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 重點推薦 > 東莞市中堂鎮(zhèn)各村社區(qū)情況介紹

東莞市中堂鎮(zhèn)各村社區(qū)情況介紹

中堂中心社區(qū)居民委員會位于中堂墟中心,所轄居民(非農業(yè)人口)大都居住在中堂墟,另有部分散戶(職業(yè)多是教師、醫(yī)生及商販),遍布全鎮(zhèn)20個行政村。2006年中心社區(qū)居委會下轄中心第一居民小組、中心第二居民小組、潢涌居民小組、槎滘居民小組和東糖社區(qū)居民小組等5個居民小組,戶籍人口8501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中堂中心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的前身最早是1959年成立的“中堂居民生產大隊”,到1970年,為便于管理在居民較多的潢涌大隊設“潢涌居民小組”,到1985年,更名為東莞縣中堂鎮(zhèn)人民政府,1988年又更名為“中堂鎮(zhèn)居民管理區(qū)”。1992年在槎滘管理區(qū)設“槎滘居民小組”。2005年在東糖集團設“東糖社區(qū)居民小組”。1998年中堂鎮(zhèn)居民委員會更名為“中堂居民委員會”,2006年更名為中心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二、經濟狀況

1980年居委會集體企業(yè)較多,如中堂餅場、中堂牙科醫(yī)院等,經濟效益較好,1985年組建了“中堂建筑公司”,1985年鎮(zhèn)政府又把中堂墟整個市場交由居委會管理并收租,僅此項年收入達3萬元。往后,由于經營管理不善,集體經濟日漸萎縮,加上民營建筑企業(yè)群起,中堂建筑公司業(yè)務有所下降。2000年,集體總收入為7萬多元。2001年,集體資產7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0萬元)。2002年居委會著力抓企業(yè)效益,加強管理,開發(fā)新的經濟項目,經濟狀況有所好轉。2002年全居委會集體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40個,年總產值為1096萬元,居委會資產總額為102萬元,至2006年底,居委會集體總資產達1383.85萬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中堂居委會居民的子弟,小學生大都在父母居住地的中堂中心小學入讀,初中生則以到中堂中學入讀,高中入讀中堂群英學校。由于地處中心墟鎮(zhèn),大多居民眼界較開闊,綜合素質較高,在文體活動中,不乏象棋、乒球、書法、粵曲演唱(奏)好手。

中心社區(qū)文化設施建設較為齊全,文化建設硬件配置齊備。目前有一個大型文化廣場,總面積共86000平方米,是居民演出、健身、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同時建有展覽室、健身室、乒乓球室、老人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室、宣傳欄等文化活動陣營,建筑總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圖書室藏書量2300多冊;社區(qū)的閱覽室設有各種報紙及期刊專柜和專架,其中報紙有15種,期刊37種;建有標準籃球場2個。這些文化硬件設施為當地居民群眾以及新莞人提供了文化活動的物質保證。

1990年前,中堂墟內的居民大多居住在中心路、中西路、中東路和海傍街。隨著經濟發(fā)展,1990年以后居民住所分別以新興路、中興路、振興路為中心形成多個新的住宅小區(qū),包括鴻富花園、東港城、南國雅園、國際花城等多個住宅小區(qū),樓房多為帶電梯高層住宅,單戶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裝修較時尚、豪華。

斗朗村于莞城西北約13千米處,東與東泊村相鄰,南與東向相接,西隔東江支流(橫涌海水道)與槎滘村相望,北臨東江與增城坭紫相對。2006年村總面積2.56平方千米,耕地750畝,戶籍人口2443多人,外來人口1900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斗朗立村于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1295年左右),霍姓村祖從山西太原遷入。村東北面的水界就是東江,西傍東江支流(橫涌海水道),這里江面寬闊,江邊多是沖積灘涂,故初名“斗蓢”(“蓢”指沼澤地或灘涂,多用于地名),在康熙年間的東莞志書輿圖中,仍沿用初名。約于清朝中后期才改作“斗朗”并沿用至今。黎姓村民于1489年因經商由潢涌遷入,其后陳、簡、劉、呂等姓均在晚清和民國時期遷入。

二、經濟狀況

上世紀50年代期間,斗朗建有紅磚土窯1間,生產紅磚和“階磚板”(傳統(tǒng)的地板磚)。 1977年村興建了1座紅磚輪窯,輪窯生產至1997年停產。1994年村投資2540萬元興建斗朗水泥廠,年產水泥8.8萬噸,于2004年停產。為了改善投資環(huán)境,村投資400萬元于1994年建成長1.2千米、寬53米的“斗朗工業(yè)大道”,在槎滘工業(yè)園投資200萬元搞好“三通一平”,并新建一批工業(yè)廠房,如投資677萬元建農批倉庫,年增收60多萬元;投資槎滘工業(yè)廠房520萬元,年增收94萬元等。至2006年,村集體出租廠房28000平方米,月均租價為7元/M2,至2006年,村內有外資企業(yè)2家,民營企業(yè)有“和興紙品廠”、“穩(wěn)豐紡織有限公司”等15家,當年全村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165個,工業(yè)總產值10058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5009萬元,農村人口年均純收入8297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1949年前,斗朗村有私塾小學1間,1950年斗朗小學開辦,教學樓是原偽警備中隊長霍灼祺的洋樓,教師也住在里面。1968年村興建新的斗朗小學,新校占地2800平方米,1988年擴建,擴建后建筑面積為1076平方米,總投資為35萬元,于2003年新選址建校占地面積10303平方米,投資資金額612萬元,2006年實行聯(lián)合辦學,該項目計劃投資434萬元,社區(qū)安裝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對轄區(qū)內治安實行全天監(jiān)控,改善社會治安問題,投入100多萬元建“大唐公園”、“村口公園”及老人活動中心,改善村容村貌,群眾休閑活動有了好去處。每年農歷五月初二,是斗朗龍舟景,斗朗的龍舟制造業(yè)歷史長達200多年,為東莞之最。2002年,全村有龍舟2條。

“斗朗渡口”是廣深公路最寬的一個汽車輪渡口,江面寬達980多米,自從1961年廣虎公路恢復通車后,此渡口從一個人力橫水渡口日漸成為一個晝夜不停的汽車渡口,1979年以后,更是繁忙至不堪重負,全盛時當班的汽車渡輪達6艘,日運送過江車輛數以千計,稍因天氣不好,汽車排隊過江的“長龍”長達2千米,排隊過江時間長達2~3小時,一批叫賣盒仔飯、飲用水、水果(尤其是香蕉)的小店和散業(yè)人員應運而生。1984年江南大橋通車后,渡口撤去,日夜轟鳴的馬達聲、汽笛聲驟然失去,斗朗渡口回歸悠然、憩靜、鳥噪蟲鳴的田園風貌。

