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哪社區(qū) 原名哪叭田壩,譯義:“哪”是大,“叭”指布依族,“壩”是寬,此地原來是布依族居住,后來遷走了,故名哪叭田壩,后來漢語轉(zhuǎn)譯為大哪。 |
2、坪上社區(qū) 據(jù)查,明末清初年建村,當(dāng)時只有5姓人居住,因玀玀族人居多,故而取名為玀玀坪。后因避緯有獸的意思,改名為倮倮坪,民國時期更名為坪上。 |
3、和平社區(qū) 因人們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故而取名和平。 |
4、豐林村 因此處樹林豐盛,故而得名。 |
5、革渣村 因該地地形形似簸箕,由分隔渣滓的作用,引申為革渣,又因村民委員會佇立此地,故而得名。 |
6、漁塘村 清朝安土木之子,修建漁塘,因該村在此建村,故而得名。 |
7、石板村 因村建在石板地周圍,故而得名。 |
8、雙喜村 因希望村子喜慶,故而得名。 |
9、坪寨村 因寨駐地地勢平坦,故而得名。 |
10、木橋村 因寨子的周圍有一座木橋,故而得名。 |
11、糯東村 因大隊駐扎糯米田東部而得名。 |
12、沙戈村 據(jù)傳說,此地是三角形,光緒年間取名三角寨,因?qū)γ娲笊捷^高,又改名山高寨,光緒年間又改為沙戈寨至今。 |
13、果隴村 宋朝時,一仡佬族人收留因為逃難至此的楊姓人,后此仡佬族人死亡無后,楊姓人為紀(jì)念此仡佬族人,將此地取名仡佬寨,后更名為果隴寨,果隴屬于仡佬語。 |
14、毛栗村 據(jù)說在元朝期間,皇帝在江西吉安府調(diào)廖姓人征戰(zhàn)倭寇,平息后,居住在河頭,河對門有一片毛栗坡,后明朝遷居毛栗而一片毛栗坡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