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橋東街道 隋開皇九年(589年),橋東街道屬歸善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屬惠陽縣。 1949年12月,設(shè)縣級惠州鎮(zhèn)。 1964年,撤鎮(zhèn)設(shè)惠州市。 1988年,屬于惠州市惠城區(qū)。 |
2、橋西街道 新中國成立后,劃為惠州鎮(zhèn)第二坊。 1952年后,改稱第二辦事處。 1958年,稱紅專公社第二大隊。 1960年,改稱管理區(qū)。 1961年,分屬秀水湖公社、公園公社。 1974年后,稱橋西區(qū)。 1981年,稱橋西辦事處。 2003年7月,改稱橋西街道。 |
3、江南街道 1954年,江南街道隸屬橋西。 1974年2月,成立橋西公社下角辦事處。 1974年4月,改為橋西區(qū)革命委員會下角辦事處。 1981年8月,稱惠州市下角辦事處,為惠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gòu)。 1988年,更名為惠城區(qū)下角辦事處。 1993年8月,更名為惠城區(qū)江南辦事處。 2003年7月,更名為惠城區(qū)江南街道。 |
4、江北街道 江北街道前身是水北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 1988年6月,改名為惠城區(qū)人民政府江北辦事處。 1989年,增設(shè)江北辦事處。 2003年7月,改名為惠城區(qū)江北街道。 |
5、龍豐街道 1951年,屬惠環(huán)鄉(xiāng)。 1958年,改稱上游公社。 1961年,屬惠環(huán)公社。 1965年,屬郊區(qū)公社。 1983年,改為惠環(huán)區(qū)公所。 1987年5月,稱惠環(huán)鎮(zhèn)。 1991年3月27日,從惠環(huán)鎮(zhèn)劃出,設(shè)立龍豐街道。 |
6、河南岸街道 1975年前,河南岸境域內(nèi)屬惠環(huán)區(qū)管轄。 1975年9月,分出成立五七公社。 1981年,改稱鵝埔角公社。 1983年10月,廢社設(shè)區(qū)。 1987年,撤區(qū)建鎮(zhèn),并改名為河南岸鎮(zhèn)。 2002年8月14日,撤銷河南岸鎮(zhèn),設(shè)河南岸街道。 |
7、水口街道 明清時期,屬馴雉社(都)。 清同治九年(1870年),屬保和社約堡(為典史官員管轄)。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惠陽縣第七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第三區(qū)。 1950年,屬惠陽縣橫瀝區(qū)(第七區(qū))。 1951年11月,屬水口區(qū)(第二十三區(qū))。 1957年12月,屬水口鄉(xiāng)。 1958年10月,屬平潭公社。 1959年5月,從平潭公社分出水口公社。 1962年4月,屬馬安區(qū)洛塘公社、水口公社、蓬陵公社。 1963年2月,屬水口公社。 1984年1月,屬水口區(qū)。 1987年1月,撤區(qū)設(shè)鎮(zhèn)。 2003年,由惠陽市劃屬惠城區(qū)。 2006年,撤鎮(zhèn)設(shè)街道辦事處。 |
8、小金口街道 民國時期,屬博羅縣第三區(qū)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博羅縣第二區(qū)汝湖鄉(xiāng)(后改稱公社)管轄。 1975年,汝湖公社劃歸惠州市管轄。 1981年8月30日,從汝湖公社分出烏石、九龍、柏崗、金雞、白石、小鐵成立小金口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區(qū)公所。 1987年4月,改稱小金口鎮(zhèn)。 2005年12月,改稱街道。 |
