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機(jī)”系彝語(yǔ)“博基”,“博”意為山,“基”意為前面,即山前的開闊地。因此地后面是高大的龍王山,《鎮(zhèn)雄州志》寫作“播箕”。1931年小學(xué)校長(zhǎng)蔡儒章建議取活潑生機(jī)之意改寫,得名波機(jī),片名。1951年設(shè)潑機(jī)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潑機(jī)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潑機(jī)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潑機(jī)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潑機(jī)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潑機(jī)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潑機(jī)村……。 |
因原灌溉母享鎮(zhèn)大部分農(nóng)田的兩條溝渠貫穿全境,故名堰溝,片村名。1951年設(shè)堰溝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堰溝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堰溝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三合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堰溝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堰溝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堰溝村……。 |
因境內(nèi)有一彎曲的常流水溝,故名灣溝,生村名。1951年設(shè)灣溝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灣溝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灣溝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灣溝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灣溝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灣溝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灣溝村……。 |
因村后兩山間的峽谷似槽形,故名后槽,片村名。1951年設(shè)后槽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后槽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后槽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后槽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后槽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后槽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后槽村……。 |
因境內(nèi)有一壁石灰?guī)r,約十華里長(zhǎng),故而得石里。于1951年設(shè)石里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石里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石里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石里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石里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石里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石里村……。 |
亳都系彝語(yǔ)地名,“亳”意為山,“堵”意為洞,即有山洞的地方,因彝語(yǔ)譯音為“亳都”,故而得名亳都。片村名。1951年設(shè)亳都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亳都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亳都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亳都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亳都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亳都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亳都村……。 |
“博”意為山,“尼”意為坪子,即山間坪子地,因彝語(yǔ)譯音為“簸笠”,故而得名。于1951年設(shè)簸笠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簸笠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簸笠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簸笠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簸笠村公所;2000年更名為簸笠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簸笠村……。 |
因此地曾有一棵大樹,春天開花,花絮下垂似毛筆尖,故而得名筆花。1951年設(shè)筆花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筆花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筆花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筆花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筆花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筆花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筆花村……。 |
據(jù)傳:因此處有一股清泉出洞,村民稱出水時(shí)疑似龍?jiān)诙磧?nèi)活動(dòng),故而得名龍洞。片村名。1951年設(shè)龍洞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龍洞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龍洞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龍洞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龍洞村公所;2000年更名為龍洞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龍洞村……。 |
因此地處原始森林正中地帶,故名林正。1951年命名為林正農(nóng)業(yè)合作社;1969年更名為林正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林正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林正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林正行政村;2000年各方面為林正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林正村……。 |
因“雨薩”是彝語(yǔ)“呂薩”的變音,呂薩為一家彝族的名號(hào)。因此地曾是彝族雨薩居住之地,得名雨薩,片村名。1951年命名為雨薩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雨薩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雨薩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雨薩;1989年更名為雨薩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雨薩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雨薩村……。 |
因此地地處偏遠(yuǎn)山區(qū),文化落后,命名時(shí)政府希望此處出人才,故得命名仕里,片村名。1951年命名為仕里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仕里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仕里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仕里鄉(xiāng)人民政府;1989年更名為仕里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仕里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沿用至今。仕里村……。 |
因此地山巖縫隙間,常有野蜂筑巢,名蜂巖,后誤書寫成風(fēng)巖。1951年設(shè)風(fēng)巖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風(fēng)巖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風(fēng)巖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風(fēng)巖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風(fēng)巖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風(fēng)巖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后沿用至今。風(fēng)巖村……。 |
因此地是山間溝壑,曾以種植菜子為主,故名菜子溝。1951年設(shè)菜子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菜子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菜子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菜子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菜子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菜子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后沿用至今。菜籽溝村……。 |
因“熊貝”系彝語(yǔ)“熊波”的變音,“熊波”為一家彝族的名號(hào),該地為熊波家居住的地方。1951年設(shè)硝林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硝林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硝林大隊(duì);1984年更名為硝林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硝林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硝林村民委員會(huì)。自得名后沿用至今。熊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