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琛墓位于紫山鎮(zhèn)頂赤涂村仕尾自然村后山頭,時代為明。墓坐西向東,呈“風”字形,占地約600平方米。墓體由花崗巖筑砌,墓壙共二室,墓室磚拱砌,外封糖水灰。墓埕分三級,兩邊立獅子石望柱。鄭琛墓為惠安縣第十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西至頂赤涂村委會綠地;東、南、北由墓中心各外延10米。
仕尾鄭氏家廟位于紫山鎮(zhèn)頂赤涂村仕尾自然村,時代為明-現(xiàn)代。始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后廢,清末民初重建。家廟坐北朝南,兩進三開間,硬山式屋頂,燕尾脊,建筑面積215平方米。門前石埕面積100平方米,四周砌以圍墻。家廟保存三方石刻:唐代“唐鴻臚卿留公神道”碑一方、南宋開元寺尊勝院僧嗣昭捐資建造榕臺及修建橋路功德碑一方、明嘉靖進士鄭一信故居“景蓮樓”門匾一方。仕尾鄭氏家廟為惠安縣第十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西、北至路,南由石埕圍墻向外延伸2米。
一片瓦寺一片瓦寺,又名張后室、高士巖、石窟。位于惠安紫山鎮(zhèn)南安村西邊的一片瓦山(石室山)頂峰。因巨石覆蓋如瓦,故稱。初為明代鄉(xiāng)賢戴卓峰辭官歸隱所辟,后人以天然洞室改為寺宇。覆石方圓600多平方米,最高處10多米,主洞室深廣,尤為奇異。現(xiàn)山中寺旁有戴氏的摩崖詩刻、題刻及清代以來的題刻10多處,真所謂“天真自適”的“石室名山”。
太姥娘娘石塔太姥娘娘石塔,位于位于惠安紫山鎮(zhèn)南安村西邊的一片瓦山的一片瓦寺中,系建于唐,碑文題刻“堯封太姥娘娘舍利塔”九字,為唐玄宗題賜。其實本地人信太姥娘娘的并不在多數(shù),太姥山的一切更多作為一個傳說而并非一種信仰。
筆架寺位于紫山鎮(zhèn)半嶺村,年代為東晉-現(xiàn)代,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筆架寺位于紫山鎮(zhèn)半嶺村筆架山頂。筆架山海拔752.3米,上拔起三峰如鬟髻,形如筆架,又稱“三髻山”。寺始建于東晉,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建,現(xiàn)寺構(gòu)筑于1980年。坐北朝南,由西而東分別為護寺院、三寶殿、觀音殿、仙公閣,F(xiàn)寺內(nèi)尚保存一對明永樂年間重建時的花崗巖石圓柱,其中一根鐫刻“惠安縣知縣陳永年鼎□,醫(yī)學訓科官劉本吉募祿”。還有花崗巖石龍柱一對。寺之周邊有“靈山古剎”、“巖奇景勝”、“筆架寺”等摩崖石刻,無落款。
邱二娘起義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半嶺村,年代為清,類別為革命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邱二娘起義紀念地位于紫山鎮(zhèn)半嶺村北的高明王宮。高明王宮建于明代,清末及民國間有過維修。宮坐北朝南,系土木結(jié)構(gòu),兩進三開間,由下落(山門)、天井、正殿組成,南北深15.2米、東西寬8米。正殿面闊進深各三間,硬山式屋頂,祀宋將高明王。1949年后作為小學教室,宮貌大變。1986年,宮外廣場北側(cè)新建教室校舍,學校遷出,復為宮觀。
七坵山戰(zhàn)役烈士紀念碑位于紫山鎮(zhèn)蘭田村,年代為現(xiàn)代,類別為革命紀念建筑物,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七坵山戰(zhàn)役烈士紀念碑位于紫山鎮(zhèn)藍田村頂街自然村的空地上。該紀念碑建于1992年8月,系紀念1951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香港雄師部隊和縣獨立營與0-登陸竄入藍田村七坵山的國民黨武裝匪徒展開激戰(zhàn)而英勇犧牲的解放軍戰(zhàn)士。
官溪王烈墓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墓葬。王烈墓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南坑自然村鐵枮山。王烈(1697—1746),字靖齋,惠安螺城人。清雍正二年(1724),獲甲辰科武進士,欽點御前武侍衛(wèi),后官至湖北總鎮(zhèn)臺,封奉政大夫。據(jù)說,他曾授乾隆皇帝騎術(shù),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贈昭勇將軍。墓為王烈與其妻莊氏合葬,坐東朝西偏南。由墓圍、墓丘、墓碑、墓桌及上下墓埕等組成。墓碑長方形,暈首,陰刻“清賜進士侍衛(wèi)奉政大夫 累贈昭勇將軍 靖齋王公 暨誥授淑人莊懿楊太君墓 三男醇雅公附墓”。保護范圍:以墓碑為中心,東向外延伸20米,西向外延伸20米,南向外延伸10米,北向外延伸10米。
