(jīng)商、務工為主。聚落為塊狀,民居多為磚混結構、二層。有幼兒園、小學、衛(wèi)生室。集會農歷初二、十二、二十二,古會農歷十月十日。街道4條,連省道308線。2017年為新鄉(xiāng)市文明村。 |
23、楊寨村 楊寨村在街道西,距辦事處駐地3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2平方千米。居民350戶1240人,有毛、楊、陳、趙、劉等姓,漢族。初以楊氏而名楊寨。臨張莊、宋莊、高青路、長馬路。耕地2000畝,機井12眼。主產小麥、玉米等。養(yǎng)殖家畜家禽。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衛(wèi)生室,宗教活動場所。通高青路、長馬路。 |
24、大張村 在街道西南,距辦事處駐地3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2平方千米。居民500戶1700人,漢族。明代張氏在此看守成氏墓地,成村,名張村,后易為大張。臨小大張、省道308線、宋莊、候屯。機井7眼,大張溝1條,耕地2600畝。主產小麥、玉米等。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小學、診所。村道通省道308線。 |
25、侯屯村 侯屯村在街道西,距辦事處駐地1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2平方千米。居民450戶1530人,漢族。原為崔莊、侯屯兩村,后并為侯屯。臨億隆大道、文格黨、大張溝、新菏鐵路。機井25眼,文明南支1條,耕地1100畝。主產小麥、玉米等。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診所。村道通人民路、留暉大道。 |
26、云寨村 云寨村在其西南部,距辦事處駐地6千米。占地0.75平方千米。居民142戶530人,有云、馮、張等姓,皆漢族。明洪武二年云氏自洪洞縣遷此,名云寨。臨宋云路、省道308線、高青路、宋莊。有耕地 910畝,機井16眼,高青溝。耕地910 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收入以經(jīng)商、務工為主。聚落塊狀,房屋多為磚混結構。主街2條,通高青路。2017年為新鄉(xiāng)市文明村。 |
27、米屯村 米屯村在街道西,距辦事處駐地3千米。村委會駐地。總面積 2.7平方千米。轄米屯村、張莊、蘇墳村、帽鋪村4個居民點。居民390戶1930人,有牛、劉、趙、付、候、李等。漢族。元朝此地為軍隊屯米之地,明代有移民遷此,名米屯。臨候屯、大張、楊寨、人民路。機井30眼、文明南支1條、耕地3180畝。主產小麥、玉米等。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診所。街道3條,道通人民路。 |
28、孫小張村 孫小張村在街道南部,距辦事處駐地2千米。村委會駐地。占地1平方千米。居民140戶580人,有孫、薄、張、賈、王等姓,漢族。原名張村,由小張、大張分設而成,其中小張村易名孫小張。臨趙莊、嚴小張、陶行社區(qū)、崔莊。機井17眼,耕地450畝。主產小麥、玉米等。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聚落呈塊狀,民居磚混結構。有診所。有上苑寺,古會農歷九月十九。村道通省道308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