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河鎮(zhèn)因瀕臨黃河北岸而得名。1949年,設城區(qū),后改一區(qū)。 1956年,改置城關鎮(zhèn)。 1958年,改為東方紅公社。 1962年,易名城關公社。 1965年,由城關公社析建城郊公社(1983年改置鄉(xiāng))。 1965年,復置鎮(zhèn)。 2003年7月,以城關鎮(zhèn)西部、城郊鄉(xiāng)一部及西園鄉(xiāng)小部地域合并組建濱河鎮(zhèn)。 濱河鎮(zhèn) 轄9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商業(yè)南街、向陽巷、槐樹北巷、鐵路新村、長城、光明、東方紅、中山、長安;南街村、西關村、高廟村、城北村、前鋒村、炭場子村、新墩村、南關村、南元村、沙橋村、關橋村、大板村、澇池村。 |
文昌鎮(zhèn)因境內舊有文昌閣得名。1949年,設城區(qū),后改一區(qū)。 1956年,改置城關鎮(zhèn)。 1958年,改為東方紅公社。 1962年,易名城關公社。 1965年,由城關公社析建城郊公社(1983年改置鄉(xiāng))。 1965年,復置鎮(zhèn)。 2003年7月,以城關鎮(zhèn)東部、城郊鄉(xiāng)一部及東園鄉(xiāng)小部地域合并組建文昌鎮(zhèn)。 文昌鎮(zhèn) 轄7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銀行巷、團結巷、蔡橋路、民族巷、西花園、東花園、華西;黃灣村、雍樓村、雙橋村、郭營村、蔡橋村、東關村、東園村、五里村。 |
東園鎮(zhèn)居老中衛(wèi)縣城東,多菜園果園,得名東園。鎮(zhèn)因村名。1956年,置東園鄉(xiāng),駐地馮家閘。 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先聲公社。 1962年,析建東園公社。 1983年,復置東園鄉(xiāng)。 1988年,在今鎮(zhèn)境北部置新北鄉(xiāng)。 2003年7月,撤銷東園鄉(xiāng)、新北鄉(xiāng),合并設立東園鎮(zhèn)。 東園鎮(zhèn) 轄20個村委會:八字渠村、韓閘村、雙渠村、史湖村、馮橋村、北湖村、美利村、瑞應村、曹閘村、趙橋村、白橋村、謝灘村、新灘村、紅武村、柔新村、黑山村、新星村、郭灘村、金沙村、鄭口村。 |
舊有柔遠堡,明代稱中所營,弘治年間筑堡,以“懷柔安邊”之意命名。鎮(zhèn)因堡名。1956年,置柔遠鄉(xiāng)。 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先聲公社。 1962年,析建柔遠公社。 1983年,復置柔遠鄉(xiāng)。 2003年,改置柔遠鎮(zhèn)。 柔遠鎮(zhèn) 轄13個村委會:高營村、沙渠村、磚塔村、莫樓村、渡口村、夾渠村、鎮(zhèn)靖村、馮莊村、雍湖村、范廟村、施廟村、柔遠村、劉臺村。 |
明弘治元年(1488年)筑堡,名鎮(zhèn)虜堡。清以諧音改鎮(zhèn)羅堡。鎮(zhèn)因堡名。1956年,置鎮(zhèn)羅鄉(xiāng)。 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先聲公社。 1962年,析建鎮(zhèn)羅公社。 1983年,復置鎮(zhèn)羅鄉(xiāng)。 1992年,改置鎮(zhèn)羅鎮(zhèn)。 鎮(zhèn)羅鎮(zhèn) 轄13個村委會:沈橋村、觀音村、鎮(zhèn)北村、鎮(zhèn)西村、李嘴村、河溝村、凱歌村、勝金村。 |
舊有宣和堡。鎮(zhèn)因堡名。1954年,置宣和鄉(xiāng)。 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燈塔公社。 1962年,析建宣和公社。 1983年,復置鄉(xiāng)。 1985年,在今鎮(zhèn)境北部增設東臺鄉(xiāng)。 1992年,宣和鄉(xiāng)改置宣和鎮(zhèn)。 2003年7月,東臺鄉(xiāng)并入宣和鎮(zhèn)。 宣和鎮(zhèn) 轄19個村委會:福堂村、福興村、羚羊村、東月村、宣和村、何營村、舊營村、趙灘村、三營村、張洪村、宏愛村、馬灘村、汪園村、永和村、曹山村、敬農村、喜溝村、丹陽村、草臺村。 |