紅鋒社區(qū)位于中堂墟的西南角,南臨中堂水道,西與北面是東向村,2006年村面積約54666平方米,戶籍人口751人,外來人口182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紅鋒社區(qū)的前身最早是1958年成立的“東莞縣莞城漁業(yè)公社中堂漁業(yè)三大隊”(當年全縣有莞城、石龍、太平三個漁業(yè)公社)。到 1972年,全縣三個漁業(yè)公社合并為“新灣公社”,“中堂漁業(yè)三大隊”隨之改為“紅鋒漁業(yè)大隊”,1980年改稱為“紅鋒管理區(qū)”,1998年10月劃歸中堂鎮(zhèn)管轄,1999年改稱紅鋒社區(qū),2004年5月改制為紅鋒社區(qū)居委會,村民戶口性質由農業(yè)戶口改為居民戶口。

二、經濟狀況

紅鋒社區(qū)早期經濟以漁業(yè)為主,1979年有捕魚船3艘,年捕撈量最多的達7千噸,捕撈點最遠到達廣西北部灣海域,單船最大噸位為150噸,馬力達250匹。自1999年后,因內河、近海捕撈作業(yè)難度增大,產量有所下降,集體決策實行逐步轉產,2006年有捕魚船3艘。該年捕撈量為500噸。于2000年村集體企業(yè)“東莞市鴻鋒水上運輸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該公司擁有各類運輸船舶35艘,承接香港、澳門、珠江三角洲等地的貨物運輸業(yè)務,年運輸量達1.1萬噸,是年全社區(qū)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92個,年總產值為950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837萬元,全村人口年均純收入為9132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紅鋒社區(qū)沒有開設小學,2006年9月村民子弟全部在中堂鎮(zhèn)中心小學就讀,中學生則到中堂中學、群英學校等中學就讀。社區(qū)有龍舟1條,籃球場1個,2006年12月建設一個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紅鋒公園;在紅鋒郭洲圍尾工業(yè)區(qū)內建有一條6米寬、560米長的水泥公路。

歷史上紅鋒社區(qū)居民都屬“水上人家”,立村后,家庭居所由浮居變作陸居。2006年已建民宅180多座,2006年底在市、鎮(zhèn)政府的幫扶下出資建成一幢七層高的解困樓,已幫扶我社區(qū)水上人家和困難戶共50戶住上樓;社區(qū)內治安良好,水、電、道路等設施完善。

東泊社區(qū)概況

中堂鎮(zhèn)東泊社區(qū)位于東莞市北部,107國道橫跨社區(qū)內,交通方便,信息靈通。社區(qū)屬地面積2.4平方公里。由8個居民小組(即新村、舊村、上一、上二、下一、下二、廖屋、陳屋小組)組成。有常住人口3700人,外來人口約9600人。屬中堂鎮(zhèn)中心區(qū)范圍內,東往莞城10公里,南靠東江支流,西到麻涌鎮(zhèn)4公里,北臨廣州新塘。三條主要公路(107國道、北潢公路、南潢公路)橫穿社區(qū)境內,水陸交通十分方便發(fā)達。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東泊村由東滘灣和泊洋(莞音讀“祥”)2條自然村組成。于明太祖洪武年間(約1370年)立村。東滘灣自然村由劉氏于1370年前后因逃荒從增城石廈遷來而立村,泊洋自然村的熊、陳、方、田、黃等姓族,均為明朝將領鐘瀧泗部屬就地轉業(yè)為民繁衍而來,立村亦在1370年左右,其余毛、莫姓族在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才遷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滘灣和泊洋合并為當時的“東泊鄉(xiāng)”,“東泊”沿用至今。2007年東泊村民計有12個姓氏,其中占村人口比例較多的劉氏(占29%)、陳氏(占27%)和廖氏(占15%)是東泊村三大姓氏。

二、經濟狀況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東泊村的經濟發(fā)展較快,全村有集體企業(yè)20多家,港資企業(yè)7家,外資企業(yè)1家,其中帕瑪斯迪利莎幕墻公司為意大利總公司在東莞唯一的分公司,以生產建筑材料幕墻為主。2006年底,全村資產總額為18302萬元,其中固定資產16908萬元,集體總收入1601萬元。2006年全村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818個,工業(yè)總產值23803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19628萬元,農村人均收入為10708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東泊村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è),先后在1996年投資660萬元建筑了面積為6200平方米的東泊小學,且逐年增加對教育設施和教育經費的投資,同時注重改善投資環(huán)境,東泊村建立了養(yǎng)老保險金、村民福利制度;東泊村已設立了工業(yè)區(qū)、生活商業(yè)區(qū),獲鎮(zhèn) “安全文明小區(qū)”、(1996年)“治安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村辦的“東泊城大酒店”,集餐飲、住宿和娛樂、消閑于一體,為中堂地區(qū)大型酒店之一。

村民劉嘉善是中醫(yī)骨科醫(yī)師(1988年去世),在中堂地區(qū)行醫(yī)數十年,頗有名氣,令不少骨折、跌打傷患者得以康復。

江南社區(qū)位于莞城西北面 13 千米 處,南臨東江,江面可通行 1000 噸級船舶并有“江南大橋”與南岸相連直達中堂鎮(zhèn)府駐地,西面和北面與增城坭紫接壤,東面是增城大墩。 2006 年社區(qū)總面積 0.8 平方公里,沒耕地,轄下 5 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 2344 多人,外來人口 3837 人。是東莞市文明村及文明標兵村。

江南社區(qū)地理位置獨特,是東莞市唯一的一個在東江干流以北的行政村,廣深公路( 107 國道)傍村莊中心而過,是名符其實的東莞市“北大門”。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明太祖洪武 31 年( 1399 年),一鐘姓軍士退伍就地落戶,定地名為江南并建鐘氏宗祠,鐘氏立村后生活穩(wěn)定,人丁興旺,人口增長很快,村莊不斷擴大。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后數年間,因逃荒從增城雅瑤,三漕和湛翠到此定居的有吳、陳、劉、黃四姓。 2006 年,這三姓人口共 27 人,鐘氏人口占全村總人數 99% 。江南村于 2005 年 9 月以確權不量化形式股份制改革,有股民 2318 人。 2006 年 12 月掛牌江南村改江南社區(qū)居委會。

二、經濟狀況

2006 年,全社區(qū)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 385 個。其中較大的經濟實體有順誠紙品有限公司、江南造紙廠和“烏加坦工業(yè)區(qū)”(年純利達 420 萬元)。 2006 年,社區(qū)本級資產總額為 10341 萬元,人均純收入為 11170 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社區(qū)先后于 1989 年、 1995 年和 2001 年分別投資 66 萬元、 326 萬元和 263 萬元,建起面積為 4000 平方米的園林式小學, 1995 ~ 2006 連續(xù) 10 年獲中堂鎮(zhèn)“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聯(lián)合辦學后小學轉辦民辦小學,現有老師學生 1000 余人。