紫山人子石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紫山村,年代為商周。類別為古遺址。人子石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紫山村頂村自然村北面,地處黃塘溪北段上游盆地北部。遺址西面為黃塘溪上游支流,福廈高速公路與福廈鐵路交叉處穿越遺址東部和中部。遺址所在山體呈不規(guī)則形,面積約1.9萬平方米,相對高度約35米,東、南坡山勢平緩,遺址未見文化層堆積。2005年晉江流域考古調(diào)查時采集到陶片50片,其中,灰硬陶6片(條紋3片、素面2片、粗條紋1片);泥質(zhì)黃灰陶26片(條紋4片、網(wǎng)格紋1片、素面21片);泥質(zhì)灰陶7片,素面;夾砂黑陶7片,素面;夾砂灰黃陶4片。另采集到1片人工打擊剝落的石片。據(jù)考古專家推測,遺址可能是一處墓群,屬青銅時代。保護范圍:四至人子石山山麓。
紫山寶珠石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紫山村,年代為商周。類別為古遺址。寶珠石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紫山村頂村自然村北面,地處黃塘溪北段上游盆地東北部,北與鴨子山遺址緊密相連,東面分布有大小相連的山丘,西面為東北-西南向黃塘溪上游支流,遺址東側(cè)山腳下為福泉高速公路,福廈鐵路穿越遺址中部。遺址所在山體呈橢圓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相對高度約20-25米,遺址未見文化層堆積。2005年福建晉江流域考古調(diào)查時僅于山坡采集到灰硬陶片1片,飾方格紋。屬青銅時代遺址。保護范圍:四至寶珠石山山麓。
紫山戴卓峰墓位于紫山鎮(zhèn)南安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墓葬。戴卓峰墓位于紫山鎮(zhèn)南安村一片瓦山下。戴卓峰,名一俊,字惟宅,卓峰為其號,崇武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溫州知府、廣東按察司副使、雷州知府。38歲辭官歸里,后隱居于一片瓦寺。著有《石室藏稿》二卷傳世。墓坐北朝南,有上下墓埕,現(xiàn)墓室尚存,墓前還有石獅、石馬、石虎各1對。保護范圍:東至墓埕外10米,西至路,南至墓埕外10米,北至墓后10米。
龍石留雄墓位于紫山鎮(zhèn)龍石村,年代為五代。類別為古墓葬。留雄墓位于紫山鎮(zhèn)龍石村白巖院東的大畬山上,掩埋于山林之中。留雄,生卒年不詳,字伯英,永春人,唐鴻臚卿,系留從效之父。他性剛直好勇,任神機指揮使,五代南唐時歷贈太傅鄜州都督。娶陳氏,贈紀國夫人。墓室外面用厚近0.4米的巨大花崗巖石封閉,中間一層是近半米厚的糖水灰層,最后才是墓室。墓室用巨石砌成,墓室長5.68米、寬1.9米、高約2.1米。石壁最長的一根條石超過3米,地板上原鋪有7塊方形條石,墓室右側(cè)石壁上有一半米見方的石窗。墓早年被盜,后又遭破壞,成為荒冢,僅剩一空墓室和一石羊。保護范圍:以墓室為中心,各向外延伸15米。
官溪厝后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年代為商周。類別為古遺址。厝后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舊厝圳口自然村東北面厝后山東坡,福廈高速公路穿越遺址東部邊緣。遺址處于官溪村所在狹長河谷盆地東北端,厝后山山體略呈橢圓形,面積約20000平方米,相對高度35-45米,未見文化層堆積。遺物見于山體東北坡中上坡位置,2005年福建晉江流域考古調(diào)查時于地表采集陶片9片。其中,泥質(zhì)淺黃或黃灰陶5片,素面;泥質(zhì)灰黃陶3片,飾條紋,其一著黑衣;夾砂灰硬陶1片,素面。屬青銅時代遺址。保護范圍:四至厝后山東坡。
官溪過溪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年代為商周。類別為古遺址。過溪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后沈自然村北側(cè)邊緣,北面與厝后山隔溪相望,福廈高速公路穿越遺址中部。山體呈西北一東南向長條形,面積約8500平方米,相對高度約25米。遺址位于官溪村所在狹長河谷盆地東北角,山坡未見文化層堆積,土壤為紅壤,較堅硬致密。遺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因人類生產(chǎn)生活活動造成一定的破壞。2005年福建晉江流域考古調(diào)查時,于遺址所在山頭北坡采集到22片陶片。其中,泥質(zhì)灰陶3片,素面;泥質(zhì)黃灰陶或淺黃陶17片,飾條紋9片、條紋并著紅衣2片、素面6片;夾砂灰陶2片,飾條紋。屬青銅時代遺址。保護范圍:四至過溪山山麓。
官溪后行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年代為商周。類別為古遺址。后行山遺址位于紫山鎮(zhèn)官溪村樟坑自然村北面后行山盆地東北角,北望過溪山遺址。遺址所在為一相對獨立山丘,呈東西向長條形,面積約2.1萬平方米,福廈高速公路穿越后行山東坡。山體東面山腳下為東北一西南向溪流,山體土壤為紅壤,未見文化層堆積,部分可見山體基巖。2005年福建晉江流域考古調(diào)查時在山頂采集到陶片2片,其中,灰硬陶1片,飾條紋;夾砂紅陶1片,飾方格紋。屬青銅時代遺址。保護范圍:四至后行山東北側(cè)山丘。
一片瓦寺摩崖石刻位于紫山鎮(zhèn)南安村西側(cè)的一片瓦山上。山巔巨巖下辟洞窟為寺,稱一片瓦寺。洞內(nèi)及山中巖壁有明代戴卓峰與清代、近代無名氏的摩崖題刻10多段。