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山街道 歷史沿革修改為:清代設(shè)東門、中和。 梅峰(東段)、衛(wèi)武倫(普庵堂)等坊。 1914屬第一區(qū)(城關(guān))。 1946年屬平和鎮(zhèn)。 1948年屬超驤鎮(zhèn)。 1949年8月,屬第一區(qū)超驤鎮(zhèn)。 1950年10月,屬城關(guān)鎮(zhèn)。 1957年3月,設(shè)梅山辦事處。 1958年11月,稱梅山管區(qū),屬縣級延平人民公社。 次年,屬科級南平市延平人民公社。 1982年5月,屬南平市人民政府城市工作辦公室。 1991年6月,撤銷城市工作辦公室,屬縣級南平市人民政府。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2001年11月,原紫云街道解放社區(qū)劃歸梅山街道管轄。 |
2、黃墩街道 宋屬富沙鄉(xiāng)。 明屬演仙下里。 清沿襲明制。 1934年,屬第一區(qū)(城關(guān))。 1950年10月,屬第一區(qū)黃墩鄉(xiāng)。 1956年8月,屬城關(guān)區(qū)黃墩鄉(xiāng)。 1957年6月,屬東坑郊區(qū)。 1958年11月,屬東坑紅旗人民公社。 次年,屬東坑公社。 1982年5月,設(shè)黃墩街道。 6月成立星光社區(qū)。 屬南平市人民政府城市工作辦公室。 1991年6月,撤銷城市工作辦公室,屬縣級南平市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撤銷東坑鄉(xiāng),黃墩村、安豐村劃歸黃墩街道管轄。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2002年2月,撤銷官廳后、黃林社區(qū)。 2003年3月,安豐村劃歸茫蕩鎮(zhèn)管轄。 |
3、紫云街道 清代轄區(qū)內(nèi)設(shè)三元、北門、天河、迎仙、梅峰等坊。 1914年屬第一區(qū)(城區(qū))。 1946年屬平和鎮(zhèn)。 1948年屬超驤鎮(zhèn)。 1949年8月,屬第一區(qū)(城關(guān))超驤鎮(zhèn)。 1950年10月屬城關(guān)鎮(zhèn)。 1957年3月設(shè)紫云辦事處。 1958年11月稱紫云管區(qū),屬縣級延平公社。 次年,屬科級延平公社。 1982年5月,屬南平市人民政府城市工作辦公室。 1991年6月,撤銷城市工作辦公室,屬縣級南平市人民政府。 1995年1月,撤銷南平地區(qū)改為設(shè)區(qū)南平市,縣級南平市改為區(qū),紫云街道屬之。 |
4、四鶴街道 清設(shè)四鶴、晝錦、紫芝、府前等坊。 1914年,屬第一區(qū)(城區(qū))。 1946年,屬平和鎮(zhèn)。 1949年8月,屬第一區(qū)(城關(guān))超驤鎮(zhèn)。 1950年10月,屬城關(guān)鎮(zhèn),1957年3月,設(shè)四鶴辦事處。 1958年11月,稱四鶴管區(qū),屬縣級延平人民公社。 次年,屬南平市延平公社。 1982年5月,屬南平市城市工作辦公室。 1991年6月,撤銷南平市城市工作辦公室,屬縣級南平市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撤銷東坑鄉(xiāng)后,上洋村回歸管轄。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1998年,增設(shè)沙溪口社區(qū)。 2001年11月,撤銷府前路社區(qū),成立馬坑、楊中社區(qū)。 2015年9月成立名流社區(qū)。 2015年9月撤銷西溪社區(qū)。 |
