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邯鄲時指出“邯鄲是要復興的”。此后,邯鄲市的工業(yè)獲得了迅速發(fā)展,在京廣鐵路以西建成了以鋼鐵、化工為主的工業(yè)區(qū),并修建了復興路,復興區(qū)建于1980年10月,原為邯鄲市市區(qū)的一部分,與叢臺區(qū)、邯山區(qū)同時建立,復興區(qū)因此而得名。 |
峰峰的名稱源自于峰峰村,而峰峰村名的起原,因為其位于鼓山東側山腳下,因鼓山有兩個石鼓的傳說,先民們在為村落定名時,便取兩峰疊字,注解其非凡的地理位置。至清代,峰峰村名一度改稱“奉鳳村”!胺铠P”做為村名,因其含有男性屈尊于女性的象征,到清末,又復原了原先的峰峰村名。 |
肥鄉(xiāng)原名肥邑,趙惠王時(公元前298-公元前266年),為嘉許相國肥義之烈,曾將今縣地作為其封地,所筑城邑以其姓氏命名為肥邑,其后曾為鄉(xiāng)。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始置肥鄉(xiāng)縣,縣并鄉(xiāng)為名。據(jù)《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志云:肥鄉(xiāng)其土壤沃饒,四野干坦,故名!薄 |
臨漳縣古稱鄴縣,至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之名諱,而改臨漳,因當時臨縣城北之漳水為名。 |
成安縣:在邯鄲市東南。據(jù)《嘉靖廣平府志》載:“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惫艜r成安一帶多為“白壤”,“地多斥鹵”,而人們冀希改造為沃壤,轉斥而為沃,這樣才能“治成而民安”。 |
“大名”取之于春秋時的一個典故,即晉獻公賜畢萬于魏(今山西省南部),掌卜大夫郭偃曾有“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shù);魏,大名也”之預言(《史記·晉世家》)!按竺币辉~以后常被引申為興旺發(fā)達之意,田悅則兼合往事以為,昔日畢萬于魏可興,今日自封為魏王,必亦能興大名也,故以“大名”為名。 |
涉縣原稱沙縣,東漢末年改名涉縣。據(jù)《水經注》載,漳水在東漢時流入縣境,泛濫橫溢,人民涉水遷徒,故改沙縣為涉縣。又據(jù)《讀史方輿紀要》云:“漳水流經縣境,……亦曰涉河,縣以此名!庇謸(jù)《水經注》載:“漳水于此有涉之稱,因地變也”,可見涉縣非因涉水而名,卻是漳水因經涉縣,才有涉水之稱。 |
磁縣:在邯鄲市最南部,漳河北岸。隋開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據(jù)《元和郡縣志》載:“以滏陽縣西九十里有石慈山,出石慈石,因取為名”,“以河東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石慈州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1913年降磁州為磁縣,縣名沿用州名。 |
在永年縣東,滏陽河西岸。春秋時,這一帶地勢低洼,“井丘聯(lián)比,可以盈澤”,家家畜養(yǎng)雞鴨,故“雞以氏澤,澤曰雞澤”(見《嘉靖廣平府志》),隋代始置雞澤縣,蓋以古雞澤為名。 |
在邯鄲市東南部,一說“以形勢言也”,取地域廣闊平坦之義;據(jù)《嘉靖廣平府志》載,取希望統(tǒng)治者“廣其仁惠,平其政刑”之義。今廣平縣是金代大定七年(1167年)析魏縣地新設置的,該名當是遙襲漢至隋古廣平縣之名,古廣平縣在雞澤、永年一帶。 |
古時城西北有陶丘,趙國在其側設館,故名館陶。據(jù)《元和郡縣志》載:館陶縣“本春秋時晉地冠氏邑,陶邱在縣西北七里”,《爾雅》曰:“再成為陶邱,趙時置館于其側,因為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