江南社區(qū)群眾自娛自演的粵。ㄇ┭莩顒踊A較好,文革前村有文娛組, 1998 年正式成立的“江南曲藝社”當年代表鎮(zhèn)參加市“講文明樹新風 ”文藝匯演榮獲“表演獎三等獎”; 1999 年代表鎮(zhèn)參加市“文明村文明小區(qū)”文藝匯演獲“表演獎三等獎”; 2000 年代表鎮(zhèn)參加市“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文藝匯演榮獲“銀獎”、“創(chuàng)作獎”和“伴奏獎”; 2001 年代表鎮(zhèn)參加市第二屆業(yè)余粵曲賽榮獲“三等獎”。每年農歷的 五月初六日 是“江南龍舟景”,此景相傳已有 30 多年歷史。

“ 2001 年 -2005 年全市法制宣傳先進單位”, 2001 年及 2007 年東莞市先進集體, 2002 年晉身東莞市“村級兩委工作實績量化考核綜合總體排名第 25 名”(同獎 2003 年第 31 名、 2004 年第 25 名)。整治村容村貌方面,建成有集球場、舞臺、辦公一體的新辦公樓,有休閑散步的沿江長堤,有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大型游泳場,還建有二個休閑公園。江南是一個宜商宜居的好地方。

6、潢涌村

潢涌村簡介

潢涌村地處東莞市北部,轄地約7平方公里,由4條自然村組成,下轄27個村民小組,農業(yè)戶籍人口9000多人,外來人口15000多人,常住人口10000人。該村設黨委制,黨委下轄7個農村支部和一個外資企業(yè)聯(lián)合支部,共有黨員262名。該村北隔東江與廣州增城市仙村相望、與廣園快速干線接駁、緊連東莞北潢公路;南距東莞市區(qū)8公里,東距東莞市石龍鎮(zhèn)10公里,西距107國道7公里,是一個水陸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宜居、村風民風淳樸、產業(yè)特色鮮明、生活水平寬裕、社會安定和諧的水鄉(xiāng)村落,曾榮獲東莞市文化建設標兵村、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衛(wèi)生村、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目前該村正進行廣東省宜居村與東莞幸福名村創(chuàng)建工作,并被推薦為廣東省名村示范村創(chuàng)建試點。黨組織2007年被評為全省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lián)創(chuàng)”“五好黨組織”。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潢涌立村于北宋哲宗(趙煦)元佑年間 (公元1086~1094年),初名西石滘,因村前一河名“潢水河”,到南宋(約1270年)再改名為潢涌,明、清及民國初期,“凰”“潢”均有使用。立村早期有 “村頭梁,村尾張,陳吉在中央”的傳說,經歷900多年滄桑變化,村頭梁姓地已成廢墟,無實跡可尋;村尾有一口魚塘,俗稱張屋塘,村中部有一個叫“吉屋塘”的地方(已成了一個曬谷場),與傳說相符。約公元1109年村黎氏始祖黎宿落戶潢涌,由于重視文化,文修武德,黎氏逐代興旺發(fā)達,到南宋期間已成為潢涌村一大姓氏,后梁、張幾姓人口因逐漸遷徒而減少,至近代,梁、張、吉諸族已全部遷離,只剩有陳姓留居。至2002年,潢涌戶籍人口2000多戶中,黎姓占全村總戶數90%。

二、經濟發(fā)展概況

改革開放前,潢涌村被稱為“路尾、水尾、電尾”,招商引資難以開展。招商不成自己闖,為改變現狀,潢涌村從辦紅磚廠起步,邁出了自辦工業(yè)的步伐,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形成了“以集體自辦工業(yè)為主、外源型經濟為帶動、民營經濟為有益補充”的經濟發(fā)展模式,目前村內企業(yè)產業(yè)主要集群分布在造紙業(yè)、熱電聯(lián)產、電子科技產業(yè)和酒店服務業(yè)四大行業(yè),集體企業(yè)有東莞銀洲紙業(yè)有限公司、東莞金洲紙業(yè)有限公司、銀洲熱電分廠,集體與外商合資的企業(yè)有東莞建暉紙業(yè)有限公司、凱景五星級酒店等企業(yè),其中集體產業(yè)以造紙為主,目前集體造紙年產量達到了90多萬噸,占了中堂造紙總量的40%。潢涌還擁有40多家外資企業(yè),30多家民營企業(yè)(其中上規(guī)模的有15家)和680多家個體戶。在持續(xù)發(fā)展中,潢涌村的集體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10年村集體工業(yè)總產值31億元,農業(yè)總產值900萬元,集體凈資產達到了20億元,集體可支配收入3.16億元。榮獲了

東莞市2010年度村級兩委會工作實績量化考核綜合總分第一名、2010年度村組兩級可支配收入總額第二名、2010年度村級經濟建設單項獎第一名、2010年度村組兩級凈資產超2億元獎第二名。

三、文教事業(yè)概況

潢涌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就建有西石書院。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東莞縣設14所社學,“凰涌社學”為其中之一所。歷代中進士的5人(明朝2人,清朝3人),中文武舉人26人,中秀才的數十人。至清朝在各地為官者90余人,其中政績顯著的首推明朝洪武壬子年御賜翰林黎光,官至監(jiān)察御史,刑部左侍郎。 現潢涌村內有小學一所(廣東省一級學校)、幼兒園一所。中國大陸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座落該村。潢涌村非常尊師重教,每年均投資100多萬元開展獎教獎學活動,重獎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師生。

文娛體育活動:一是重視加強文體娛樂設施建設、使用與管理。目前,潢涌村擁有體育館、文化廣場、影劇院、圖書館、游泳池、老人娛樂室、濱江公園、街心公園、35個燈光球場、龍舟等文體娛樂設施,并安排專人管理。二是重視加強文娛隊伍建設。目前,潢涌村有龍舟隊、男子籃球隊、女子籃球隊、醒獅隊、舞蹈隊、曲藝隊等6支文體隊伍。三是繁榮各類文體與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深入開展了曲藝、書法、拔河、籃球、龍舟等各種文體活動和賽事,以及“五好文明家庭”、“學習之家”、文明戶創(chuàng)建評選等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完成了潢涌志的編印,圖書館藏書量達到了4萬多冊,做好了文物與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工作,分別投資約800萬元、200萬元對廣東省保護文物黎氏大宗祠及其后花園、榮祿公祠進行了修繕。四是突出培育文化精品。潢涌村重點培育村史展覽文化、籃球、龍舟、曲藝和廣場舞等文化精品,廣場舞、籃球、曲藝和龍舟等多個項目成績突出,榮獲了多項榮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四、農村城市化概況