5、水南街道 1934年屬第一區(qū)(城關(guān))。 1937年為圣安、進賢鄉(xiāng)的一部分。 1950年10月,屬第一區(qū)。 1956年8月,屬城關(guān)區(qū)。 1957年6月,屬東坑郊區(qū)。 1958年11月,屬東坑紅旗人民公社。 次年,屬東坑公社。 1961年7月,屬延平公社和東坑公社。 1982年,設(shè)水南街道,屬南平市人民政府城市工作辦公室。 1991年6月,撤銷城市工作辦公室,屬縣級南平市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撤銷東坑鄉(xiāng),東坑、尤坑、八仙、上地、玉地、嶺炳洋和羅源7個村劃歸街道管轄。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1999年,撤銷林鋼、尤坑、沙門、后甲、鯉魚洲5個社區(qū)。 2001年11月,水南鐵路社區(qū)改為水南社區(qū),撤銷嶺下橋社區(qū),成立九峰社區(qū)。 2015年撤銷院口社區(qū),新成立了江南社區(qū)和世華社區(qū)。 2017年8月撤際頭場成立際源村。 |
6、水東街道 1934年屬第一區(qū)(城關(guān))。 1950年10月,屬第一區(qū)黃墩鄉(xiāng)。 1956年8月,屬城關(guān)區(qū)黃墩鄉(xiāng)。 1957年6月,屬東坑郊區(qū)。 1958年11月,屬東坑紅旗人民公社。 次年,屬東坑公社。 1982年5月,設(shè)水東街道。 同時,成立玉屏山社區(qū)。 屬南平市人民政府城市工作辦公室。 1988年成立大官社區(qū)。 1991年6月,撤銷城市工作辦公室,屬縣級南平市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撤銷東坑鄉(xiāng),塔下村、紅星村劃歸水東街道管轄。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1999年8月,南鋁社區(qū)從南平鋁業(yè)有限公司剝離,更名為常春社區(qū)。 2001年11月,撤銷馬站、水東街2個社區(qū)。 2002年2月,大官社區(qū)更名為興達社區(qū)。 2003年5月,常春社區(qū)更名為南鋁社區(qū)。 |
宋屬芹哨鄉(xiāng)。 明屬北架梅東里。 清沿襲明制。 1934屬第七區(qū)(王臺)。 1939屬王臺鄉(xiāng),寶珠鄉(xiāng)。 1946屬臺溪鎮(zhèn)、寶茂鄉(xiāng)。 1950年10月,屬王臺鎮(zhèn)。 1958年,成立萊州鎮(zhèn),屬王臺工委。 1962年,改萊州辦事處。 1966年4月,改為萊州鎮(zhèn),原王臺公社所轄的來舟、王埔、蛟湖,東山4個大隊劃撥萊州鎮(zhèn)。 1980年7月,因與山東萊州同名,改來舟鎮(zhèn),,駐地來舟村。 10月,原王臺公社所轄的宋坍、游地兩個大隊劃撥來舟鎮(zhèn)。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2001年5月,成立來舟鐵路社區(qū)。 |
宋屬垂裕鄉(xiāng)。 明屬南架長安北里、長安南里和喬保里。 清沿襲明制。 1914年屬十一區(qū)(樟湖坂)。 1925年屬三區(qū)(樟湖坂)。 1942年屬樟湖區(qū)。 1946年設(shè)樟湖鎮(zhèn),駐中坂。 1949年8月,屬第三區(qū)(樟湖)。 1956年8月,屬樟湖區(qū)。 1958年11月,成立樟湖紅旗人民公社,次年改為樟湖公社,屬南平市。 1961年9月,分設(shè)樟湖公社、溪口公社、高州公社,屬樟湖區(qū)工委。 1963年3月,溪口公社、高州公社并入樟湖公社。 1984年9月,改為樟湖鎮(zhèn)。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
