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灣村位于楊屯鎮(zhèn)西北1.5公里處,東鄰后屯村,西與劉官屯搬遷新村一河之隔,向北4公里處便是昭陽湖大堤。村體東西長1100米,南北980米,F(xiàn)有1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634畝,人口3003人。
清咸豐年間,黃河在山東省蘭儀決口,嘉祥、巨野等縣受災嚴重,村民流離失所。有一個叫王龍川的人攜妻帶子從嘉祥縣核桃園鄉(xiāng)大山灣村逃到昭陽湖畔,墾荒為田,結茅為廬,仍用老家村名叫大山灣村。隨后遷來者日增,分兩邊居住,習慣上西半部叫大山灣、東半部叫張圩子或義合村,也叫東合村,解放后統(tǒng)稱為大山灣村。該村1900年曾建立天主教堂一處,民國19年重修。
該村解放前有地主3戶24人,占有土地160畝,人均6.6畝。富農(nóng)4戶18人,占有土地126畝,人均7畝。中農(nóng)28戶163人,占有土地504畝,人均3畝。貧下中農(nóng)164戶911人,占地土地1930畝,人均2.1畝。
王龍川來此定居后曾栽過一棵棗樹,直到70年代仍枝繁葉茂。后被人砍掉,剩一樹樁,1968年春天發(fā)出新芽,但最終沒能成活。
王龍川同家人在附近開荒種地。最多時達10公頃之多,南到蔣海村,北到大山灣村北。當時湖地開荒要到縣衙購買領戶。由于當時開荒種地的工具簡陋,肥料缺乏,沒有灌溉條件,大都是廣種薄收,在加上苛捐雜稅,也只能在貧困線上掙扎。
1958年,大山灣屬后屯管理區(qū)。1960年改管理區(qū)為大隊,該村仍屬后屯大隊。1982年大山灣成以為一個單獨的大隊,1983年改為大山灣村,并設立了村委會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