一是大力實施路網升級。目前,全村街道巷道全部實現硬底化,路堤結合工程全部完成,南潢路潢涌段2565米、商業(yè)大道延伸至凱景酒店3066米、潢新圍南路至建樺紙廠1728米的道路等三條主干大道全部升級為柏油路。二是加強宜居環(huán)境建設。至2002年,已投資3000多萬元在東江南支流河邊灘地上建設了長達3千米、總面積為87246平方米(131畝)的江濱路和江濱公園,2003投資了1300萬元建設了占地13000平方米的街心公園和14500平方米綠化景區(qū),新影劇院于2000年9月落成,投資1200萬元。2005年,占地14000平方米的體育館及占地1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相繼落成,分別投資了2500萬元、560萬元。2009年8月,農民公寓一期第一部分,占地面積

30663.6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5000.00平方米,主體為7棟19層303套高尚住宅單元落成交付使用。全面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改善了居住環(huán)境;建立健全清掃保潔制度,加強了道路、廣場等公共場所及農貿市場的衛(wèi)生管理;開展村內河道、池塘清淤,確保了水體潔凈、排水暢通;推進農村綠化工作,加強了道路、河涌堤岸等的綠化美化,加強了對古樹、大樹的保護,抓好了小公園建設。宜居環(huán)境得到了大提升。三是積極營造城市商業(yè)氛圍。投資250萬元實施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成功創(chuàng)建了東莞市樣板市場。凱景五星級酒店全面開業(yè),東莞市中堂國際紙業(yè)城成功進駐,既為我村增添了城市化建設亮點,又為我村進一步拉動產業(yè)發(fā)展、擴大就業(yè)、帶動消費、增強招商活力,營造更加繁榮的商業(yè)服務業(yè)發(fā)展氛圍,推動產業(yè)結構多元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

五、民生建設情況

主要圍繞三方面抓民生。一是積極擴大就業(yè)服務。通過舉辦《造紙技能培訓》、《電腦技能培訓》等勞動技能培訓講座,召開大中專生就業(yè)指導座談會,并在集體企業(yè)為大中專生提供廣闊的實習和就業(yè)平臺,對村民和返鄉(xiāng)大中專學生加強就業(yè)指導和推介等措施促進就業(yè),目前,潢涌村有勞動能力且愿意就業(yè)的村民100%就業(yè)。二是積極開展扶弱幫困。在落實好“五個保證”的基礎上,重點照顧好“困難的單親家庭、家有重大疾病病人的家庭、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四類人群,切實做好對低保戶、困難戶的幫扶工作。三是逐步提高集體福利。2010年村集體16項福利總支出為4898萬元,其中股份分紅共支出3709萬元,人均4200元/年,2010年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的分紅加各項福利共有10410元,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yǎng)。

7、三涌村

三涌村位于中堂鎮(zhèn)的東部,東西兩面分別與潢涌、湛翠相鄰,南與高埗鎮(zhèn)保安圍一水之隔,北臨東江,與增城十字滘隔江相望。1993年9月三保大橋建成通車后經此到莞城10.7千米。北王公路和南潢公路由東至西貫通村中,全村總面積3.5平方千米, 2006年,戶籍人口3662人,外來人口1305人,轄下六個村民小組,分別是:南汴(郭姓)958人、鶴樹廈(郭姓)694人、胡屋1038人、格壆(胡姓)511人、陳屋墩288人、李屋墩173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由于村前是三條涌(小河)的交匯點,這些小河的河水給這附近的人們飲用、灌溉及運輸都帶來方便,立村時人們便把附近幾個村落的組合命名為三涌。

根據郭氏家譜記敘,三涌郭氏于北宋徽宗(趙佶)宣和一年(1119年)由新會遷居到三涌南汴落戶,后部分村民到鶴樹廈村定居。胡氏于南宋理宗(趙昀)淳祐年間(1209~1220)從番禺明徑村遷到胡屋(同德坊)落籍,后分出格壆村(同樂坊)。陳屋墩村民在明代從石碣水南村遷入定居。李屋墩村民(涌口坊)在明代從番禺沙灣遷入定居。

三涌除郭、胡、陳、李四大姓氏外,還有張、袁、吳、鐘、黎五姓共60多人。另外在入鶴樹廈大路邊的東頭一帶還有一個地方叫楊屋地,曾有楊姓村民居住,后來全部遷走。曾經在1970年三涌學校的師生辦小農場在這里鋤出近1000千克的銅錢,證明楊姓曾是這里的大戶。

二、經濟狀況

三涌村在1987年1月辦起了第一間外商合資企業(yè)——三涌合益手袋廠,該廠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00平方米,1988年3月又辦起了“三來一補”企業(yè)——三涌毅宏針織廠。1993年6月港商投資800萬元的嘉軒(后先后更名為三漁、旭翠軒、耀華等名)酒家開業(yè)。至2006年底,三涌共有電子廠、裝飾板廠、制衣廠、洗水廠、毛織廠、玻璃廠、紙箱廠、五金廠等企業(yè)40多家。在2002年為優(yōu)化投資環(huán)境及調整產業(yè)結構,通過債務重組把水泥廠拆除,并重新招商,立成旭豐紙業(yè)、愛隆紙業(yè)等一些投資大的企業(yè)。另外,三涌的農業(yè)方面發(fā)展也比較好,特別是蔬菜方面如黑皮冬瓜,早年出口香港、澳門等地,內銷北京、上海等都享有盛名。到2006年底,村工業(yè)總產值27294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6263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8521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從民國以來,三涌尊師重教之風盛行,1922年胡屋坊辦了時新小學。鶴樹廈坊在1923年開辦了礎智小學,礎智小學由東莞明倫堂出資建辦,直至日本侵華時才解散。1947年旅港同胞郭莫桃(灼華,三涌鶴樹廈人)郭忠成(三涌南汴坊人)等捐資興建了二層樓的三涌華新學校。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村重視智力投資,實施科教興村方略,為給師生造就一個良好的教學、學習環(huán)境,先后幾次不惜貸款投資建校。1、三涌學校(小學部)1991年初動工,投資79萬元,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同年8月竣工使用。2、建五層教師宿舍大樓35個單元,建筑面積3050平方米,投資200萬元。3、拆除舊校(華新學校危樓),新建三涌學校中學部,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投資171萬元(其中購置儀器約60萬元)。