新中國成立后,汝湖劃分為二區(qū),叫做老二區(qū)。 1951年,列為第六區(qū)。 1956年,汝湖與仍圖分為兩個區(qū),汝湖此為汝湖鄉(xiāng)。 1957年,14個小鄉(xiāng)合并為四個鄉(xiāng)(柏崗、烏石、望江、汝湖)。 1958年,汝湖成立汝湖公社(包括仍圖區(qū))。 1959年,汝湖與仍圖分公社。 1975年,汝湖公社劃入惠州市管轄。 1982年,汝湖分出小金口公社。 1987年,望江村劃給惠州水北新區(qū)。 2003年,區(qū)劃調(diào)整,仍圖鎮(zhèn)并入汝湖鎮(zhèn)。 |
10、三棟鎮(zhèn) 1949年10月15日,三棟解放,隸屬于潼湖區(qū)管轄。 1950年,改屬良井區(qū)管轄。 1952年,三棟鄉(xiāng)劃歸永湖第九行政區(qū)管轄。 1958年10月,劃歸幸福人民公社。 1959年冬,三棟隸屬永湖公社。 1962年冬,三棟公社撤銷,并入永湖公社。 1975年4月,三棟公社從惠陽縣劃出,歸惠州市管轄。 1983年冬,撤銷三棟公社,設(shè)立三棟區(qū)公所。 1986年7月,撤區(qū)建鎮(zhèn),設(shè)立三棟鎮(zhèn)。 |
11、馬安鎮(zhèn) 明清時期,屬東里社(都)。 清同治九年(1870年),屬馬安約堡(為縣丞管轄)。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惠陽縣第十四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惠陽縣第四區(qū);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惠陽縣第三區(qū)。 1950年,屬惠陽縣平潭區(qū)(五區(qū))。 1951年,以廣汕公路為界,以北屬惠陽縣水口區(qū)(二十三區(qū)),以南屬良井區(qū)(第十區(qū))。 1957年,屬馬安鄉(xiāng)。 1958年10月,屬平潭公社。 1961年6月,屬馬安區(qū)群樂公社和馬安公社。 1966年11月,從平潭公社分出馬安公社。 1984年1月,屬馬安區(qū)。 1987年1月,撤區(qū)設(shè)鎮(zhèn)。 2003年6月,劃屬惠城區(qū)。 |
12、橫瀝鎮(zhèn) 明清,屬馴雉社(都)。 清同治九年(1870年),屬升平約堡(為典史官員管轄)。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惠陽縣第七區(qū)。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第三區(qū)。 1950年,屬惠陽縣橫瀝區(qū)(第七區(qū))。 1951年11月,屬橫瀝區(qū)(第十三區(qū))。 1957年12月,屬橫瀝鄉(xiāng)。 1958年,屬橫瀝公社。 1962年4月,屬橫瀝馬安嶺公社和橫瀝公社。 1963年,稱橫瀝公社。 1984年1月,改名橫瀝區(qū)。 1987年1月,撤區(qū)設(shè)鎮(zhèn)。 2003年6月,由惠陽市劃屬惠城區(qū)。 2006年3月,撤銷橫瀝鎮(zhèn)、矮陂鎮(zhèn)、大嵐鎮(zhèn),新組建橫瀝鎮(zhèn)。 |
13、蘆洲鎮(zhèn) 清同治九年(1870年),屬升平約堡。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惠陽縣第七區(qū)。 1950年,屬惠陽縣橫瀝區(qū)(第七區(qū))。 1951年,屬蘆洲區(qū)(第十四區(qū))。 1957年,屬蘆洲鄉(xiāng)。 1958年10月,屬橫瀝公社。 1959年5月,從橫瀝公社分出蘆洲公社。 1961年,屬蘆洲區(qū)蘆洲公社。 1963年2月,屬蘆洲公社。 1984年1月,屬蘆洲區(qū)。 1987年,屬蘆洲鄉(xiāng)。 1994年5月,撤銷蘆洲鄉(xiāng),設(shè)立蘆洲鎮(zhèn)。 2003年6月,由惠陽市劃屬惠城區(qū)。 2003年11月,撤銷蘆洲鎮(zhèn)、蘆嵐鎮(zhèn),新組建蘆洲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