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地有口水井,水井以上是坡地,故名。 |
2、臺登社區(qū) 因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置越嶲郡,下設臺登縣,故名;后居住區(qū)此地的群眾通過選舉產(chǎn)生的基層自治組織。 |
相傳漢末鮑三娘在此地沾水梳妝,并在民間廣為流傳,故名。 |
民間傳說境內(nèi)原有蜀漢時期的一座名為關索城的城池,故名。 |
5、雙河社區(qū) 因地處安寧河和河邊河的匯合處,故名。 |
因此地居民居住于孫水河兩岸,故名。 |
7、中和社區(qū) 因地處老地方中壩的上方,故名。 |
8、五一村 人民為慶!拔逡粐H勞動節(jié)”,故名;后拒之于此地的群眾通過選舉產(chǎn)生的基層自治組織。 |
9、王家祠村 因王姓人曾在此建有一座祠堂,故名。 |
10、安寧村 因地處安寧河畔,故名。 |
11、大田村 源于民國時期境內(nèi)曾有一姓施的人家居住,他家在此處把小塊塊的田地改成大片的田地,利于耕種,因此稱為“施家大田”,故名。 |
12、興隆村 興隆指興旺隆盛,寓意當?shù)厝罕姅[脫貧困生活,日子過的越來越興旺昌盛,故名。 |
13、白坭村 因原地名白象和黃泥坡合并縮稱白泥,故名。 |
14、南山村 因古時有官兵駐扎于此,此官兵名曰“南山”,故名;后居住區(qū)此地的群眾通過選舉產(chǎn)生的俄基層自治組織。 |
15、洛瓦村 因在合作化(人民公社)時期,原洛瓦鄉(xiāng)人民政府的政府駐地在該村境內(nèi),后來在村建制調(diào)整時就把該村稱之為“洛瓦”,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