在1991年至2002年的12年中,三涌都是中堂鎮(zhèn)的“尊師重教先進單位”,中考成績十二年中有十一年居全市或全鎮(zhèn)聯(lián)中第一。

湛翠村位于中堂鎮(zhèn)東部,在莞城鎮(zhèn)西北部11千米處,東鄰三涌、南鄰鳳沖,西鄰袁家涌,北至“小北!,西距 107國道4千米,鎮(zhèn)中潢公路、市北王公路貫穿東西。全村總面積1.7平方千米,2002年底, 轄下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096人, 男1050人,女1046人;外來人口983人。全村袁姓村民約占總人口的59%,張、劉、李、曹等四姓氏人口,均各約占10%,還有黎、陳姓共30余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南宋高宗初年(1127年),曹氏、王氏、劉氏族人為逃避荒亂,先后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定居此地,取名湛溪。當年村內有大河由觀音廟通至牛牯洲(今屬高埗保安圍),河水清澈,在陽光的照射下湛藍湛藍的,岸上樹、竹蔥蘢,先人遂于宋孝宗年間(1163~1164)改村名為湛翠。元朝初期,袁家涌袁氏第六代分枝后人由袁家涌西亭坊遷至湛翠涌口坊。洪武年間(1368~1398)王氏族人遷徒,不知去向,留下地名王屋基。明宣德初年(1426年),袁家涌袁氏第十一代分枝后人從袁家涌西隅坊遷至湛翠東隅坊(原名墩厚坊,又名蒼前坊)定居。張氏原居莞邑博廈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族人到湛翠收田租,見此地風景優(yōu)美,隨后攜眷定居村西,后稱張屋坊。之后新田村李氏歸湛翠管轄,形成曹、劉、袁、張、李五姓定居于一河兩岸之局。

二、經濟狀況

歷史上村民以農業(yè)為主。1970年成立麻綆廠,從廣州運舊繩回來,洗、拆后梳、紡成麻綆,再運回廣州,至1978年停業(yè)。1978年村建起紅磚輪窯1座,該廠于1997年停產。1987年村集體與茶山橫江村合資興建茶中造紙廠,廠址設在茶山鎮(zhèn)橫江村,各占50%股份。湛翠水泥廠于1995年興建,2002年停產,湛翠造紙廠于1988年興建,東聯(lián)造紙廠于1994年興建,聯(lián)興造紙廠于1996年興建。穩(wěn)發(fā)制衣廠于2002年12月被評為當年全市13家年納稅400萬元以上民營企業(yè)之一。2000年,全村民營企業(yè)生產總值為2.5億元,創(chuàng)匯800多萬元,以人均計算,居全鎮(zhèn)之首;2002年全村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54個,工業(yè)總產值為8569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2608萬元,農村人口年均收入為6816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1932年,經蔣光鼐(當時蔣帶部隊駐湛翠近半年)提議、斡旋,由明倫堂撥資興辦的崇德小學分校在湛翠開辦,抗戰(zhàn)開始后停辦。1950年湛翠小學開辦,但五、六年級要到三涌小學就讀,該校于1960年升為完全小學。1968年湛翠中學(聯(lián)中)開辦,與小學同一校園,同一校長管理。湛翠中學在1983~1990年期間辦學成績斐然,不少外鄉(xiāng)子弟慕名入讀。到2002年9月,湛翠中學停辦,學生絕大部分轉到中堂中學就讀。1984年村實施升學獎勵措施:湛翠籍學生考上東莞中學和東莞師范學校的每年獎100元,考上大專和本科的每年獎300元,直到畢業(yè)為止(當年教師月薪在50~70元間)。此措施獎勵范圍后有所擴大,覆蓋專、本科、縣(市)重點中學和中專。1987年村投資100萬元建成湛翠學校新校園(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2000年投入30萬元對學校進行全面綠化、美化,使學校獲東莞市綠化委員會頒發(fā)的“園林式單位”稱號。1988年至1990年湛翠招龍舟景,景日為農歷五月初七。

1999~2000年村投資400多萬元大搞村容村貌建設,筑石堤,并拆去村進出主道的拱橋,改建為平橋,大大方便村民及車輛進出。2000年11月村投資30萬元修建了面積為1200平方米的湛翠廣場,為村民和外來員工提供一個休息及鍛煉身體的場所。

9、袁家涌村

袁家涌村位于中堂鎮(zhèn)中部,東、西、南分別與湛翠、吳家涌和鶴田相鄰,北臨東江與增城大墩隔江斜相對望,江岸線長 2 千米 ,東西走向的北王公路和南潢公路分別在村的南北面貫穿而過,西距 107 國道 2 千米 。袁家涌村含南汴、西隅、北汴、西亭、一甲 5 個坊和新村、新灣、大墩屯 3 個自然村, 2002 年,全村面積為 3 平方千米多,轄 8 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 5400 多人 ( 其中袁姓 4500 多人,其余呂、莫、毛、林、黎、李、丁、葉等姓約 800 人 ) ,外來人口 2000 多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袁家涌立村初叫沙亭鄉(xiāng)。據《袁家涌袁氏大司馬族譜》記敘,袁家涌袁氏始祖叫袁臻,號澤庵,江西籍,宋光祿大夫大司馬,配何氏生二子弘道和弘德,于 1127 年棄官攜眷遷居南雄。相傳南宋一胡姓王妃因得罪皇帝而化名逃走至南雄,被一鹽商收納為妾,后被一仆人上告,受理的官府怕犯“知情不報罪”便借口有人作亂而派兵大肆捕殺,胡妃走投無路投井自盡(南雄古道邊元代所建“胡妃井”尚存)。為避官兵捉殺,南雄珠璣巷百姓因此而出逃的有 33 姓共 97 戶人家,袁臻亦因此南下至東莞阮涌。袁臻的次子弘德,字懿文,官至宋貴州團練副使,配安氏,生有 6 子,長子袁玧生于 1190 年左右。袁玧,字廷玉,宋奉政大夫,配夏氏,生一子后,約于宋寧宗嘉定年間( 1208 年 ~ 1224 年)遷到沙亭鄉(xiāng)定居。

在袁玧遷來之前數十年,沙亭鄉(xiāng)已有蔡、馬等姓,村民散居于蔡屋基、榕樹基、上墩一帶,以此推算,袁家涌應于南宋光宗紹熙年間(約 1190 年)已立村。袁玧定居后子孫繁衍迅速,村中袁姓人口比例逐漸大增,沙亭鄉(xiāng)便改名為袁家涌。

二、經濟狀況

袁家涌村在 20 世紀 60 年代建有土磚廠 2 間,碾米機 1 條、服務站(打鐵、斗木)和衛(wèi)生站各一個,解決群眾生產、生活所需。 70 年代,辦起了玻璃廠、農科站、麻線廠、油廠、糖廠、塑料廠等。 1976 年建成村第一座輪窯,淘汰了土窯, 1978 年建成第二間輪窯,村收益年純利近 30 萬元,集體經濟日益壯大。 1979 年建成全鎮(zhèn)第一間自來水廠,改善了村民的飲水衛(wèi)生條件。 1979 年興建全鎮(zhèn)第一間水泥廠,后又建有紙袋、飲料廠等,全年總收入約 40 ~ 50 萬元。