宋屬歸善鄉(xiāng)。 明屬東架壽山里、云蓋里和崇福里、羅源里。 清沿襲明制。 1914年屬十區(qū)(下道)。 1925年屬四區(qū)(下道)。 1934年屬第六區(qū)(下道)。 1939年分設(shè)下道鎮(zhèn)、鳩洋鄉(xiāng),屬一區(qū)(下道)。 1943年下道更名為夏道。 1946年屬南平縣。 1949年8月,屬第四區(qū)(夏道)。 1956年8月,屬夏道區(qū)。 1958年2月,成立夏道東方紅人民公社,屬南平縣。 11月,縣市合并,屬南平市。 次年改夏道公社。 1961年7月,分設(shè)夏道公社和鳩上公社,屬夏道區(qū)工委。 1963年6月,鳩上公社并入夏道公社。 羅源、嶺炳洋、上地、玉地析出,劃歸東坑公社。 1984年9月,改為夏道鎮(zhèn)。 1995年1月,撤銷南平地區(qū)改為設(shè)區(qū)南平市,縣級南平市改為區(qū),夏道屬之。 |
10、西芹鎮(zhèn) 宋屬延平鄉(xiāng)。 明屬西架長沙上里、長沙下里、開平里、大外里和梅東里。 清沿襲明制。 1914年屬第九區(qū)(西芹)。 1925年屬第五區(qū)(西芹)。 1939年設(shè)西芹鎮(zhèn)屬第一區(qū)(下道)。 1946年屬南平縣。 1949年8月屬第五區(qū)(西芹)。 1956年8月屬西芹區(qū)。 1958年11月成立西芹火車頭人民公社,次年改西芹公社。 1961年7月,分設(shè)西芹公社、南州公社、峰坪公社和坑底公社,屬西芹區(qū)工委。 1963年3月,南州公社、峰坪公社、坑底公社并入西芹公社。 1984年9月,撤公社改西芹鎮(zhèn),駐西芹村。 1995年1月,撤銷南平地區(qū)改為設(shè)區(qū)南平市,縣級南平市改為區(qū),西芹屬之。 |
11、峽陽鎮(zhèn) 宋屬芹哨鄉(xiāng)。 明屬北架安福里、建興里、吉田里、塘源里、梅岐西里、梅岐南里、新興里、峽陽里和梅岐北里。 清乾隆十三年(1748)冬,設(shè)分縣衙署于峽陽玉屏山前,移縣丞駐峽陽,管轄七里十五圖一百一十五鄰閭,直至1919年仍沿襲這個體制,僅改“分縣衙署”為“縣佐署”,改縣丞為縣佐。 1914年屬第三區(qū)(峽陽)。 1925年屬第七區(qū)。 1934年屬第二區(qū),稱峽陽鎮(zhèn)。 1941年縣內(nèi)分區(qū)設(shè)署,峽陽區(qū)署治峽陽鎮(zhèn)。 1943年撤區(qū),稱峽陽鎮(zhèn)。 1949年8月,屬第七區(qū)(峽陽)。 1956年8月,屬峽陽區(qū)。 1958年11月,成立峽陽紅專人民公社。 次年,改峽陽公社。 1961年7月,分設(shè)峽陽公社、江汜公社、杜溪公社,屬峽陽區(qū)工委。 1963年6月,江汜公社、杜溪公社并入峽陽公社,屬南平市。 1984年9月,改峽陽鎮(zhèn)。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
12、南山鎮(zhèn) 宋屬積善鄉(xiāng),明屬南架普安里、遷喬里、喬保理。 清沿襲明制。 1934年設(shè)大鳳鎮(zhèn)、南山鄉(xiāng),屬第四區(qū)(大鳳)。 1939屬第四區(qū)(吉溪)。 1941屬第一區(qū)(下道)。 1946稱大鳳鎮(zhèn),屬南平縣。 1949年8月,屬第二區(qū)(大垻)。 1950年10月,分設(shè)大垻鄉(xiāng)、鳳池鄉(xiāng)、南山鄉(xiāng)、村尾鄉(xiāng)、折竹鄉(xiāng),屬第二區(qū)(鳳池)。 1956年8月,調(diào)整為大鳳鄉(xiāng)、南山鄉(xiāng)、龍灣鄉(xiāng),屬大鳳區(qū)。 1958年11月,大鳳飛躍人民公社。 次年,改為大鳳公社。 1961年9月,設(shè)大鳳公社、江邊公社,屬大鳳工委。 1963年3月,江邊公社并入大鳳公社。 1984年9月,改為大鳳鄉(xiāng)。 1992年1月,撤銷大鳳鄉(xiāng),成立南山鎮(zhèn),駐南山村。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1998年,成立華興街、明前街、長春街、中山街4個村。 2000年,撤銷南山社區(qū)。 |
