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雞街社區(qū) 傳統(tǒng)街期為辰(龍)、酉(雞)兩日,又以雞日街期為盛,故而得名雞街。 |
2、雞街村 傳統(tǒng)街期為辰(龍)、酉(雞)兩日,又以雞日街期為盛,故名。 |
3、興業(yè)村 其地勢低凹,雨季泥爛路滑,后土改時取振興農(nóng)業(yè)之意改現(xiàn)稱,即興業(yè),故而得名興業(yè)村民委員會。 |
村境內(nèi)有一長年不斷流淌的龍?zhí)叮识妹執(zhí)洞迕裎瘑T會。 |
5、棚舊村 據(jù)傳很久以前外地人搬到此地搭草棚定居,故名。 |
6、小芭蕉村 據(jù)查,康熙五十二年(1713)前曾在此設芭蕉鋪。村內(nèi)芭蕉樹多,原名芭蕉樹,后來改為小芭蕉村。 |
7、下乍甸村 乍甸,系彝語!罢А笔怯校暗椤笔侵感∑綁,“乍甸”意即小平壩,且位于乍甸地區(qū)沙溝下方,故而得名下乍甸村民委員會。 |
8、上乍甸村 乍甸意為:有小平壩的意思,又因在乍甸較高的一邊,故而得名上乍甸村民委員會。 |
9、包家莊村 該地曾為包姓莊園,故名。 |
10、莫舍白村 彝語,“莫”為高,“舍”為長,“白”為山,意為山形高而長的地方,故名。 |
11、他禿村 彝語“他”為松林,“禿”為密,意為松林密集的地方,故名。 |
12、水龍井村 因本村民委員會駐地在水龍井,村旁有一龍泉,故名。 |
13、邦干村 “邦干”系彝語即“班噶;“班”為沖,“噶”為上邊,意為沖上邊的寨子,故名。 |
14、倘甸村 因本村民委員會駐地在倘甸,康熙年間設倘甸軍哨,故而得名倘甸村民委員會。 |
15、石榴壩村 山洪沖下很多石榴大小的石頭堆積成壩,故名石榴壩。 |
16、甸尾村 因坐落在倘甸壩子的北面尾部,故名甸尾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