1983 年落實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村的磚廠、水泥廠及其他企業(yè)全面實行承包制。 1987 年袁家涌村玩具廠建成投產。隨著民營企業(yè)迅速發(fā)展, 1994 年水泥二廠、水泥三廠、再豐紙廠、祥興紙廠相繼建成,村委會均占有股份,經濟效益逐年增加, 1994 年村總收入達 400 多萬元。

2001 年投資建成夾板廠, 2002 年,袁家涌有造紙業(yè)、紙箱加工業(yè)、制衣業(yè)、五金加工業(yè)等企業(yè) 88 間,工業(yè)總產值為 7560 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 4394 萬元,農村人口年均每人收入從 1980 年的 400 元 / 人增至 2006 年 8000 多元 / 人。 2003 年淘汰水泥廠,營造北海仔造紙產業(yè)園,并建有管樁廠、硅油廠等民營企業(yè)。 2004 年村委會引進建成金源鋼材市場,總面積為 266600 平方,目前投資客達 1400 萬元,成為袁家涌村的龍頭企業(yè)。村委會 2006 年集體收入為 762 萬元。隨著袁鶴大道的建成,道路暢通,我村工業(yè)發(fā)展將有著極大的潛力。

三、教育、文體

袁家涌第一所小學“崇德學校”(私立)于民國 18 年( 1929 年)創(chuàng)辦,抗戰(zhàn)開始后停辦。 1950 年“新寧鄉(xiāng)小學”(完。╅_辦,鶴田、鳳沖和吳家涌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亦到此就讀,這種狀況延續(xù)了十多年, 1958 年改名為“袁家涌小學”。 1968 年袁家涌聯(lián)辦中學開辦,與小學同一校園、同一校長、同一個領導班子管理。因校園過于窄小,活動空間不多,于 2002 年村投資并發(fā)動村民捐資共 243 萬元(其中袁運南 1 人捐資 50 萬)建成了新校區(qū)!霸矣繉W校”、“運南教學樓”由時任東莞市市長黎桂康題寫。 2006 年由于全鎮(zhèn)實行聯(lián)合辦學,袁家涌學校命名為“中堂鎮(zhèn)第四小學”,由袁家涌、吳家涌、鶴田三個村聯(lián)辦,外村學生實行校車接送;另外,鎮(zhèn)實驗中學已選址我村新灣,目前正在籌建中,兩所學校師資雄厚,設備齊全,環(huán)境優(yōu)美,將為教育培養(yǎng)下一代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新中國成立后,袁家涌村有文娛組,改革開放后,村民對粵劇更為熱情,自行組織粵曲演唱隊情由有粵曲藝隊三個,自彈自唱,自娛其樂,或邀請或客串,樂韻悠揚,經年不歇。村有籃球場 10 個,其中燈光球場 6 個;有龍舟 5 條,在上屆中堂龍舟賽取得較好成績。

四、文物古跡

袁家涌有座福慶橋,建于 1800 年(嘉慶五年),位于村西南河面上,由鄉(xiāng)紳袁泰來(南汴坊顫軒祖后第十九世祖)倡議,村民捐款集資營造(見陳伯陶主編東莞志卷二十第八面)。福慶橋為三孔石橋,長 21 米,寬 2.8 米,孔徑中間 5 米,兩側 4 米,整座橋是用麻石鑲砌,橋面鋪砌長條麻石,中央部位每條麻石寬 70 厘米,厚 65 厘米,長 5.5 米。漲潮期間橋底離水面 2.2 米!案c橋”三字雕刻在橋欄外面正中,一邊用楷書,另一邊用篆書。內面兩邊各雕刻著騰龍、麒麟、祥云等吉祥物,結構合理、造型優(yōu)美。當時曾有鄉(xiāng)民稱贊說“縱有茶山東岳廟,不如袁家福慶橋”。

福慶橋是連接吳家涌、東泊、新舊鶴田各村的交通紐帶。適逢過年過節(jié),村中大戲登場、戲船、小艇,戲迷、親友簇擁而至;橋下河水清澈,岸上綠樹成蔭,“千株翠竹迎歸鳥,幾家農舍冒炊煙”,和諧水鄉(xiāng)的大自然景觀與鄉(xiāng)民的熱鬧氣氛相映成趣,如入丹青。 200 多年過去了,雖然福慶橋四周的環(huán)境不斷在改變,但福慶橋依然屹立在袁家涌村內,是中堂鎮(zhèn)現存最古老的石橋。

10、吳家涌村

吳家涌位于中堂鎮(zhèn)中部,南潢路和北王公路貫穿村南北面而過,距107國道1.2千米,東至袁家涌,西鄰東泊,南至鶴田,北靠東江與增城大墩隔江相望,2002年總面積為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00多畝,轄9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462人,外來人口1627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北宋名臣居厚(1038~1114年),字重本,號敦老,江蘇無錫縣梅里村人,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官居光祿大夫。后來居厚見宋徽宗不理朝政,多次力諫無效,便辭官歸故里,然后攜全家遷到廣東省南雄,是吳氏入粵始祖。居厚生有七個兒子,北宋末年由于金遼南侵,兄弟7人由南雄遷至廣州合同場。之后,居厚第五子最公(號十九君),字潛軒,娶黎氏,生二子啟明和啟存,約于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八年(1157年)由合同場遷至此地,定村名為吳家涌并在此建祠堂。

二、經濟狀況

1976年,村興建了紅磚輪窯1間,于2000年停產,吳家涌水泥廠于1982年興建,計劃2004年停產。1990年集體收入為210萬元,1995年為430萬元,2000年為550萬元。2002年全村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93個,工業(yè)總產值為29764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5371萬元,農村人口人均收入為7344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吳家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私塾2間,1950年吳家涌小學開辦,但只有四年級,高年級學生則要步行至袁家涌小學上學。到1962年,吳家涌完小建立,校址在吳家涌祠堂,小學生不用出村念書。1986年,村投資125萬元建成新校園,占地面積5834平方米,建筑面積3080平方米,1969年吳家涌曾辦過聯(lián)中,到1983年撤去,小學生畢業(yè)后到中堂中學上學,為方便學生上學,村于2002年撥款36萬元購置校車2部,早、午、晚負責接送。

吳家涌村在文革前有粵劇文娛組,自排自演,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春節(jié)、中秋等節(jié)日期間,大多請外地劇團上演。2002年,村有藍球場6個,其中燈光球場5個,龍舟3條,是年還在村委會三樓建立乒乓球室,內設標準乒乓球臺2張。

移風易俗,破除迷信,村從1998年起實行“殯改”,火化率達100%。

吳家涌村立村后因耕地較廣遠,有“州寮”(一小部分人家在離村較遠的地方建舍居耕,但又未成自然村)多處,這種狀況在本鎮(zhèn)內不多見,直至改革開放后,才慢慢消失。

