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縣治西一里的西山(蕭山)而得名。一說據(jù)舊蕭山縣志記載: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戰(zhàn)敗,只剩少數(shù)兵卒停留于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又說東晉名士許詢,好游山水,曾于此“憑林筑室,蕭然自適”(嘉靖、萬歷、康熙、乾隆《蕭山縣志》,均為“自適”;《剡錄》為“自致”;《越中雜識》為“自放”;《會暨三賦》為“自居”)。 |
舊傳禹會諸侯江南,舍舟登陸于此,因名禹杭(禹航、余杭),實系古越語地名,語義未詳;另據(jù)《越絕書》:越人謂鹽曰余,杭意為船,即使用船的鹽部落;另說取自洋的吳語音,因東周之前為海洋,余為古越語的發(fā)語詞。 |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臨水縣為臨安縣,1996年設(shè)市,2017年8月設(shè)區(qū);據(jù)《郡縣釋名》:邑有臨安山,取此山為名,寓君臨即安之意;另說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镠對杭州的歷史功績,以其故里命名;又說南宋偏安江南,有臨時安置之意。 |
臨平鎮(zhèn)以境西臨平湖(已堙廢為田)得名;臨平湖有多個別稱:赤烏二年(239)因湖中得寶鼎,相傳為黃帝之鼎,故又名寶鼎湖、鼎湖,276年湖中挖出了石函,故又石函湖;因為湖在臨平山東南,一說因與杭州西湖相對,故稱東湖,另據(jù)《錢塘記》:(臨平)湖水上通浦陽江,下注浙江,名曰東江。民間流傳“臨平湖開天下平,湖塞天下亂”之說。據(jù)《余杭地名故事》記載,臨平因臨平山得名,此山俯臨平原,因名;相傳臨平過去沒有山,臨平山是當(dāng)年吳越王錢镠拎來的,故又稱為拎瓶山;又傳說北宋康王趙構(gòu)(宋高宗)被金兵追殺,只身一人逃經(jīng)丘山附近,在山頂?shù)纳蕉炊氵^了金兵搜捕,登基以后改名臨平,寓意臨時平安。 |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析富春縣始設(shè)桐廬縣,以居桐溪(桐廬江、天目溪)地得名;另說昔有人采藥結(jié)廬桐木下指桐為姓,故縣名桐廬;或說為紀念中藥鼻祖桐君,把他采藥的地方命名桐廬;又據(jù)《中國地名辭源》:傳桐溪有大椅桐樹,垂條偃蓋,蔭蔽數(shù)畝,遠望似廬,故名。 |
隋開皇九年(589)新安郡改名新安縣,曾改為雉山縣、還淳縣、青溪縣;北宋宣和三年(1121)方臘起義被鎮(zhèn)壓,由青溪縣改現(xiàn)名;據(jù)《中國地名辭源》:取淳而易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