舊有永康堡,明成化年間筑堡,置百戶所,以“永安康樂”意命名。鎮(zhèn)因堡名。1956年,置永康鄉(xiāng)。 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燈塔公社。 1962年,析建永康公社。 1983年,復置鄉(xiāng)。 1985年,在今鎮(zhèn)境北部增設西臺鄉(xiāng)。 2003年7月,撤銷永康鄉(xiāng),以原永康鄉(xiāng)、西臺鄉(xiāng)及紅泉鄉(xiāng)的校尉村、黨家水村合并設立永康鎮(zhèn)。 永康鎮(zhèn) 轄23個村委會:楊灘村、上灘村、北灘村、南灘村、劉灣村、永豐村、艾灣村、永康村、永南村、沙灘村、徐莊村、樂臺村、景臺村、陽溝村、豐臺村、達茂村、城農村、彩達村、雙達村、永新村、校育川村、黨家水村。 |
常樂鎮(zhèn)因境內常樂堡而得名。1956年,置常樂鄉(xiāng)。 1958年,改衛(wèi)星公社。 1962年,改名常樂公社。 1983年,復置常樂鄉(xiāng)。 1992年,改置常樂鎮(zhèn)。 常樂鎮(zhèn) 鎮(zhèn)0駐。面積918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編:。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常樂鎮(zhèn);倪灘村、馬路灘村、棗林村、大路街村、劉營村、高灘村、李營村、水車村、上游村、黃套村、常樂村、河沿村、上石棚村、熊家水村、羅泉村。 |
因美利渠上游搭建第一座迎水橋涵得名。1955年,置西園鄉(xiāng)。 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東方紅公社。 1962年,析建西園公社。 1983年,復置西園鄉(xiāng)。 1983年,由西園鄉(xiāng)西部析置甘塘鎮(zhèn)。 1999年8月,又析西園鄉(xiāng)西部和甘塘鎮(zhèn)東部設立迎水橋鎮(zhèn)。 2003年7月,將甘塘鎮(zhèn)和西園鄉(xiāng)大部并入迎水橋鎮(zhèn)。 迎水橋鎮(zhèn) 轄3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迎新、迎鐵、綠盛;迎水村、黑林村、碼頭村、鳴鐘村、沙坡頭村、孟家灣村、長流水村、上灘村、下灘村、營盤水村、牛灘村、夾道村、楊渠村、何灘村、姚灘村。 |
10、興仁鎮(zhèn) 興仁鎮(zhèn)位于海原縣西北部,距海城鎮(zhèn)55千米。轄興仁居委會,拓寨柯、興仁、郝集、西里、高莊、王團、東灘7個行政村。109國道過境。 歷史沿革:民國時置興仁區(qū),1958年改興仁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1994年建鎮(zhèn)。1997年,面積290.1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興仁、郝集、西里、高莊、東灘、拓寨科6個行政村。2008年,經(jīng)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同意:將海原縣興仁鎮(zhèn)劃歸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管轄。2月18日正式移交。 - 地形
總體為興仁平原,其實是一個三面環(huán)山的地方,西部為郝集平原,北部為尤景山,東南為看透山。 - 礦產(chǎn)
尤景山內有煤,石膏等礦產(chǎn)。 - 農業(yè)
以旱地為主,興仁、郝集、西里村有少量水地。農作物主要有西瓜,玉米,土豆,蕎麥,小麥等 - 工業(yè)
有興仁水泥廠,醋廠等 - 經(jīng)濟
農業(yè)最為發(fā)達,服務業(yè)次之,工業(yè)最后。外銷產(chǎn)品主要有硒砂瓜,土豆。人均GDP約2萬左右。 |
11、香山鄉(xiāng) 香山鄉(xiāng)境內有香山,鄉(xiāng)因山名。1958年,設香山公社。 1962年,析為景莊公社、三眼井公社、紅泉公社。 1983年,均改設香山鄉(xiāng)鄉(xiāng)。 2003年7月,由景莊鄉(xiāng)、三眼井鄉(xiāng)合并設立香山鄉(xiāng)。 香山鄉(xiāng) 鄉(xiāng)0駐。面積1124平方千米,人口0.96萬。郵編:。轄8個村委會:景莊村、梁水園村、黃泉村、南長灘村、深井村、三眼井村、新水村、紅圈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