11、鳳沖村

鳳沖村位于中堂鎮(zhèn)東南部,東至湛翠,西至鶴田,南臨東江南支流與高埗鎮(zhèn)蘆村隔江相望,北是南潢路貫穿村邊,距107國道約3.5千米,全村總面積1.277平方千米。2002年,戶籍人口1500多人,外來人口有1000多人,轄下3個村民小組。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鳳沖村于清圣祖康熙年間(約1650年)立村,村陳氏始祖因逃荒從博羅縣遷來定居,還有蘇、葉、祁等姓,其中陳姓人口占96%以上。

二、經濟狀況

1999年由村投資25萬元建設一個1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市場內公共設施完備,綠化率達28%。2002年全村有企業(yè)及個體戶共15個,工業(yè)總產值為1850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780萬元,農村人口人均純收入為6969元。

三、教育

鳳沖村一向重視文化教育,先賢陳伯陶于光緒18年(1892年)高中探花。 后歷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xié)修等職,1910年棄官回莞,后遷居九龍,其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以《勝朝粵東遺民錄》和《東莞縣志》最負盛名。1994年,村投資250萬元建成占地面積近1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47平方米的鳳沖小學新校園,于1995年和1997年兩度被評為“中堂鎮(zhèn)尊師重教先進單位”。

12、鶴田村

鶴田村位于中堂鎮(zhèn)中部,在 107 國道東側,南潢路經村北部而過,東部與鳳沖接壤,西至東泊村,北與吳家涌和袁家涌接壤,南面隔東江支流與滘聯(lián)、蕉利相望。 2006 年,全村總面積約 2.16 平方千米,轄舊、新鶴田兩自然村,分 3 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 2210 人,洪氏占總人口的 75% 以上 , 與戴氏、徐氏為鶴田的三大姓氏,其余黃、陳、袁、胡四姓共有 100 多人。 2006 年全村有外來人口 3300 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鶴田立村于明朝末年的明思宗崇貞年間 (1628 ~ 1644 年 ) ,傳說早年在東江南支流河灘邊住著幾戶扒蜆人家,靠捕撈魚、蜆生活。因江河沖積,這片河灘擴大上升成為土地,這幾戶扒蜆人家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逐漸以農為主,每當水起時節(jié),河灘和田溝里有很多魚蝦出沒,引來鶴群覓食與棲息,白鶴、田疇和耕農交織成一幅人鶴和諧共處的大自然畫圖,立村時人們就把這地方取名為“鶴田村”。

早期落籍這小村莊的主要有胡、袁兩姓,后來由增城石灘來了幾戶姓洪的人家。又過了一段時期,一戶祖籍江西姓戴的江湖賣藝人家也在這里落戶,后來又從東城鏊寺塘來了一戶姓徐的人家。洪氏家族善于生計,且繁衍較快,成了村中最大一姓;胡、袁兩家家景不裕,人口繁衍不多。晚清年間,某天一無名尸體漂擱在村前江邊的河灘上,(這片灘地后來因此而得名叫“水鬼洲”),引起村人驚恐,怕官府來查究而承擔莫須有責任,人們當天連夜商量出走,(按當時律例須天亮前離開才可脫干系)是夜終于有部分村人搬到村西較遠處住下,住下的地方日后成了一個自然村,因此村名叫“新鶴田”,原來的自然村就成了“舊鶴田”。在“水鬼洲”的南面江心上有一小島,因改革開放后,人們在小島附近大量泵河沙,此小島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逐漸縮小,直到消失。鶴田村南面臨江處有一個“長碼頭”,碼頭伸出到江心,故名“長碼頭”。在廣深公路的中堂大橋建成之前的數百年間,長碼頭邊的橫水渡是鶴田、吳家涌、袁家涌村民上莞城的主要渡口。

二、經濟狀況

20 世紀六十年代,鶴田大隊開辦紅磚土窯 1 座,至 1985 年改建成輪窯,于 2000 年停產拆除。 20 世紀 70 年代,大隊辦有麻綆廠,從廣州運回舊繩,拆洗后梳成麻綆再運回廣州以賺取加工費,麻綆廠開辦近 10 年后停產。 1984 年在南潢路兩邊建起廠房、鋪位出租, 1988 年中堂水泥二廠(鶴田水泥廠)投產,第一期投資 400 萬元。 1994 年水泥廠第二期擴建投資 800 萬元, 1995 年擴產竣工,年產水泥達 6.5 萬噸,鶴田水泥廠就成為該村的經濟支柱,后于 2004 年停產拆除。 1989 年村內群眾集資,建起了年產 4.5 萬噸的民營水泥廠(群星水泥廠), 2004 年停產拆除。 2002 年,全村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 307 個,工業(yè)總產值為 5082 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 1728 萬元,農村人口年均純收入為 6756 元。

三、教育、文體

鶴田村 1950 年以前有私塾小學 1 所, 1950 年鶴田小學成立,校址設在“東寧書舍”(村中部一祠堂),但只開設一、二年級,三年級以上要到袁家涌小學就讀,上學要過 3 座木橋,步行約 25 分鐘,此狀況持續(xù)了十多年。時近“0”才辦起完全小學,校址移至公社化時期所建的飯?zhí)茫⒃谛满Q田設一、二年級和三、四年級的復式教學班。 1982 年,村斥資 130 萬元在村東部建了新校,占地約 12 畝。 2001 年 12 月,再在村的南面建成新校,此學校地點適中,占地約 30 畝,建筑面積 6000 平方米 ,內有燈光球場 1 個,共耗資 300 多萬元,從此,新鶴田自然村分教點取消。

鶴田村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村的文娛組頗活躍,年輕人深受熏陶 ,學生洪柏根于 1963 年考取廣東省粵劇學校(至 2002 年仍為中堂地區(qū)在該校學習過的唯一一人),一批村民樂手亦得到鍛煉,時至現今,仍常有自娛自樂的拉、吹、彈、唱活動。龍舟活動頗活躍,咸豐元年( 1851 年)中堂出大標,“鶴田飛龍”奪第一名, 1959 年中堂出大標,獲第二名。

13、中堂村

中堂村(舊中堂墟鎮(zhèn)的大部分),位于中堂鎮(zhèn)中部,在莞城西北10千米處,自宋朝以來,是中堂地區(qū)歷屆政府的駐地,2006年,全村面積約1.05平方公里,轄下有劉屋、袁屋、新街、郭洲四個村民小組。全村戶籍人口1902人,外來人口1600多人。

一、立村沿革

中堂村的居民多自南宋時期由南雄遷來,同姓聚居而形成袁屋、劉屋、呂屋和李屋四個坊。建國后按職業(yè)劃分,把從事農口的人口歸屬中堂村管轄,非農業(yè)人口歸入中堂居中民委會害轄。