13、大橫鎮(zhèn) 宋屬富沙鄉(xiāng)。 明屬汾常里、仁洲里、演仙上里和演仙下里。 清沿襲明制。 1934年屬第八區(qū)(埂埕)。 1939年設(shè)埂埕鄉(xiāng),屬第四區(qū)(吉溪)。 1946年改為仁埂鄉(xiāng)。 1949年8月,屬第八區(qū)(埂埕)。 1950年10月,分設(shè)大橫鄉(xiāng)。 埂埕鄉(xiāng)、仁洲鄉(xiāng)、湖坑鄉(xiāng)和高桐鄉(xiāng),屬第八區(qū)(大橫)。 1956年8月,調(diào)整為大橫鄉(xiāng)、上樓鄉(xiāng)、高桐鄉(xiāng)、埂埕鄉(xiāng)、湖坑鄉(xiāng)、茶墩鄉(xiāng)和群仙鄉(xiāng),屬大橫區(qū)。 1958年11月,成立大橫東風(fēng)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并入東坑紅旗人民公社,稱東坑人民公社,屬南平市。 1961年9月,從東坑公社析出,成立大橫公社。 1962年,湖坑村分別成立湖尾村和常坑村。 1983年,洪溪從?哟逦龀,獨立為洪溪村。 1984年9月,改為大橫鄉(xiāng),駐大橫村。 1992年1月,改為大橫鎮(zhèn)。 1994年11月,茶墩村分為陳墩、更古和茶坑3個村。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1999年小仁洲村改為博愛村。 2005年南平茶樹良種繁育示范場新村管理站改為四朵洋村。 2008年延平區(qū)副食品基地大橫一場改為康石村。 2015年新設(shè)立大橫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
14、王臺鎮(zhèn) 宋屬上陽鄉(xiāng),置王臺站。 明屬太平里、資福里、安福里,站改驛。 清沿襲明制,設(shè)鋪。 1914年,屬第八區(qū)(王臺)。 1925年屬第六區(qū)。 1934年,屬第七區(qū)。 1939年,設(shè)王臺鄉(xiāng),屬第二區(qū)(峽陽)。 1943年,改王臺鎮(zhèn)。 1946年,稱臺溪鎮(zhèn)。 1949年8月,屬第六區(qū)(王臺)。 1956年8月,屬王臺區(qū)。 1958年11月,成立王臺綠色金庫人民公社。 次年,改為王臺公社。 1961年7月,分設(shè)王臺公社、溪后公社、高埠公社,屬王臺區(qū)工委。 1963年3月,溪后公社、高埠公社并入王臺公社,屬南平市。 1980年,溪口村因與樟湖鎮(zhèn)溪口村重名,更名為上溪口村;洋坑村因與夏道鎮(zhèn)洋坑村重名,更名為下洋坑村。 1984年9月,改為王臺鄉(xiāng)。 1991年12月,改為王臺鎮(zhèn),駐王臺村。 1995年1月,撤市設(shè)區(qū),屬南平市延平區(qū)。 |
15、太平鎮(zhèn) 宋屬上陽鄉(xiāng)、積善鄉(xiāng)和垂裕鄉(xiāng)。 明屬金砂里、太平里、長安北里。 清沿襲明制。 1914年,屬十一區(qū)(樟湖)。 1925年,屬三區(qū)(樟湖)。 1939年,設(shè)太平鄉(xiāng)。 1949年8月,屬第三區(qū)(樟湖)。 1950年10月,屬第九區(qū)(太平)。 1956年,屬太平區(qū)。 1958年11月,成立太平紅星人民公社,次年改太平公社,屬南平市。 1961年7月,分設(shè)太平公社和楊曾公社,屬太平工委。 1963年3月,楊曾公社并入太平公社,稱太平公社。 1984年9月,改為太平鄉(xiāng)。 1992年12月,改為太平鎮(zhèn),駐太平村,屬南平市。 1993年10月,成立太平社區(qū)。 1995年1月,撤銷南平地區(qū)改為設(shè)區(qū)南平市,縣級南平市改為區(qū),太平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