郭洲與舊中堂鎮(zhèn)府一河之隔,從土改期間至1961年屬蕉利村管轄,1962年歸并到中堂村,由中堂村管轄。郭洲原名“過洲”,因原地低畦,搬遷過一次,村人嫌“過”字不好,后來改名為“郭洲”?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江縱隊在郭洲建立聯(lián)絡點,是游擊根據地,建國后定為革命老區(qū)。

二、經濟狀況

中堂村由于地處墟鎮(zhèn)中心,得供需之地利,歷史上蔬菜種植業(yè)較為發(fā)達,郭洲“油芥”(一種葉綠、梗嫩、味甘、產高的芥菜)人皆愛吃。村轄區(qū)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328間。近年來,中堂村的經濟發(fā)展逐年增長,2006年底,全村工業(yè)總產值12344萬元,集體資產總額3084萬元,集體總收入422萬元,年純收入180萬元,農村人口純收入9454元。村在招商引資方面,06年比05年多引入民營企業(yè)共7家。

三、基礎設施投入

中堂村的原有基礎設施之上,不斷完善路網、水網建設。近5年來,村共投入90多萬改善自來水管,投入280多萬鋪設路網建設。2005年,村投入37萬元建設占地約2000M2的“中堂村文化廣場”,2007年,村出資30萬,在郭洲村建成占地面積約5000M2的文體活動小公園,投資40多萬元鋪設一條長400米的村前大馬路,投資15萬元建設一個小型農貿市場,另外投30多萬全面完善村中街巷道路,硬底化及排水工程。文化廣場和小公園為村民和外來工提供娛樂悠閑的場所,營造了適宜安居樂業(yè)的美好環(huán)境。

四、教育

中堂村村民的子女就讀,歷來都與中堂墟鎮(zhèn)居民子女合在一起。建國后,在中堂中心小學或中堂中學就讀。郭洲自然村建國后設“郭洲小學“,但只有一至四年級,五、六年級要到中堂中心小學就讀,1998年9月年郭洲小學撤銷,小學生全部轉到中心小學就讀。1972、1973年郭洲曾辦初中班。

14、一村村

一村村位于莞城西北11千米處,東面與中堂村相鄰,南面、西面與東向村相鄰,北面與斗朗村相鄰。2006年村總面積0.7平方千米,轄下仁壽坊、洪門坊、集橋坊和友仁坊四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695人,外來人口3000多人。是東莞市文明村和革命老區(qū)。

一村村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十分便利,中麻公路橫貫工業(yè)區(qū)區(qū)內,工業(yè)區(qū)內醫(yī)療、學校、購物商場、電話通信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可通過中堂鎮(zhèn)新興路、中興路、振興路通往107國道,是中堂鎮(zhèn)中心區(qū)商貿和第三產業(yè)最興旺之村。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南宋考宗隆興元年(1163年),福建莆田人陳哲庵拜四品奉義大夫佐侍郎,官游至東莞,在村的北角定居下來并定村名為小東向,十世陳脈川于元代文宗天歷二年(1328年)立宗考哲庵祠(即現在陳氏宗祠)。陳氏占全村人口總數99.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小東向改稱一村。

二、經濟狀況

2006年,一村轄區(qū)民營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186個,中外合資企業(yè)2家。一村村與東莞市東強物業(yè)管理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共同合作興建的中堂綜合商場,于2007年10月正式開業(yè)。村本級資產總額為3168萬元,人均純收入為10343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一村村1980年全村鋪設了自來水管,1990年拆舊木橋建水泥橋5座,鋪了8米寬的水泥大道600米,1996年興建了涼亭、老人康樂中心、燈光球場、文化中心和中心演藝臺,2001年重建陳氏宗祠。

一村村在1999年成立了村業(yè)余曲藝隊,2006年11月13日村曲藝隊代表鎮(zhèn)參加東莞市首屆“粵劇小戲”比賽,獲銀獎和組織獎,2007年10月23日代表鎮(zhèn)參加“東莞市第三屆老年文化藝術節(jié)”粵曲比賽,獲銅獎。

1964年村在仁壽坊興建了一村小學,1991年一村小學撤銷,村民子女到中心小學就讀,從1992年開始,對每學期期末考試在本年級中取得前三名的學生分別獎勵500~300元,從1995年開始,實施升學獎勵方案,對村民子弟每年在高考中考上大專、本科的,一次性獎勵5000元/人;考上全國十大重點大學的,一次性獎勵20000元/人。

15、東向村

東向村位于莞城西北部11千米、中堂墟鎮(zhèn)中心區(qū)西鄰處,南部隔江與望牛墩鎮(zhèn)相望,北接斗朗村,東連一村,西面隔江是下蘆與槎滘。2002年全村總面積2.3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066人,外來人口1000多人,轄下大東向、二村(又稱小東向)兩個自然村,包括橋頭、涌尾、西華、西坊、社一、社二、一隊、三隊、新田9個村民小組。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東向村立村于元成宗大德年間(約1297年),何四胡因被-而從南雄遷來涌尾(土名)定居并立祠,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約1368年)明將鐘瀧泗受封于中堂巡檢署,其后部屬多在此就地轉業(yè)落籍為民,取村名為大東向,建國后與新田自然村合并,稱東向村,有何、馮、鄧、梁、鐘、黃、葉等10姓,馮、鄧、何三大姓都是1370年當兵轉業(yè)后就地落戶的,并相繼建立本姓宗祠。

二、經濟狀況

東向村的經濟一貫以來都是大東向和二村(小東向)兩個自然村獨立核算,而行政領導和辦公地方則是統(tǒng)一和集中的。大東向地下資源豐富,巖鹽儲量達5600多萬噸,1989年村委會與廣東省鹽務公司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三方合資,在中麻路段東向路口附近辦起東騰鹽礦,日產鹵水1600方,形成年產鹵水折鹽18萬噸的生產能力。

1979年村有建材廠3間,以聯(lián)營模式生產紅磚,泥土主要在本村開挖,造成部分土地不能耕作而荒棄多年,這些些磚廠計劃于2005年全部停產。1994年東向村集資興建東華水泥廠,1996年轉私人承包。1987年5月村集資建成東江紙廠第一條生產線,2000年4月擴建了第二條生產線,至2000年轉由私人承包。20世紀90年代有水泥船制造廠1家、龍舟制造廠3家,成為東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區(qū)龍舟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2002年全村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為217個,工業(yè)總產值為8030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2115萬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為7280元。

三、文化教育和公共環(huán)境設施

1 1990年建成農貿市場、1996年建成大眾海鮮酒家。2002年村內公路通車里程達5千米,20世紀90年代新建了6座橋梁。2001~2002在全村的池塘和河堤上加筑防護欄。1991年在東向小學原有教學樓的基礎上增建了1幢教學樓72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